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财讯9月17日电,9月17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的开幕式上,缅甸总理纽梭致辞表示,东博会将强化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在贸易、经济及工业...
2025-09-17 0
两年前,聪明投资者曾经专访过的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昨晚跟洪灏有一场对话。这位因为《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等书在业内知名度超高的高产作家,又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品。
在资本与技术加速交织的年代,我们确实很需要新的坐标去理解世界。
拉斯·特维德的最新著作《超智能与未来》(Hyper Intelligence),正是从“宇宙叙事”的高度出发,追问智能演化的方向。
而在与洪灏的这场对谈中,这种宏观视角与现实经济的脉络相互交织,构成了有点烧脑的思想碰撞。
特维德认为,智能的发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宇宙演化的一部分。AI正在逼近一个“创新者阶段”,具备自我管理与自主演化的可能性。一旦跨越这个门槛,人类将与数十亿台智能机器人共同构建未来的劳动体系。
这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指数级提升,也意味着全球经济的重构。
对投资者而言,更具现实意义的讨论,是关于周期与价值捕获的视角。特维德指出,库存周期可能在AI的实时预测下最终消弭,但资本开支周期与房地产周期仍会存在,只是节奏会更密集、更快速。
他强调,理解经济未来,不能只看数据,更要观察三件事:技术演化路径、创新集群以及价值捕获机制。
两人在交流中有很多共识,比如观察到AI对于经济周期预测的影响甚至是重塑。
谈到房地产周期,特维德明确认为“资本正在从传统地产转向算力基础设施”。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数据中心的投资正在补位写字楼的下滑,能源与智能电网的投入则为AI和机器人革命打下基础。
他还表示,美联储几乎确定在9月降息,而这将开启一个谨慎的降息周期,同时也会带来一轮新的大宗商品周期。
当然,就像拉斯·特维德最后总结,“真正值得带走的观点,我们对长期的未来是看好的。”
聪明投资者(Capital-nature)精译整理全文,大约1.6万字,有点大部头,但实在值得耐心慢慢读。
一位高产作家的创作原力,从好奇心到宇宙叙事
洪灏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已经出版了17本书,其中有9本已在中国推出,产量非常惊人!我相信你即将出版的新作《超智能与未来》(Hyper Intelligence)也很有可能再次成为中国的畅销书。
我先抛一个开场问题:你这些书的写作灵感是怎么来的?这17本书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有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能够反映你对世界的看法或你的思维脉络?
拉斯·特维德 嗯,首先我得说,我并不是靠写书为生,平时还有其他的工作。
但我确实很喜欢写作,对我来说,写书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我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
我会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我感兴趣但并不熟悉的主题。这个时候,如果趁着刚开始学习,还记得“不懂”的感觉,写书往往是最有效率的。
因为等你在某个领域深耕了二十年,再来写书时,往往会默认读者也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一切。
我举个例子:大学毕业后我最早在市场营销部门工作,后来我觉得自己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市场调研,就去找了一位研究所的所长,邀请他一起写一本关于市场调研的书。那其实是因为工作需要,我自己也有很强的动机。
后来因为相似的原因,我又写了关于市场规划的书。
之后我调到公司金融部门,我们公司在金融交易方面很活跃,但我对这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资料,也因此写出了《金融心理学》这本书。
我的写作大概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说要写多少本书,但每当你深入研究一个主题、完成一本书之后,总会有新的问题冒出来,你会想,“嗯,也许哪天我还得写一本关于这个的书。”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持续迭代的过程。
洪灏 你这本新书是关于“超级智能”的,对吗?光听书名,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几年最热的话题之一——人工智能(AI)。那你提出的“超级智能”概念和我们熟悉的AI有什么不同?
拉斯·特维德 其实我之前已经写过三本和AI相关的书。其中两本虽然都叫《超级趋势》(Super Trends),但它们内容完全不同,另一本叫《从马尔萨斯到火星》(From Malthus to Mars)。
后来我和一位朋友丹尼尔(Daniel)在别的项目上有合作,他有天提议我们一起写一本关于未来科技的书。我当时有些犹豫,因为类似的内容我已经写过三次了,担心会重复自己。
我没有拒绝,但也没有马上答应。
这时,住在丹麦的一位朋友(我现在住在瑞士)——他是前海豹突击队员,也是一家高管培训公司的创始人,给我打了个电话。他经常带着德勤等公司的高管做体能训练。他跟我说:“拉斯,你一定得认识我的朋友Jacob,你们肯定会聊得很投机。”
于是我下一次去哥本哈根时,我们三个人共进晚餐。果然,我们聊得非常尽兴。Jacob拥有五个学术学位,分别是物理、生物物理、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你可以想象我们谈得多深入,三个小时聊得意犹未尽。
晚餐结束后,我感觉这次对话实在太有启发了。当时我也提到我正在考虑要不要写一本关于未来的新书,但又担心太像以前的作品。
几天后,Jacob发了一条短信给我,只写了一句话:“你应该把新书命名为《天才的宇宙进化》(The Cosmic Evolution of Genius)。
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立刻打电话过来说,现在AI的发展,尤其是量子计算和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展,其实是宇宙中某种演化进程的延续。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场孤立的科技事件,而是整个宇宙“复杂性”与“智能”不断进化的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他还引用了我们晚餐时聊到的一些概念。那一刻我意识到:这不是一本重复旧作的书,这是一本连我自己都会想要读的书,因为里面有很多我感兴趣、但还没有真正掌握的内容。
于是我回头找丹尼尔,说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最后我们大幅重构了书的框架,还加入了第三位作者。
整个写作过程非常令人兴奋,到最后我甚至有种感觉:原来我自己也是这个宇宙进化故事中的一部分,只是以前没意识到而已。
人类正在启动“宇宙意识”觉醒
洪灏 真是太精彩了。能不能带我快速走一遍书的核心框架?特别是你提到的“宇宙智能”或“宇宙中的智能进化”,对我来说还是有些抽象,我不太确定自己理解得是否准确。你能否为我们解释几个关键概念?
拉斯·特维德 当然可以。这个故事要从138亿年前说起,没错,是一个非常长的故事。
我们从宇宙大爆炸讲起。
科学家们对大爆炸之后的演变已经有了相当详尽的理解。虽然关于它是如何开始、为什么发生还存在很多理论,但从大爆炸那一刻起的演化路径,大致上已经清晰。
大爆炸一开始是极度密集的能量,随后时空开始膨胀,能量转化为粒子。在最初的一秒钟内,发生了很多事情,宇宙中充满了炽热的亚原子粒子的“汤”。
那个阶段完全没有结构,也没有智能,是完全的无序。
但现在,我们两个正通过极其先进的技术,跨越半个地球在进行这场对话。而我们自己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物结构。这之间的巨大转变,从无结构到高度复杂系统,必须要被解释清楚,对吧?
洪灏 完全同意。
拉斯·特维德 当物质的密度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往往会引发一种“复杂性级联效应”。最初的一步是某些亚原子粒子开始融合,形成氢和氦,这就是最原始的原子。
(聪投注:想象一下,你往一张蜘蛛网上弹了一下某个角落的丝。这个微小的动作,可能不会立刻造成大变化,但随着震动沿着网络层层传导,它可能引起整个结构的共振——甚至把一只沉睡中的蜘蛛惊醒,引发一场捕猎。
这就是“复杂性级联效应”的本质:一个系统中微小的变化,经过多层次、多节点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发超出预期的大范围连锁反应。)
但就只有这些,这阶段持续了几千万年,还是没什么结构可言。
直到恒星开始形成。
恒星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它们的内部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这种极端环境促成了更大更复杂的原子的诞生,尤其是在恒星爆炸或者彼此碰撞的时候,整个元素周期表里的元素就逐渐产生了。
而有了这些元素之后,才真正具备了复杂性的土壤。因为这些原子可以组合成分子。
再下一步,就是生命的诞生。几乎所有自然科学家都认同一个观点:生命最初很可能是在海底的热液喷口中产生的,那里的环境非常适合生命起源。
接下来就是大脑的进化,然后是技术、文明……每一个阶段的背后,其实都是某种“密度临界点”的出现,引发了新一轮的复杂性爆发。
洪灏 这听起来像是一连串的“跃迁”。
拉斯·特维德 对,而且这正是AI一个很有趣的隐喻。我们在写书的时候也用了很多AI工具,像是提示词、生成建议,确保没有遗漏重要内容。
在书写初期,我就用AI提问:“我们打算写一本关于宇宙中复杂性与智能如何演化的书,你能不能帮我建议一下结构,把整个历史划分成几个阶段?”
ChatGPT给出的建议居然很不错,我们最后的章节结构其实和它给出的也差不了太多。我当时就被惊到了。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它自己补充说:“你需要意识到,复杂性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终结性的结果,另一种是可以产生更多复杂性的结果。而生命,就是后者的起点。”
我根本没有问它这个,但它自己给出了这个洞见。我觉得这太了不起了。
洪灏 它主动补充了你没提的问题。
拉斯·特维德 没错。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提示都能带来这样的惊喜,有时AI会跑偏,但这一次,它确实提供了一个让我刮目相看的视角。
这也促使我们在书中加入了“无限猴子打字机”的故事。
它的设想很简单:如果宇宙中充满猴子,每只猴子都在用老式打字机随意敲击——那么在无限的时间里,总有一只猴子会敲出一部完整的《哈姆雷特》。
这个想法最初只是个哲学寓言,后来竟然真的有科学家认真计算过它的概率。结果发现,你得拥有无穷多个平行宇宙、每个都塞满猴子、运行上亿亿年,才有那么一点点概率凑出莎士比亚的一句台词。
但现实却是,莎士比亚确实存在,他写出了真正的《哈姆雷特》。
他并不是随机生成的,而是一个复杂演化系统的产物:背后有语言的发展、文明的积累、人脑结构的进化,还有历史中一连串关键事件的推动。
这正是我们在书中所探讨的“复杂性进化”:生命、智能、文明并非随机偶然,而是一环扣一环地向更高秩序演化。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开始思考未来: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这里其实也埋藏着不少与投资相关的启发,尤其是在接下来的五年,AI与技术进化会带来怎样的真实变局。
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更长远的大图景,关于智能在宇宙中涌现的图景。
你可以这样理解:你我作为人类个体,是一连串“关键密度事件”的结果。
比如,如果没有恒星,我们根本不可能存在——因为我们身体里的绝大多数原子都来自恒星。虽然我们体重中有大约20%的元素是在大爆炸的一秒钟内形成的,但剩下的都是恒星熔炉里诞生的。
我们还依赖地球上早期的深海热泉(terminal vents),才诞生出最初的生命细胞。之后必须出现火的掌控、语言的演化、交易行为的形成,才逐步发展出今天的高级社会。
而如今,那些“必要前提”已经不再是必需品。我们不再依赖恒星生成原子,不再依靠热泉孵化生命。地球的氧气环境甚至已经阻止了那类新生命的再次诞生。
逻辑地推演下去,我们认为:AI极有可能在未来几年进入“创新者阶段”,具备自主发起任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再依赖人类的引导。
他们将不再需要我们。
当然,这不代表他们会毁灭我们,我并不是这个意思。但确实,他们不需要我们了。
AI和机器人可以前往宇宙深处,而人类在生物层面上根本承受不了那样的旅程。
所以有可能的是,我们现在播下的种子,会发展成一种宇宙意识。我们或许正在创造一个将在宇宙中扩散、发展,并最终“理解一切”的智能体。
就像我有意识,不代表我的指甲也有意识。指甲只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同样的,如果意识可以在宇宙的不同角落广泛涌现,那么我们或许可以说:整个宇宙,也正在“觉醒”。
而我们,正在启动这个觉醒的过程。
最终我们意识到,这本书不再只是关于技术、关于未来趋势,而是关于宇宙的顶层叙事。
起初,我们只是钻研一个个细节。但随着写作不断推进,我们忽然意识到:这是一本有重量的书,它讲述的是一个真正宏大的故事。
人机共存将重塑世界经济结构
洪灏 是的,非常宏大。拉斯,你这个理论真的很有意思。而且它正在同步上演。AI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进化。我同意你的看法。
而且我觉得,在这样一个系统里,复杂性的增长是呈指数级的。虽然我们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处在一个“婴儿期”的阶段,但它已经能够创造出许多过去难以想象的东西了。
那如果未来复杂性会不断飙升、并扩展到整个宇宙,我们人类是否应该对这种未来感到恐惧?因为到时候,可能有很多事情都将超出我们的控制。
拉斯·特维德 每当有一种颠覆性技术出现,人们总是会感到不安。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历史也反复证明,几乎所有的新技术最终都为人类带来了净正面影响。
我的直觉是,这一轮AI技术浪潮同样会带来巨大的积极变化。我们有更多理由感到兴奋,而不是恐惧。
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它被滥用、甚至失控的风险。
我刚才提到的那种“宇宙意识”的未来,其实还很遥远。眼下更现实的,是“智能赋能”正快速发生。
有点像地球早期的演化过程:一开始只有植物,直到动物出现,有了神经系统和大脑,生命才开始做出“聪明的决策”。AI也是如此,我们即将迎来大量可以“自主决策”的设备,而且这个过程非常迅速。
我们在书里引用了花旗银行2024年底发布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拥有41亿台智能机器人,包括优必选(UBTECH Robotics)等中国制造的服务机器人,也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这些机器人中,有的服务于家庭,有的从事物流、制造业或照护工作。
关键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某些任务上,它们会比我们更聪明。
事实上,某些道路和场景下,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已经超越人类司机。我们正在逼近一个临界点。
洪灏 是的,没错。
拉斯·特维德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放到宏观视角下看,25年之后,全球的劳动力大概是35亿到40亿人。
但我们人类的工作效率是很低的。我们要休息、会生病、有通勤时间、有周末……虽然中国人可能工作时间比较长(笑),但从全球平均来看,一个人终其一生,实际用于工作的时间只占8%。
而这些智能机器人,理论上可以接近100%的时间全天候运作。
也就是说,从“实际产出”的角度来看,25年后,这些机械智能劳动力的总产出可能是全人类总产出的五倍。
对一位宏观经济学家来说,这种变化,必然会重塑世界经济的结构。
当然,我们不是第一次经历技术颠覆。工业革命早就让人类变得更高效。但这一次不一样,是指数级的变化,而且是跨物种的变化。
这一次,它们将具备“自主决策能力”。
未来十年,AI的发展节奏几乎可以预见是一个接一个的突破。我之前提过“创新者”这个术语,现在想再回到这个概念上谈一谈。
2024年第四季度,OpenAI推出了0.1和0.3两个版本,被称为“推理者”(Reasoners)。它们像学者一样进行推理,用脚手架式的结构组织思考过程,最终给出结构清晰的解答。
你可以给它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会花时间去思考,并给出严谨的逻辑回答。
但今天的AI还不具备“协同创新”的能力。比如,你还无法让一群AI和机器人组队创建一家车企、发明一款产品、完成上市流程等完整任务。
当AI具备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能力之后,才称得上是“创新者”。
我们预计,这种级别的AI将在2028年前后实现,那将标志着它们具备了自主演化的前提。
其实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些早期迹象了:AI编程、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等案例正逐渐成熟。这将发展为一个独立系统,成为人类劳动力的云端延伸。
换个角度看:我们熟悉“云计算”这个词,对吧?但今天我们也可以谈“人类云”了。
全球已经存在一个庞大的在线人力网络,我们通过平台外包任务,比如设计一个logo,谁愿意做就接单。
但现在AI做这种事情可能更快更好。
所以我们将同时拥有三种“云”:人类云、AI云和机器人云。
组织也会变得极其灵活:只需把任务发布到云端,由人类、AI或机器人来“投标”完成。任务完成后,他们就接下一个。
这会演变成一个极其复杂的任务经济系统,而其中越来越多的执行者,不再是人类。
商业周期不会消失,但节奏更频繁
洪灏 是的。我看到马斯克在X上回复了一条评论。有人说未来机器人太多会导致失业。
马斯克说,如果真是那样,那说明生产过剩、物资极度丰富,到时候人人富有、不需要工作,社会可以免费提供医疗、福利,也就不需要“最低工资制度”了。
他对AI和机器人的未来是乐观的。
他还把Grok 2.0开源了,面向全球。这太惊人了。他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推动了中国新能源车产业、AI产业,甚至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因为他开源的技术让中国科学家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而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在未来25年里,真正令人激动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我担忧的是:如果这些智能体不断自我进化,它们最终或许会远远超越人类。
更复杂的是,它们甚至可能学会隐藏自己的情感。
你在书里写过“情绪”与商业周期的关系——情绪在经济运行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那如果未来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比我们更聪明、却能掩饰自己情绪的智能体……
拉斯·特维德 我明白。
洪灏 那么我们将确实拥有“物质极大丰富”的未来,这令人乐观。但与此同时,也会出现我们无法控制的智能存在。
比如,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未来我们拥有充足的供给、机器人能24小时免费工作、不需要工人了,那商业周期会不会因此被抹平?
你知道,现在供给端一切都过剩了嘛,我们还需要周期吗?
如果周期不再波动,那我们是不是需要重新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拉斯·特维德 嗯……我可不希望商业周期真的被抹平了,不然就没人买我的书了(笑)。
但你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值得逐一探讨。
先说“超级智能”。
我在演讲或看社交媒体时,发现很多人,尤其是没真正使用过AI的人,对它存在误解。
其中一个最大的误解是:“AI不具备创造力”。
事实上,它的创造力极强。比如你让它写一个商业计划,再顺便想十个slogan、十个品牌名,你会发现它的表现非常惊人。
写这本书时,我们每完成一章,都会请AI提出几个小标题和副标题,结果都相当精彩。
另一个误解是:“AI只知道人类输入的内容”。这在早期也许成立,但如今情况完全不同。
AI已经进入“自我博弈”(self-play)阶段。第一次让世人震惊的例子,是AlphaGo对战李世石时的“第37手”(对话中口误为53手)。
当时全场都看不懂它在干什么,后来才发现那步棋堪称天才之举,彻底改变了人类下围棋的方式。
这就是自我博弈的威力。
类似的例子还有自动驾驶汽车。它们99.9%的训练并不在现实道路上,而是在虚拟世界里完成的。这个“元宇宙”级模拟环境运行速度是现实的3.5万倍。
今天我们也已经看到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自我博弈能力,速度比人类实验快上几百万倍。
在宏观经济学里,还能通过“系统动力学”构建各种政策变量的结果图谱,比如不同税率组合下可能出现的所有经济路径。
所以,从多个维度来看,AI正在迅速成为一个“超越人类知识总和”的存在。
它不仅比任何个体更博学,甚至比整个人类输入的总和还要丰富。它能识别人类无法察觉的组合与关系,还开始具备某种智慧:懂得在大趋势下,什么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它的优势还在不断增强:AI已能从物联网(IoT)、金融交易、统计系统等渠道实时获取信息。
以特斯拉为例,它的汽车已经形成了共享驾驶知识的系统,这实际上就是“机器人群体智慧”的雏形。
未来,当数以亿计的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执行上千种任务时,每一次操作都会产生数据。随着现实不断演变,它们的知识也在实时进化。
如果这些数据能够无缝输入AI系统,整个社会将随时随地从机器人中学习。
要知道,到2050年,全球可能会有超过40亿台智能机器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还未真正爆发,但必然会到来的领域——个人AI。
未来,你的手机可能会配备一个随身的AI助手。它不仅能查天气,还能做你的导师、教练、激励者和规划师,几乎是你的“第二个大脑”。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在保护你隐私的前提下,不断“学习”你的习惯和偏好——比如通过一种叫做“分布式学习”的方式。
你的手机上积累的经验不会上传原始数据,而是用一种加密后的方式参与训练。这样,AI不但能越来越懂你,也能从每一个用户那里学到更真实的人类情绪和行为模式。
所以,你刚才提出的担忧,其实正好触及了未来最核心的部分。
不过说回商业周期……我还是得为我的书辩护一下(笑)。
书里有一小章,专门讲商业周期的底层机制,其中一个特别关键的点就是“决策和执行的滞后”。
举个例子,房地产市场就是典型。
一开始,大家发现某个城市写字楼紧缺,于是一大批企业家嗅到机会,开始规划新的办公楼项目。他们买地、画图、报批、请设计师、施工、装修、招商——整个流程可能要花10年。
问题是,每个人都以为只有自己在聪明布局,但没人知道,可能有上万人也在干同样的事。
10年后,这个市场从“严重供不应求”突然变成“极度过剩”,然后接下来的五六年,大家又都不敢动了。
洪灏 中国现在正处在这个阶段。
拉斯·特维德 没错。AI的确能在一些流程上提速,比如审批、建设阶段,但我认为底层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我的判断是:商业周期不会消失,但节奏会变得更快、波动更密集——不一定更小,但肯定更频繁。
我们在书中把周期划分成三类——不是为了凑“黄金三分法”,而是我真心觉得这三种周期最有意义,也最值得理解。
第一类是库存周期(inventory cycle),平均大约4年半。这种周期波动比较温和,市场上常叫它“中周期放缓”或者“软着陆阶段”。我猜你以前肯定也用过这些说法(笑)。
我相信,库存周期未来可能会被AI彻底消除,因为我们将拥有极为精准的实时需求预测系统,甚至可以细致到“按天”或“按小时”预测。
第二类是资本开支周期(capital spending cycle),平均9到10年,通常由某些技术创新驱动。我不认为它会消失,但AI会让它运转得更高效,同时催生出更密集的创新节奏。
这类周期对行业板块轮动影响很大,是市场中非常核心的“隐形推手”。
第三类是房地产周期,平均在18到20年之间。
顺便说一句——你有没有注意到这几个周期之间的关系?
4.5年,9~10年,18~20年,刚好是倍数结构:一个房地产周期≈两个资本开支周期≈四个库存周期。
这是一种叫做模态锁定的现象:虽然每个周期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完全一致,但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倍数共振”关系。这种模式在过去200年的全球经济史中都非常稳定。当然,个别国家或阶段也会偏离,但主旋律没变。
洪灏 确实很有意思。
点此查看:《洪灏与拉斯·特维德高能对话,深谈超智能、捕获价值的机会(下)》
相关文章
人民财讯9月17日电,9月17日,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的开幕式上,缅甸总理纽梭致辞表示,东博会将强化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在贸易、经济及工业...
2025-09-17 0
美国总统特朗普16日开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多家美国科技企业宣布对英投资,总额超300亿英镑。当地时间2025年9月16日,英国伦敦附近的斯坦斯特德机...
2025-09-17 0
两年前,聪明投资者曾经专访过的拉斯·特维德(Lars Tvede),昨晚跟洪灏有一场对话。这位因为《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等书在业内知名度超高的高产作家,...
2025-09-17 0
你是否想过——如何能把地球放进实验室?地球未来几十年的气候能否在电脑里“预演”?温度、压力、磁场的极限是什么?如果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出“极端”环境,会发...
2025-09-17 0
Google Pixel,在当今的市场中确实是一款非常独特的手机。手上同时有顶级 AI 技术和操作系统,还在自研手机处理器的厂家,全球目前只有 Goo...
2025-09-17 0
9月21日,全球科技领先的净水专家安吉尔将在深圳隆重举办以“净水科技,全球领先”为主题的安吉尔空间大师热销暨首创矿物质饮水机新品发布会。安吉尔将聚焦“...
2025-09-17 0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据报道,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正在与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技术,让智能手机直接访问星链的卫星互联网服务。SpaceX的总裁格温·肖特韦...
2025-09-17 0
秋日来信,展信舒颜。这封带着桂花香的信笺,乘着清风抵达你的窗台。膏满黄肥的秋蟹、焦糖色的糖炒栗子、清甜润泽的秋梨……这一份份温暖的问候,邀你暂歇脚步,...
2025-09-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