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AI科技 2025年09月25日 00:23 0 admin

Plaud。它的创始人许高,一位在科技和出海投资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连续创业者,带着团队在2021年成立公司后,便将目光瞄准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广阔天地。


他们的明星产品PlaudNote,一款能吸附在手机背后的AI卡片式录音笔,在海外市场简直是所向披靡。去年在Kickstarter上,它一个月就筹集了近7900万元人民币,刷新了同类目的记录。随后在Indiegogo上,筹款额更是翻了一倍。到了今年7月,这款产品直接登顶了亚马逊的BS榜单。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就是这样一个在海外市场呼风唤雨的“优等生”,在9月22日举办了一场小规模、低调到几乎没有水花的发布会,宣布正式回归内地市场。结果发布会次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其官方旗舰店里,定价1299元的旗舰型号PlaudNotePro,预售量仅有百余台。

出海优等生的满分答卷

Plaud的回归,当然不是头脑一热。许高和他的团队手握着一套在海外被反复验证过的成功方法论。这套打法,就是他们敢于在国内市场高举高打的底气所在。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首先是精准到毒辣的市场洞察力。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海外iPhone用户一个长期存在的痛点:苹果系统不提供一体化的通话录音和转写方案。这个看似微小的市场空白,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刚需。PlaudNote的出现,恰好完美填补了这个缺口。


其次,是闪电般的技术整合速度。在AI大模型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之际,Plaud迅速将OpenAI、Claude、Google等先进技术融入自己的产品,抢占了第一波AI录音硬件的市场红利。当别人还在观望时,他们已经把最时髦的技术变成了用户手里的实体产品。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这种“快准狠”的打法,让Plaud迅速积累了品牌声誉和用户基础。在中国香港市场,他们每个月的出货量稳定在两三千台,这足以证明其产品力。从投资人的视角看,这种“出口转内销”的路径堪称完美:全球市场的成功背书,能够极大地提升品牌溢价,从而降低国内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价格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带着海外的成功光环,Plaud自信地将自己的三款产品定价在了1149元至1299元之间。然而,这个定价策略似乎完全忽略了内地市场早已是另一片天地的现实。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我们来看看牌桌上的其他玩家。钉钉的DingTalkA1青春版只要499元,旗舰版也不过799元。出门问问的TicNote,售价999元,也比Plaud最基础的型号便宜。Plaud一上来就把价格定在了国内主流竞品的“天花板”之上,这无疑是给消费者泼了一盆冷水。


再看更要命的订阅服务。Plaud的商业模式是“硬件预付费+AI服务订阅”。虽然其299元年费提供每月1200分钟转写时长的“专业版”,相比出门问问578元年费(1500分钟/月)看似有竞争力,但它忽略了一个“搅局者”钉钉。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钉钉每个月直接提供1000分钟的免费转写时长。这种“免费大法”已经彻底拉高了国内用户的胃口和期待值。在一个用户习惯了大量免费服务的市场里,Plaud的订阅模式显得诚意不足。惨淡的预售量,正是市场对这一定价策略最直接、最无情的投票。

欢迎来到生态绞肉机

如果说定价只是第一道坎,那么内地市场成熟到残酷的生态竞争,则是Plaud面前一座更难翻越的大山,如今的内地市场,早已不是单纯比拼某个硬件功能的时代,而是“大陆级”生态系统之间的全面战争。


第一类是钉钉、飞书这样的办公协作平台。它们早已将录音转写功能深度嵌入到用户的工作流中,硬件只是其庞大生态的一个入口。用户的录音、存储、协作习惯已经和这些平台深度绑定,想让他们迁移到一个独立的APP上,难度可想而知。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第二类是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它们在自己的原生系统里,就提供了便捷、高质量的录音和转写功能,而且通常是免费的。对于大量个人用户来说,何必再多花一千多块钱买个外设呢?


第三类是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传统技术巨头。在法务、医疗等对准确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场景,讯飞拥有不可撼动的技术权威和市场地位,这不是Plaud能够轻易挑战的。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最致命的一击,可能来自Plaud曾经赖以生存的“盟友”苹果。最新的iOS18系统,将内置通话录音和AI摘要功能。这一招简直是釜底抽薪,直接瓦解了Plaud对iPhone用户的核心吸引力。这片他们曾经在海外开垦的“自留地”,马上就要被地主亲自收回了。

爆款之后再无爆款

这次回归发布的旗舰产品PlaudNotePro,更像是一次“微创新”。它在爆款PlaudNote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块用于状态显示的1英寸屏幕,将麦克风收音距离从3米提升到5米,连续录制时长从24小时增加到50小时。这些都是有用的优化,但并非革命性的功能突破。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发布会上,一款专为内地市场设计的独立APP甚至还没准备好,预计要到国庆后才能上线。这在分秒必争的中国市场,显得准备有些仓促。


硬件创新的两难,在Plaud过往的产品中也曾体现。比如他们曾推出过一款名为NotePin的产品,为了追求极致小巧和佩戴性,牺牲了按键手感、操作反馈和麦克风阵列效果,最终导致市场反响平平。这证明了硬件创新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行业里有一个共识:硬件公司很难持续制造爆款。硬件的换机周期长,用户决策重,除非能带来跳跃式的体验升级,否则很快就会遇到增长的天花板。PlaudNotePro的“优化式”迭代,在内卷到极致的国内市场,还能掀起多大波澜,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Plaud的这次回归,更像是一场带着昔日荣光,却身负“定价”、“生态”、“创新”三重枷锁的艰难突围。它在海外的成功,源于在一个相对空白的市场里,用一个“六边形战士”般的产品解决了用户的核心痛点。但在中国内地,这个逻辑已经行不通了。

AI录音笔海外称王,Plaud回国却陷三重困境,还能再现当初辉煌吗

这里的竞争对手,要么是手握流量入口的平台巨鳄,要么是掌控操作系统的硬件霸主。Plaud的未来,不再取决于能否复制海外的成功路径,而在于它能否在这片“修罗场”中,为自己找到一个全新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坐标。


尤其是在苹果即将亲自下场“终结比赛”的背景下,留给Plaud的时间和空间,都已经不多了。这次看似谨慎的试水,或许就是决定它能否突破自身增长天花板,避免成为“昙花一现”的海外爆款的赛末点。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