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长假宅家没刷剧,我和AI一起搭了个写周报的SOP

AI科技 2025年10月04日 12:54 0 admin

长假前总觉得“等放假要好好歇着”,真闲下来反而不习惯——翻了几本AI相关的书,突然想通个事儿:比起追着学AI新功能,不如先搞明白“人该和AI怎么配合”。


就从最烦的“写周报”说起吧,不是教你让AI代笔,是想分享一套我自己试了半个月的人机协作SOP。其实核心就一个感受:AI最有用的地方,是帮我们绕过那些“因为不会用工具”才犯的难,不用再被软件、代码、操作步骤困住,能踏踏实实去想“我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之前总听人说“我不会查海外资料,因为英语不好”“想弄个自动统计表格,可不会写公式”,甚至我妈说“网上买东西太麻烦,付款步骤绕来绕去”。后来发现这些“不会”,根本不是真的没能力做,是被“工具界面”挡住了——你知道自己要什么,却不知道怎么通过软件、APP去实现。


但AI不一样,它把所有复杂操作都换成了“说话”。不用学英语,你跟AI说“帮我找最近关于人机协作的海外研究,重点总结结论部分”,它就能给你整理好;不用学公式,说“帮我做个表格,统计本周各项目的完成率,超过90%标绿、低于70%标红”,表格直接出来;我妈现在也敢网购了,对着AI说“要给我爸买件加绒的夹克,尺码180,预算500以内,能发顺丰的”,AI会把链接和下单步骤都列清楚。


原来我们不是“不会做”,是被工具绊住了脚。现在AI把这道坎挪开,我们终于能把心思放在更实在的事上:不用纠结“怎么写提示词才对”,而是想“我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用焦虑“这个软件我会不会用”,而是专注“这件事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放在这儿特别合适——AI帮我们搞定“怎么实现”的细节,我们要守住“为什么要做”的根本,这样配合才不跑偏。


为啥选“写周报”当例子?因为它太日常了,每周都要写,写不好还会变成“流水账”,老板看不明白,自己也觉得没意义。其实不管你用的是通义千问、Kimi,还是其他AI工具,跟着这四步走,就能搭出自己的SOP,下次写周报再也不用熬夜凑字数。


第一步,先想清楚“这周报是给谁看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别一上来就跟AI说“帮我写周报”,先花2分钟问自己:看的人是老板、团队,还是自己复盘用?他们最关心啥?


给老板看的,重点要放在“有没有风险、要不要加资源、需要他做什么决策”;给团队看的,得说清“进度怎么样、卡在哪儿、大家怎么配合”;给自己看的,要明确“哪些做得好、哪些要改进”。目标越具体,AI给的结果越有用。


比如你跟AI说“帮我整理本周项目进展,重点标红延迟超20%的任务,还要分析原因——最终是想让老板判断要不要增派人手”,这里面目标、要求、目的都写清楚了,AI肯定不会跑偏。但如果你只说“写周报”,它只能按通用模板凑内容,最后就是“看着完整,其实没重点”。


第二步,给AI“喂素材”,但一定要注意信息安全。AI不知道你具体做了啥,得把“原材料”给它。这一步不用你写多少字,只要把关键信息整理好,搭好框架就行。


你可以直接复制给AI:“以下是本周的任务清单和项目群里的关键聊天记录:[这里粘贴你的任务表/聊天摘要],请根据这些内容写周报初稿,结构分四块:1. 本周完成的核心任务(最好带数据);2. 延迟超20%的任务(标红);3. 当前的卡点和可能的风险;4. 下一步建议(需要哪些支持)”。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涉及公司机密、客户信息的数据,绝对不能直接粘贴!可以用“脱敏信息”替代,比如把“某客户合同金额80万”改成“客户A合同金额X万元”,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步,你的核心工作是“挑重点、做决策”,不是“润色文字”。AI生成的初稿,大概率是把信息堆在一起,没有主次。这时候别纠结“这句话写得好不好”,要琢磨“这个重点对不对”;别忙着“改句子”,要学会“做判断”。


比如AI列了5个卡点,你要先想:哪个卡点影响最多后续工作?比如“接口对接慢”影响3个模块,那就要放在最前面;哪些是老问题,这次必须解决?现在必须定下来的事是什么?比如“周三前开技术评审会”。


想清楚后,直接跟AI说修改方向:“把‘接口对接延迟’提到风险部分的第一点,再补充一句‘建议周三前开技术评审会,同步研发和产品团队’;‘XX文档待审核’这句话删掉,因为已经审核完了,不用再占篇幅”。你每一次这样的调整,都是在把“普通信息”变成“能推动工作的依据”。


第四步,把流程固定成“自己的SOP”,下次直接用。等你完成前三步,一份有用的周报就出来了。这时候别着急关掉页面,花5分钟把整个流程整理成模板——这就是你的“人机协作SOP”,下次写周报直接套,能省很多时间。


我自己的模板大概是这样,你可以参考:


1. 明确目标:给[老板/团队/自己]看,核心是解决[XX决策/进度同步/自我复盘]的问题;

2. 准备素材:[粘贴本周任务清单/关键聊天记录/数据截图(脱敏)];

3. AI指令:根据素材写初稿,结构分四块:①本周完成(带数据)②延迟任务(标红+原因)③卡点风险④下一步建议;

4. 我的决策:调整重点顺序,补充[XX决策点/没提到的背景],删掉没用的信息;

5. 复盘更新:花3分钟检查——这次AI哪里没做好?下次怎么改指令?记到SOP里。


这个模板不是摆着看的,是真能用上的“行动手册”。下次写周报,你不用再从零开始,打开模板填内容,复制给AI,再做调整,15分钟就能搞定,还不用怕漏重点。


很多人用AI写周报,都是直接说“帮我写一份”,最后拿到的是“看起来完整,其实没价值”的文档——AI按模板凑了内容,却没帮你梳理问题,也没法推动工作。你只是“完成了任务”,但没在这个过程里学到任何东西。


但用“人机协作SOP”写周报,逻辑就不一样了:你先定目标,再给AI搭框架、喂素材,最后做决策调整。你不是“让AI替我干活”,而是“用AI帮我梳理思路”;拿到的不是“一份文档”,而是“能推动工作的依据”。


前者只是“自动化”,解决的是“快不快”的问题;后者是“一起成长”,解决的是“好不好”和“你能不能进步”的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里,你训练的不是AI,是自己对问题的洞察力、对目标的判断力,还有推动事情落地的能力。


《墨子》里说“志不强者智不达”,AI能帮我们整理内容、处理信息,但它没法替我们“定目标”,也没法替我们“直面问题”。这才是人和AI配合的关键——AI做重复的、机械的事,我们做核心的、需要判断的事,不用互相替代,而是互相帮衬。


长假其实不用非得“歇着”,做点能让自己以后更轻松的事也挺好。从写周报开始搭个SOP,试两次就会发现,AI不是“抢活干的”,是能帮你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的伙伴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