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中国方案寻踪迹 英国“钢铁教授”在汉算起减碳账

抖音热门 2025年11月12日 00:37 0 aa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程毓

11月11日,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亨利·巴帝斯亚飞离武汉,结束为期六天的访汉行程。

他此行主要是参加由武汉科技大学主办的2025武汉先进钢铁材料论坛。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石,钢铁涉及汽车、建筑、机械、运输、能源等几乎所有行业,同时,钢铁行业也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制造业。基于全球减碳目标,亨利·巴帝斯亚将论坛报告主题定为“应对钢铁二氧化碳负担的不同途径”。

觅得钢铁减碳“中国方案”

这一主题其实是源于他对中国钢铁行业的观察。全球每年消耗钢铁近20亿吨,钢铁生产如何找到环境友好、供应量充足的减碳路径?在亨利·巴帝斯亚看来,中国探索出了一种可行方案:用微合金化钢材替代普通碳钢,通过“提质减量”的方式减少钢铁用量,从而实现减排。

微合金化钢材在普通碳钢的基础上,添加了铌、钒、钛等微量合金元素,显著提升钢材的强度、韧性、耐磨性等性能。

“将部分普通钢材用更高性能的微合金‘好钢’替换,性能不变,但总重量减少,这意味着用更少的钢铁就能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需求,相应地,钢铁生产的碳排放也会降低。”亨利·巴帝斯亚算了一笔经济账:单价较高,但由于总用量下降,建造所需的钢材费用是更低的。

微合金化钢材并非中国独创,但却在中国获得了最为广泛的应用。据亨利·巴帝斯亚统计,中国至少有500个建筑或桥梁等项目采用了微合金化钢材,比如被称为“中国尊”的北京中信大厦。

“一个现实的原因是,中国建设中的钢铁需求量大,‘双碳’目标推动了微合金化钢材的应用。此外,中国的科研人员非常努力,科技发展迅速,进一步促进了微合金化钢材从概念走向实体。”亨利·巴帝斯亚表示,微合金化钢材的应用涉及建筑项目落地的方方面面。例如,由于钢材性能和质量的改变,需要设计师开发出新的建筑结构——唯有科研、设计与工程各方协同,项目才能真正落地并实现。

亨利·巴帝斯亚认为,建筑项目在中国的接连落地,证明了采用微合金化钢材减碳的可行性,这意味着这份经验可以向全球进行推广。他透露,目前在和钢铁企业合作,将这一经验整理出书推广,“新的方案还意味着建造标准和设计方案的调整,我们要把方案‘翻译’成政策制定者、建筑施工人员能理解的语言,让他们在工程中应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碳减排。”

“钢铁教授”感受湖北科技

亨利·巴帝斯亚一生钟情于钢铁研究,在国际学界被誉为“钢铁教授”。

15年前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让他和高性能钢铁材料专家、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吴开明相识,由此开启了长达十五年的合作,双方往来不断、常联常新。亨利·巴帝斯亚更是见证了武科大学者攻坚克难,推动大量钢铁基础科研成果实现应用转化,并在企业落地。

“钢铁教授”坦言:“武汉钢铁工业基础扎实,武汉科技大学和钢铁企业联系紧密,吴开明教授及团队的科研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在英国我不具备这样的科研条件,这正是我和学校长期合作的原因。”

此行来汉六天,除参加2025武汉先进钢铁材料论坛外,他还前往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和湖北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参观交流,和研究生们进行交流,行程排得满满当当,“钢铁”自然是此行唯一的话题。

采访现场,亨利·巴帝斯亚打开电脑,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展示了钢铁内部结构的微观画面。视频中,钢材内的微观结构随着温度的变化或“疯长”或“坍缩”。在他眼中,微观的钢铁世界极为美丽,也令他充满好奇:“我们可以‘看穿’钢铁,它实在是很美丽。”

尽管多次来汉,“钢铁教授”依然无暇细细游览这座城市。不过,此行他收获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体验:从武汉火车站到武科大需乘坐地铁5号线,“我体验了一回全自动驾驶的地铁,感觉很舒适,非常棒!”

中国方案寻踪迹 英国“钢铁教授”在汉算起减碳账

2025武汉先进钢铁材料论坛上,亨利·巴帝斯亚致辞。武汉科技大学供图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