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30日 19:35 0 aa

说实话,干运营这行15年,见过最离谱的事就是拿“用户画像”当万能钥匙。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就像我们总以为知道“张伟28岁北漂月入2万”就能懂他,但谁能想到周一挤地铁的张伟和周六泡健身房的张伟,简直像俩陌生人?

这事儿搁我团队里也发生过,数据看着漂亮,用户就是不买账,后来才明白:静态标签就像看简历挑对象,看着合适,处起来全是坑。

当“张伟简历”遇上真实生活:静态画像的尴尬现场

你看啊,以前我们写需求文档,用户画像跟填表格似的:“28岁互联网人,爱科技健身”。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但上周我特意蹲点观察了三个北漂,早上9点挤地铁的姑娘,左手抓扶手右手刷手机,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这时候你推个“深度科技文章”,她能直接把手机砸你脸上;

可到了晚上10点,她窝在出租屋敷面膜,又捧着手机追《甄嬛传》解说看得哈哈乐。

这说明啥?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需求能拧成麻花。

还有更扎心的例子,之前做个办公软件,我们拍脑袋加了个“效率工具包”,觉得“打工人肯定需要”。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结果上线三个月,点击量还没后台报错次数多。

后来随机抓了几个用户聊,才知道人家早上开会急着填表时,哪有空研究你那花里胡哨的功能?人家要的是“打开就能用的模板”,而不是“功能齐全的工具箱”。

这就像你饿了进饭馆,服务员给你一本菜单百科全书,看着全乎,就是不解饿。

场景剧本:让需求从“正确的废话”变成“能落地的招”

后来我们琢磨出个道道:用户需求就像冰山,水面上的“想变高效”“想省钱”都是正确的废话,水下的“谁在啥时候用啥方式解决啥问题”才是关键。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就说买饮料这事儿吧,学生课间冲便利店,10分钟零花钱有限,这时候冰柜里的小瓶可乐就是“救命稻草”,甜得齁人也没关系,图的就是“吨吨吨喝完就跑”的爽;

可白领午后逛便利店,手里捏着咖啡券,挑来挑去选无糖气泡水,不是不渴,是怕胖还得装专业;

上周我见一爸爸带孩子逛超市,孩子吵着要果汁,他翻来覆去看配料表,最后选了瓶印着“儿童专用”的低糖牛奶,你看,同样是喝东西,身份场景一变,需求就从“解渴”变成了“哄孩子+交差”。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这让我想起星巴克的操作,前两年他们下午客流量总上不去,后来发现白领下午不爱喝咖啡,改推果茶配迪士尼联名杯,你想啊,上班族下午摸鱼时,手里拿个印着朱迪兔的杯子,既能发朋友圈装可爱,又不用怕咖啡因失眠。

就这么一折腾,午后营业额涨了快一半。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这哪是卖饮料,分明是卖“下午三点想放松又怕被老板说”的场景解决方案。

三个土招:把“场景剧本”塞进运营骨头缝里

现在我们团队有仨土办法,说出来不怕你笑,第一个叫“场景抓娃娃”,我们把用户身份像抓娃娃似的列出来:通勤族、宝妈、加班狗……再给每个身份配几个典型场景。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比如宝妈接孩子放学时,手里牵着娃、肩上背着书包,这时候你推个“单手开袋的零食”,比推“营养丰富”的口号管用一万倍。

我们还做了卡片,把每个场景写成“剧本”:“宝妈接娃时,为了不让孩子闹,要快速拿出零食,还得怕添加剂”,每次开会就拿卡片甩桌上,比对着想方案。

第二个是“说人话句式”,以前写功能描述特装,“优化AI识别算法”,现在必须改成:“帮外卖小哥在下雨天,单手拿手机时,3秒拍完餐品照,别让雨水糊了镜头”。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就这句式,逼得产品经理和运营小哥吵架都得说人话,上周有个小哥为了推“拍照功能”,愣是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淋着花洒拍了20张照片,就为了验证“防水”是不是真刚需。

第三个更狠,叫“灵魂三问”,每次接需求先问:这事儿是真有人在某个场景下会干吗?比如之前有人说要做“职场人冥想APP”,我们一琢磨:早上挤地铁时谁有功夫冥想?午休在公司趴桌上,冥想五分钟能被同事笑半年。

得,这需求直接毙了,再问:咱做的东西有没有不可替代的点?上次做个“健身饮食记录”,特意加了“食堂菜拍照自动识别”,因为上班族蹲食堂拍照时,最怕被同事看见,这功能别的APP没有,上线后使用率蹭蹭涨。

场景剧本革命:用户画像失效?Netflix用个性化推荐提升3倍观看率

最后说个扎心的,前几天跟一老产品经理喝酒,他说现在最怕听见“用户需要”四个字。确实,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功能,而是“在某个时刻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就像你晚上加班饿了,这时候需要的不是“健康餐食谱”,而是“楼下便利店还开着门”。运营这事儿,说到底就是当用户的“及时雨”,而不是拿着“用户简历”算命。

下次再有人跟你聊用户画像,你不妨问问:“这张伟,是早上挤地铁那个,还是晚上追剧那个?”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