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狂赚1.5 亿是假的,但短剧病了是真的

今日快讯 2025年08月01日 21:29 0 admin
狂赚1.5 亿是假的,但短剧病了是真的狂赚1.5 亿是假的,但短剧病了是真的

一则“短剧《×××爱上在白宫当保洁的我》狂揽1.5亿美元”的假新闻,能在舆论场掀起惊涛骇浪,与其说是谎言太逼真,不如说它精准戳中了当下短剧行业的“痛点”——当流量成为唯一指挥棒,当荒诞剧情取代真实生活,行业狂奔的路上,早已丢了创作最该守的“魂”。

这则假新闻的疯传,像一面镜子照出两大行业病灶。其一,创作彻底沦为流量的“提线木偶”。与传统影视不同,短剧的生死几乎系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算法,收益直接与“投流效果”挂钩。于是,“黄金三秒抓眼球”成了铁律,剧情不靠情感共鸣,全凭“反转轰炸”;内容不讲生活逻辑,只堆“豪门恩怨”“霸总甜宠”“穿越逆袭”等吸睛元素。看似热闹的“流量盛宴”,实则是批量生产艺术畸形儿——它们背离主流价值观,更经不起时间打量。创作规律早已证明:脱离生活土壤的作品,再炫目的流量数据,也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其二,题材创新之路走歪,竟把老年群体当成“流量提款机”。随着银发用户涌入短剧市场,部分制作方踩着算法的“指挥键”,炮制出一批令人咋舌的内容:要么把老年人刻意塑造成“糊涂反派”,要么硬套“一夜暴富”“黄昏恋遇霸总”的悬浮模板。这些内容不仅与社会现实隔着十万八千里,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着公众对老年群体的认知——当艺术创作失去对生活的尊重,流量再高也是一种精神污染。

不可否认,短剧是站在风口上的新生力量。从互联网营销的“轻骑兵”,到出海传播的“文化名片”,再到文旅推广的“新载体”,它踩中了多个行业风口,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但潜力若缺乏规范引导,很容易异化为“破坏力”。红果短剧因违规内容被约谈的案例,早已为行业敲响警钟:流量狂欢不能无底线,行业扩张必须有边界。

要让短剧真正行稳致远,需要多方合力“校准航向”。创作者得先找回初心,少些“流量投机”,多些“生活深耕”。与其在办公室编狗血剧情,不如走进菜市场、社区楼,挖掘普通人的奋斗故事、市井里的烟火温情——只有扎根现实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平台更该扛起责任。不能让“流量算法”凌驾于“内容把关”之上,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把低俗、虚假、价值观扭曲的内容挡在门外;同时优化付费规则,让透明度取代“套路”,才能避免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泥潭。

监管的“防线”也得扎得更牢。广电总局已建立的微短剧“黑名单”机制,是清理低俗内容的“利剑”,但还需进一步细化审核标准——尤其是针对出海内容,更要强化文化安全审查,不能让粗制滥造的作品“丢了中国文化的脸”。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剧以其短小精悍的特质,本可为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但它不该是“流量的奴隶”,更不能是“虚假的温床”。当创作逻辑被数据绑架,再高的商业回报也难掩内容的“贫血”;唯有坚守“扎根生活、守正创新”的初心,让每部作品都带着真实的温度、深刻的思考,短剧才能真正跨越文化鸿沟,在时代浪潮中站得稳、走得远。毕竟,能被记住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

原标题:《微言 | 狂赚1.5 亿是假的,但短剧病了是真的》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