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百镜大战”雷声大、雨点小,AI眼镜供应链痛点待解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8日 22:51 0 aa
“百镜大战”雷声大、雨点小,AI眼镜供应链痛点待解

AI眼镜被视作AI大模型落地的新兴载体之一,受到品牌、资本、极客的热切期待。然而,所谓的“百镜大战”到目前仍然雷声大、雨点小,真正量产落地的AI眼镜并不多。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了解到,这背后隐藏着AI眼镜的供应链之痛。

“AI眼镜生意难,难在哪里?无论满足消费者、应付上游还是自身整合,都是天花板般的存在。”谷东智能董事长崔海涛向记者说,做AI眼镜其实压力大、很痛苦,产业链还没有完全成熟,“我们在坑里踩了七八年,产出不是想象那么容易”。叩鼎科技董事长胡军预计,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要成熟至少还需两年时间,产业发展宜分步推进。

无专属芯片等核心部件

今年AI眼镜在CES、WAIC等消费电子和人工智能盛会上大火。近期,继小米6月底推出AI眼镜后,阿里巴巴、中国电信7月也发布了AI眼镜。不过,身边佩戴AI眼镜的人并不多,在街头传统眼镜店内,兼卖AI眼镜的商家也不多。而且,小米AI眼镜尽管第一周销量达到约7万台,但最近被曝在抖音平台的退货率达到约40%。

潮电智库董事长孙燕飚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说,小米AI眼镜虽然各项硬件指标不错,但是其AI应用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解决用户的痛点。当消费者花了约2000元购买这款眼镜之后,如果用了几天发现它是玩具而非工具的时候,可能就会选择七天内无条件退货。线上销售AI眼镜,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崔海涛表示,目前AI眼镜,在需求侧,大家“既要、又要、还要”。有的消费者一看到AI眼镜,就希望它有多模态识别、打电话、录视频、直播等功能,算力很强,而且时尚、戴上去无感。这些合在一起,对厂商的要求相当高,像是“螺丝壳里做道场”。

在供应链侧,由于AI眼镜的销量还没上来、体验欠佳,相应的芯片、端侧AI算法、新材料等都还没有成熟,机械生产加工环节也没有给AI眼镜单独的生产线。崔海涛感到,产业链整合困难。如,AI眼镜用手机的部件,会有体积大、功耗高的问题。

“缺乏专业AI眼镜芯片,是显而易见的”,胡军认为。AI眼镜要反馈速度快、拍照清晰,就要有强大的主控芯片,但是目前一些用于AI眼镜的芯片功耗高、造价贵,性能、成本、功耗指标不够理想。AI眼镜甚至还要与手机抢内存,需提前3个月下单。

AI眼镜目前体验不好,还因为缺乏端侧算力。端侧AI在强算力与低功耗之间难平衡。AI眼镜现在利用云端的AI和算力,反馈较慢。而AI做数学题、AI教做菜等,又要求反馈快。胡军说,目前AI眼镜如持续使用AI功能,用不了多久就会缺电、发热。

洛图科技(RUNTO)预测,2025 年中国AI眼镜出货量与去年约80万台(主要是音频眼镜)相比,将增长超200%,乐观预计将有望达到270万台;2025年全球AI眼镜市场出货量也将激增至近千万台,同比增长217%。AI 眼镜从最初单纯具备音频功能,发展到集拍摄、翻译、导航、健康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AI智能眼镜。

即使这样,相比于全球超10亿台的智能手机市场,AI眼镜市场尚小。崔海涛说,上游供应链还没下决心,从芯片、零部件到材料,为适配AI眼镜做专门定制准备。

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之难

AI眼镜一般重40-50克,大约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重量,但其产业链却涵盖了芯片、存储、传感器、光学模组、音频、结构件、镜片、电池、AI算法等多个环节。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可以打通AI眼镜从材料、光学、硬件、软件、系统到算法等全部环节。”崔海涛表示,像蓝牙芯片、算力芯片不匹配,就令他们感到痛苦。

算法方面,因没有专门的眼镜AI算法,AI眼镜只能用手机侧小模型,整合较难。光学模组方面,现在支持中型眼镜框,不支持大型、小型眼镜框,还不能千人千面。“如果没有贯穿产业链的能力,整合很难,导致各环节技术之间不能融合。”崔海涛说。

正因为产业链多环节之间的整合难度较高,所谓“百镜大战”的参与品牌,真正落地量产AI眼镜的目前并不多。在胡军看来,除了已在海外市场热销的Rayban-Meta智能眼镜,国内市场雷鸟AI眼镜也量产了,Rokid从AR、VR赛道转过来做AI眼镜,能否持续影响力还需观察。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公司切入AI眼镜赛道,更重于推广其AI大模型,有的连眼镜都没看到。虽然现在AI眼镜热度高,但短期内供应链问题难解决。

其中,显示模组成熟的难度更大。胡军估算说,Micro LED镜片,一块成本就1000多元,两块成本2000多元,相应眼镜的物料成本至少3000元,还要加上眼镜的生产良率爬坡、推广等费用,不是大部分消费者可以接受的。雷鸟今年新出的带Micro LED显示屏的AI眼镜,售价约14000元。“预计带图像显示的AI眼镜两年内难大批量落地”。

现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厂商,正从各自角度纷纷切入AI眼镜这一潜力赛道,逐步推动量产进程,方案不尽相同。谷东智能是做光波导镜片和光学模组的,它卖镜片、模组和做AI眼镜ODM同步推进。目前,一些手机、PC周边设备企业,以及一些医疗、教育企业,有找它代工或合作。崔海涛透露,谷东相关业务比去年增长超200%,目前在扩张产能。在芯片方面,他们采用国产展锐W517单芯片,探索低功耗方案。

叩鼎科技是做智能手表、耳机、戒指等穿戴产品的。胡军透露,AI眼镜靠近头部,可实现声音、图像的收集与输出,将是AI智能体的载体之一。叩鼎从去年8月开始筹备,今年8月量产AI眼镜,采取“君正ISP+WiFi6+杰理蓝牙Mcu”的国产芯片方案,以控制成本,现在面向ToB客户,ToC产品将在海外众筹;目前设备投入100多万元,人员、研发投入几百万元,整体投入近千万元。希望未来2-3年带来新增长。

渠道落地有门槛

“供应链的痛点,不是众多品牌一拥而上,就能解决的,需要实干”,胡军说,而渠道落地也有难处。他希望把带音频、拍摄功能(不带显示)的AI眼镜成本控制在千元以下,计划放到线上电商平台卖,先期不带镜片,后续再探讨与镜片厂、线下眼镜销售渠道合作视力检测和配镜片等服务。这对消费者的选择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坎。

记者在广州街头的多家普通眼镜店里,并没有感受到它们对AI眼镜的积极推荐。雅视集团顾问高永彤表示,传统眼镜店售卖智能眼镜需克服消费者产品认知、库存管理、售后服务等困难。传统消费者多数关注视力矫正,眼镜店如果销售智能眼镜,需要花大量时间介绍其功能和使用方法。智能眼镜不仅要适配光学镜片,其美观度、大小重量等也直接影响佩戴舒适度。智能眼镜成本高、更新换代快,库存积压有风险。此外,智能眼镜维修难度大,需专业设备和人员,售后配件供应管理也有挑战。

高永彤透露,雅视正推广智能穿戴5S的销售平台,希望帮助传统眼镜店更简单、更专业地销售智能眼镜。该平台包含定制选镜的销售系统、智能眼镜体验展示工具、面部佩戴数据测量仪等。截至2025年年中,该平台在全国已有省代23家、零售商店铺700余家,已与华为、界环、星纪魅族合作,即将引进Rokid、雷鸟、影目等眼镜。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秘书长董敏对 AI 眼镜行业和企业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瓶颈,提升AI眼镜整体性能。二是优化用户体验,在设计上更注重人体工程学和视觉美学,开发智能办公、健康管理等更多实用功能。三是推动产业协同,从芯片、传感器、光学模组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到终端产品的设计制造,再到软件应用的开发和服务,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协作。他还透露,协会正在制定AI眼镜的标准,以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