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山东“人工智能+”破局:千亿级产业版图,透露中国制造升级密码

抖音热门 2025年09月20日 03:05 0 aa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中国,从大模型到自动驾驶,各地都在“抢赛道”。有的城市喊出了“要在前沿突破上弯道超车”,有的地方热衷资本运作、造概念引流。而山东,却给出了另一种答案。

9月17日下午,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在济南浪潮计算服务产业园举行。省委书记林武强调,要把“人工智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加快打造全国领先的示范应用高地。
省长周乃翔主持,葛慧君出席,潍柴、海尔、山东能源、山东港口等龙头企业代表先后发言,分享了各自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人工智能+”破局:千亿级产业版图,透露中国制造升级密码

会场外,参会者走进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亲眼见证算力平台和大模型如何与生产场景紧密耦合。

这一幕,直观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山东并不是把AI当作“科技秀场”,而是将它深深嵌入产业血脉,让它成为推动经济升级的硬工具。

01

山东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紧紧对接国家战略,同时又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早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山东就提出要打造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

“十四五”规划更是把人工智能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并列,视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济南和青岛作为双核心城市,还分别提出了“中国算谷”和“智慧海洋”的定位,设立产业基金、建设专业园区,形成了政策、资金和人才的合力,这些顶层设计和配套举措,让“人工智能+”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有了扎实的落脚点。

这不是空话,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山东已拥有近千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济南、青岛双核心先导区正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浪潮、海尔、海信、潍柴等龙头在各自领域率先跑通了应用样板。

山东“人工智能+”破局:千亿级产业版图,透露中国制造升级密码

与一些地方热衷追逐“前沿突破”不同,山东更看重的是把人工智能真正用在传统优势产业里,也就是从“0到1”的探索,到“1到N”的扩展。

看应用,更能看出山东的“1到N”思维制造业是第一战场,海尔的智能工厂上线了机器视觉质检和预测性维护,良品率显著提升;海信则通过智能生产线,把生产周期压缩至业内最低。中国重汽、中车四方把AI用于调度和检测,赛轮集团用算法优化轮胎工艺。海尔的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国家级“双跨”平台,已经帮助上千家制造企业走上智能化道路。

农业同样是山东的优势领域。寿光的温室大棚、烟台的苹果园、沿海的水产养殖基地,都在借助AI实现病虫害识别、精准投喂和产量预测;潍柴雷沃的自动驾驶农机更是把播种、施肥、收割流程打通,让“智慧农田”成为现实。

港口更是典型案例。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氢能+5G+AI的调度系统,实现了全自动龙门吊协同作业,效率领跑全球。对外,山东用AI守住大港口;对内,它用AI提升产业链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和安全。

医疗和民生领域同样在悄然改变。AI已经进入多家医院的CT、MRI影像诊断流程,辅助医生提高效率;政务服务热线12345启用智能体,大幅提升响应速度;而在家庭层面,海尔、海信正在把AI语音交互和智能场景联动融入家电,构建全屋智能生活。

而这些案例无不说明:“人工智能在山东,不是虚幻的口号,而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生产力。”

02

如果说“应用场景”是山东AI的面子,那么“产业格局”就是里子。

济南和青岛形成了双核心,其他城市各展所长。济南有算力底盘,浪潮集团扛起“硬件和平台”的大旗;青岛依托制造和海洋资源,把AI用到最具优势的产业链;潍坊、烟台、威海则在智能制造、海洋AI等细分领域各展所长。山东的路径,是“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协同”,形成了一个既有集中度,又有多样性的产业版图。

山东“人工智能+”破局:千亿级产业版图,透露中国制造升级密码

之所以能走得稳,还因为山东的“底盘”扎实。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和青岛海洋实验室,提供了算力保障;丰富的工业、农业、海洋场景不断产出高质量数据,为模型训练提供“燃料”;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哈工大(威海)等高校源源不断输送AI人才,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算力、数据、人才三位一体,构成了山东“人工智能+”的坚实支撑体系。

当然,务实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山东在核心算法、大模型和AI芯片上,还难与一线城市抗衡;中小企业因为缺钱、缺人,往往“不敢转、不能转”;数据共享机制和行业标准不够统一,也制约了跨领域的应用。更现实的问题是,顶尖人才仍在北京、上海、深圳聚集,山东要在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上拿出更强手段。

但山东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产业深耕。未来,济南—青岛创新走廊将形成更强协同效应,行业大模型会率先在制造、农业、海洋等场景落地,推动从点状突破走向链式普及,集群优势正在慢慢显现。

03

可以说,如果北京和上海代表了人工智能的“前沿探索”,那么山东提供了另一种样本:务实落地。这里的人工智能,不是论文上的指标,而是矿井里减少的危险下井次数,车间里提升的良品率,农田里节省的肥药,港口里加快的调度效率。

真正的价值,在于把冷冰冰的算法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把“0到1”的突破扩展为“1到N”的普及。

山东的探索,正是观察中国“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一个绝佳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中最真实的一环:科技与产业同频,创新与落地共振。

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但它指向的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地平线。当更多地方像山东一样,把AI扎根到产业血脉,新质生产力才会真正从概念走到现实。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