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AI科技 2025年10月03日 18:01 0 admin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线路,将长江水系与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相连,形成“四横三纵”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其中,中线工程自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引水,沿伏牛山、太行山山前平原,经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最终抵达北京团城湖和天津外环河。

中线干渠全长1432公里,渠道平均宽50米、深7米,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年调水量达95亿立方米。仅河南段渠道就长达482公里,途经8个省辖市。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这条“人工天河”不仅改变了中国水资源分布格局,更意外地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廊道,比如:干渠内随处可见的鱼类。

河南小伙@李十八发布了一则视频,标题为:“南水北调河里鱼成精了,为啥没人钓呀”。下图是视频做成的动图,大家看看咋回事。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视频中小伙站在桥上,下面就是南水北调的干渠,想不到里面的一群大鱼竟然贴着岸边摇头摆尾,这些鱼的个头很大,看起来没有两米长也差不多,看不出鱼类的品种。

看起来像青鱼、鱤鱼之类的鱼类,因为这几条鱼看起来瘦长。这么长的鱼,体重最起码几十斤,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南水北调里面的鱼没人钓?这些鱼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1、为何无人垂钓?南水北调属于世纪工程,里面的鱼类不能垂钓,并且有明确固定。南水北调工程受《水法》《渔业法》严格保护,干渠全线禁止垂钓、捕捞。2018年河南曾发生村民电鱼被判刑案例,震慑效应显著。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另外干渠设有多级闸门,开闸时水流瞬时增速超3米/秒,足以冲倒成人。2024年山东段曾发生村民翻越护栏钓鱼被冲走事故。

大家都知道鱼类是天然水质净化器,以鳙鱼为例,单条鱼每日可滤食1.5公斤浮游生物,有效抑制藻类暴发,干渠内的鱼类能够净化水质,让水质不至于变差,并且管理部门通过定期监测鱼类种群动态,维持生态平衡。

2、这些鱼从哪里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是长江流域重要鱼类栖息地,水库扩容及调水过程中,部分鱼类随水流进入干渠。青鱼、鱤鱼等洄游性鱼类可能通过渠道闸门进入系统,这是干渠内的鱼类来源之一。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另外为了维护水质,管理部门自2013年起持续向干渠投放鲢鱼、鳙鱼、草鱼等滤食性鱼类,累计投放量超650万尾,这些鱼类与丹江口水库自然迁的徙物种共同构成复杂群落。

干渠稳定的低温(年均水温15-20℃)、高溶氧(6-8mg/L)及低污染环境,为鱼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这面的鱼类生长速度极快。。青鱼、鱤鱼在河南段年增长可达5公斤左右。

3、这些鱼类又到哪里去?丹江口水库内的鱼类不仅体重大,种类还多,那么这些鱼类最后都到哪里去了?干渠的鱼类通过支渠、退水闸等结构,鱼类可进入沿线湖泊、湿地。2023年河北白洋淀就曾发现来自中线的鳙鱼种群;北京段监测显示,部分鱼类能抵达300公里外的拒马河。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也可能会自然死亡,鱼类寿命受环境容量限制。干渠单公里鱼类密度约0.5尾/立方米,远低于自然湖泊。当鱼类生长至渠道承载极限时,可能因食物短缺死亡。

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生态调度,通过开闸放水将部分鱼类引入周边水域。2025年春季,河南段就释放了10万尾鲢鱼至黄河。进入沿线湖泊、湿地、自然死亡、引入周边水域,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鱼类的结局。

南水北调惊现2米长巨型鱼群!它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最后:南水北调建设通水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动的水,更是生命的脉络。这些巨型鱼类的命运提醒我们:当我们在为巨鱼惊叹时,更应思考如何以行动守护这条“生命之河”。因为,南水北调的奇迹,不仅在于水的流动,更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丹江口到北京团城湖,1432公里的渠道里,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那些游弋的巨鱼,是工程与自然共舞的见证者。当我们为它们的庞大惊叹时,更应看到背后无数人的努力——工程师的智慧、管理者的坚守、普通人的自觉。守护这条“人工天河”,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