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科学家使用粒子碰撞和AI探测希格斯机制获得突破

十大品牌 2025年09月17日 12:41 0 admin
科学家使用粒子碰撞和AI探测希格斯机制获得突破

信息来源:https://physics.aps.org/articles/v18/155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ATLAS实验团队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技术,在13 TeV质子-质子碰撞中成功探测到纵向极化W玻色子,以3.3σ统计显著性验证了希格斯机制的关键预测。这一突破不仅为标准模型的核心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支撑,更标志着人工智能在高能物理研究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关键作用。然而,这项成就也引发了科学界对于依赖"黑箱"AI算法进行基础物理发现的激烈讨论。

W玻色子的纵向极化现象直接源于希格斯机制对电弱对称性破缺的解释。在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原本具有相同的强度,但希格斯场的存在打破了这种对称性。希格斯粒子不与光子相互作用,使光子保持无质量状态,而它们与W和Z玻色子的相互作用则赋予了这些弱力载子约100 GeV的质量。正是这种非零质量使得W和Z玻色子能够获得纵向极化,即自旋方向垂直于运动方向的状态。

技术挑战与AI解决方案

科学家使用粒子碰撞和AI探测希格斯机制获得突破

图 1:ATLAS实验的八个环形磁铁使内部探测器和μ子光谱仪中的带电粒子弯曲,从而能够测量它们的电荷和动量。

探测纵向极化W玻色子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将其与横向极化的W玻色子区分开来。当质子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高速碰撞时,入射夸克会辐射出W玻色子,这些玻色子随后相互作用产生更多玻色子,最终衰变成夸克或轻子。从运动学角度看,纵向和横向极化的W玻色子行为极为相似,仅在衰变产物的角度分布上存在微妙差异。

面对这一技术难题,ATLAS合作组织开发了一套专门的深度神经网络系统。这个AI系统经过大量模拟数据训练,能够识别产生至少一个纵向极化W玻色子的碰撞事件。神经网络通过累积那些人眼难以察觉的微小差异,生成一个被称为"判别器"的数值指标,从而区分纵向和横向极化碰撞。

ATLAS团队根据判别器的输出将碰撞事件划分为具有不同信噪比的区域,并运用最先进的理论预测对各种背景过程进行建模。研究人员对每个区域的碰撞次数进行了精确估计,并将这些数据同时拟合到多维数值模型中,以预测各区域中纵向极化W玻色子的数量分布。

最终结果显示,在非纵向极化的背景之上出现了显著的过量碰撞事件,对应的横截面为0.88±0.30飞谷,与标准模型的理论预测完全一致。这一结果以3.3σ的统计显著性确认了希格斯机制关于纵向极化W玻色子存在的核心预测。

科学发现中的AI伦理争议

尽管这项成就在技术上令人瞩目,但它也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在基础科学研究中角色的深层思考。布法罗大学物理系的萨尔瓦多·拉波乔教授指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当AI在没有提供"人类可读"的运动学解释的情况下区分信号与背景时,科学界应该如何应对?

传统的粒子物理分析依赖于研究人员能够识别和理解的可解释变量。科学家们通常能够指出某个特定的物理量或运动学特征,并解释它为什么表明了感兴趣过程的存在。然而,深度神经网络的"黑箱"性质意味着,即使它能准确识别目标信号,人类研究者也难以理解其决策过程的具体机制。

这种情况在确认已有理论预测时相对可控,因为研究人员对预期结果有合理的期望。但当AI被用于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现象时,问题就变得复杂了。如果神经网络在某些难以解释的区域观察到信号,科学界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这些发现?

拉波乔教授强调:"我的许多同事对于如何处理这些案例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信任这些模型的预测存在分歧。我们必须像训练这些网络一样训练自己,以了解正在做的事情。"

标准模型验证的历史意义

这次ATLAS实验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希格斯机制最初在1960年代被提出,用于解释电弱对称性破缺的机制。1985年,理论物理学家预测,如果希格斯机制不是正确的解释,那么一种被称为"技术色彩"的替代机制将在40 TeV及以上能量的碰撞中显现。1999年,理论家们进一步预测,未来具有足够高能量和亮度的线性对撞机将不可避免地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或技术色彩的明显迹象。

2012年,大型强子对撞机的ATLAS和CMS实验通过在8 TeV质子-质子碰撞中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解决了这个根本问题。现在,通过探测纵向极化W玻色子,ATLAS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希格斯物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为标准模型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实验支撑。

这一发现也为进一步探索电弱对称性破缺和寻找标准模型之外的物理现象打开了新的大门。纵向极化W玻色子的精确测量可能揭示标准模型的微妙偏差,从而指向新的物理学理论。

未来展望与技术发展

随着大型强子对撞机继续运行并积累更多数据,科学家们期待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测量纵向极化W玻色子的性质。这些精确测量可能会揭示希格斯机制的更多细节,或者发现标准模型预测的微小偏差。

人工智能技术在粒子物理中的应用也将继续发展。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加透明和可解释的AI算法,力求在保持高检测效率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物理洞察。这种努力旨在平衡AI的强大分析能力与科学研究对可理解性和可验证性的需求。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项研究展示了现代粒子物理实验的复杂性和精密性。ATLAS探测器的八个环形磁铁系统能够精确弯曲带电粒子的轨迹,使研究人员能够测量其电荷和动量。结合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理论计算,现代高能物理实验能够探测到极其微妙的物理效应。

这次发现标志着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人工智能不仅是分析工具,更成为了科学发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将继续推动我们对宇宙基本结构理解的边界。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