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03日 12:02 0 aa

当周末纠结带家人去哪吃饭,人工智能已能帮你挑选餐厅;旅行安排行程无从下手,它一键帮你规划;家里电脑突然故障,和它聊几句,就能诊断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不知不觉间,这些曾经存在于想象中的场景,已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

“人工智能+”,正在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人工智能跑出“中国速度”

国家在发力、政策在托底

人工智能的“中国速度”有多惊人?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5年前是1400多家,而现在已超过5000家,相当于平均约11个小时就有一家人工智能企业诞生。

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而创新指数更是稳居世界第一梯队。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亮眼成绩背后,是国家在发力,政策在托底。

其中有一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而人工智能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翻一翻这几年的国家“政策日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清晰——

2016年,人工智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

2017年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定了“三步走”的目标;

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壮大人工智能产业;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用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

2025年8月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点面结合给予行业指导。

发展人工智能,不仅有政策支持,还要把“地基”打好,把“高楼大厦”的框架建起来。

于是国家出手,在算力、数据这些关键领域布局,把堵点、卡点全部打通。丰富的数据、完备的产业链、超大规模的市场,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硬家底”。

“人工智能+”,“+”的是什么?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人工智能+”是什么?“+”的是什么?

通俗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和各行各业都深度绑定,让各行业都能提质增效。

《意见》制定的“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中,包括“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等,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

“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人工智能让商品更好、消费更有趣。

正值国庆假期,泰山、华山等景区人潮涌动。以登山为例,以往仅靠一根拐杖助力,游客往往未至山顶便已气喘吁吁,无心赏景。而今,一款名为“外骨骼机器人”的人工智能产品,正成为越来越多登山者的“出行搭子”。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这款人工智能产品仅重1.2公斤,却能承受高达200公斤的瞬时拉力,更能根据实地路况自动调节助力强度,让使用者以最舒适的状态节省体力。它不仅能实时监测身体状况、启动紧急呼救,还能化身“智能导游”全程讲解。

“人工智能+”,不仅加上了消费,在民生领域更是“大显神通”,硬科技也能变得有温度。

“红灯停,绿灯行”,以前的红绿灯是提前测算一个阶段的车流量,以此来确定不同方向的红绿灯时间。

如今人工智能红绿灯已经上岗了。在四川成都剑南大道的路口,以前是“车看灯”,现在变成“灯看车”,人工智能“眯着”电子眼,“盯着”车流,实时调整放行时间,每小时通车量直接涨了16%。

路边的灯杆也藏着“黑科技”,能实现“车知路况、路懂车辆”。比如,如果前方几公里出现特殊情况,路灯就会捕捉到,它的云端大脑及时响应,第一时间把信息推送给驾驶员。

在养老方面,人工智能早就低调进场帮忙了。

在深圳一家养老院,健康检测机器人接到指令,自己会导航到老人身边,提醒她测血压。在另一家养老院,洗发机器人帮老人洗头,理疗机器人负责做艾灸,全程不用人操心。

数据显示,智能机器人在养老领域渗透率不断提升,预计2025年智能养老机器人市场有望达到500亿元。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养老机器人何时才能走进家庭?广东深圳机器人协会专职秘书长谭维佳表示,预计3年到5年之内,养老机器人就会从养老机构走向养老社区,甚至走向千家万户。

在国家政策里,“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是重点。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养老托育……技术有了温度,服务有了智慧,生活就会更幸福,社会就会更和谐。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工人的饭碗还稳吗?

虽然养老机器人还没走进家庭,但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早就是“一把好手”了。

这几年我国产业人工智能发展得有多猛?来看一组数据——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国家级人工智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400家,已建成3.5万余家基础级、6300余家先进级、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人工智能,为何在中国“跑”得这么快?

举例来说,河南睢县有家制鞋工厂,也是一家基础级智能工厂。以前人工裁剪鞋子,误差大、毛边多;现在用智能设备,误差小于0.5毫米。

可能有人要问:人工智能干了这么多活,那工人的饭碗还稳吗?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王蕴韬表示,对于低效、重复性的工作,是有替代趋势,但是在整个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过程中,新技术带来了大量新岗位,“比如原来高危巡检的巡检员,可能会转身一变,成了面向高危巡检的智能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师;工业流程的巡检员,可能后续会变成巡检系统的架构师等。”

至于人工智能后续如何发展,国家也画好了路线图——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跟着“人工智能+”的步子走,以后的日子更舒心、更方便。(来源:新闻联播)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