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商业航天·从“蓉”启航丨专访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负责人曹宝林

AI科技 2025年10月03日 12:07 0 admin
商业航天·从“蓉”启航丨专访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负责人曹宝林

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向港交所递交申请材料,再次冲击上市的消息传来,引发市场和科技界对成都商业航天的关注。

凭借雄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三线建设”留下的宝贵工业遗产、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输送的顶尖人才,以及政府前瞻性的政策布局与一流的营商环境,一个从关键零部件到卫星研制,再到广泛应用场景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在成都茁壮成长。

成都商业航天的现状如何?未来的前景怎样?带着问题,我们专访了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负责人曹宝林。

商业航天·从“蓉”启航丨专访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卫星应用产业联盟负责人曹宝林

问题:从全球发展历程看,航天事业最早从军工领域萌芽,逐步转向民用,由此诞生商业航天。在此背景下,您认为成都在商业航天领域具备哪些独特优势?

曹宝林:成都的商业航天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深厚的航空航天产业基础。成都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就布局了雄厚的传统军工力量。在航空领域,我们有611所、132厂等实力雄厚的单位;在航天领域,则拥有中电科10所、29所等“国家队”级别的院所。这些机构为成都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与技术根基。商业航天本质上是传统航天技术演进与市场化发展的结果,成都的这份“家底”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

其次,是丰富的人才储备。商业航天是航天技术、通信、数字经济等多领域的融合。成都依托其在传统电子信息、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产业集群,积累了大量的相关人才。同时,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为产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成都的产业环境中不断沉淀经验,形成了良性的“人才-产业”循环,构成了强大的人才基础。

第三,是优越的区位与产业生态。成都连续多年获评“宜居城市”,对域外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进一步充实了人才库。更重要的是,成都拥有“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这为商业航天,尤其是在整星制造、核心零部件、芯片模组、终端设备等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本地配套能力。在“星网”“千帆星座”两大万颗以上低轨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建设中,已有不少成都企业参与配套,这充分证明了成都的产业实力。

问题:在与中国商业航天发展领先的城市如北京、上海进行错位竞争时,成都应重点聚焦哪些方向?

曹宝林:我们认为,成都应聚焦于产业链的“两端”。

我们将商业航天产业链大致分为四个环节:整星/整箭制造、卫星发射服务、地面终端设备,以及卫星数据应用。其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就是前端的“整星整箭制造”和后端的“卫星数据应用”。

前端整星整箭制造是当前阶段的重点。卫星互联网产业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期”,大规模组网需要大量卫星和火箭“载具”。整星整箭制造属于高端制造业,产业链长,对地方工业经济带动作用显著,类似于前些年各个城市竞相布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当前,无论是“星网”还是“千帆星座”都已进入批量发射阶段,前端制造迎来了快速发展窗口期。

后端卫星数据应用是未来的核心增长极。卫星的最终价值体现在通信、导航、遥感数据的应用上,这属于数字经济的大范畴。随着工信部出台促进卫星通信产业的指导意见、向三大通信运营商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后端应用已进入关键培育期。成都当前应重点关注与电子信息产业结合紧密的终端制造,并超前探索布局服务于千行百业的“卫星应用场景”。

问题:回顾历史,互联网时代的关键终端是电脑,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手机。在您看来,卫星互联网时代最可能普及的新型终端会是什么?

曹宝林: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可分为G端(政府)、B端(企业)和C端(消费者)。目前看,最具潜力的新型终端并非C端手持设备,而是服务于B端客户、与特定载体深度融合的终端。

我们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和低空经济将是两大核心方向。

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现有地面基站在城市间、郊区、偏远地区存在覆盖盲区,建设成本高。卫星网络可实现全域无缝覆盖,对于长途驾驶、越野、沙漠等场景下的连续、高可靠性通信是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对低空经济/无人机而言,未来大规模无人机应用(如干线物流)对通信的实时性、精度和覆盖范围要求极高。地面基站在高空立体覆盖上存在局限且成本效益不佳。卫星网络能提供广域、全连接的通信保障,是支撑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因此,未来的终端可能是“跑在路上的车”或“飞在空中的无人机”,它们将集成卫星通信功能,成为新的移动节点。

问题: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与商业航天产业联盟成立近两年来,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曹宝林:联盟主要扮演了“三个平台”的角色:

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我们协助产业部门研判产业趋势、摸清产业底数,完成了成都市卫星互联网产业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并连续举办了两届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大会,提升城市产业品牌影响力。

作为产业供需平台,日常工作中,我们主动收集企业需求,无论是政策、技术、人才还是市场合作,都积极为其精准匹配资源。我们定期举办“小而精”的专题对接活动,如微波暗室、政企银投对接、相控阵雷达产业交流、卫星互联网与低空经济融合应用等专题活动,促进行业内部合作。

同时,作为政企交流平台,我们连续两年编制发布成都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蓝皮书,广泛链接国家级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产业链重点企业,定期收集和传递企业发展的共性需求与政策建议,成为连接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桥梁。

此外,联盟也为《成都市商业航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制定提供了行业研究和技术支撑。

问题:根据这份《行动计划》,成都为商业航天产业设定了到2027年,商业航天及关联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亿元的目标。您认为从现状到达成目标,需要克服哪些主要难点?

曹宝林:实现目标需要突破三个关键点:

一是融入重大战略,成都的商业航天企业必须深度融入“星网”“千帆星座”等低轨卫星互联网巨型星座的供应链,这是产业生态繁荣的基础。

二是打造标志性产品,需要推动企业研发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关键技术和明星产品,提升成都商业航天的产业辨识度和品牌力。

三是突破应用场景规模化瓶颈,当前许多应用仍停留在“试点示范”阶段。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成功的试点转化为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这需要持续的场景创新和政策牵引,真正让市场接受并使用卫星应用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科创专班 记者 白洋 李柯雨 黄雪松 曾诗蕴 文/图 编辑 曾雪柔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