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AI科技 2025年11月04日 16:05 1 admin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10月30日,走进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里仪器指示灯闪烁不停,科研人员或俯身调试仪器,或凝神记录数据,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在流变学与材料制备实验室,一名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清澈液体注入盛有竹粉的容器。“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离子液体溶剂。”中心主任谢海波解释,“在它的作用下,过去难分离的竹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今能在温和条件下被精准‘拆解’。”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在做科学实验。

谢海波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竹材里的这三大组分,就像拧成一股的麻绳,难溶解、难改性,是制约竹产业高值化的最大堵点。”为打破这一“堵点”,中心研发出国际领先的离子液体及CO₂基新型溶剂体系,成功将竹质资源的应用边界从传统浆粕、板材,延伸至无醛胶粘剂、可生物降解塑料,甚至储能电池电极粘合剂等领域,为贵州竹产业开辟出全新的发展空间。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离子液体及CO₂基新型溶剂体系装置。

时间回溯至今年7月。为响应国家“以竹代塑”战略及贵州省“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以竹代塑”先锋队奔赴“中国竹都”赤水市开展科技实践,与赤水经开区机关党支部签署联建协议,共同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共同体,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8月,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由贵州大学牵头,联合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新锦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聚焦“创新整合、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四位一体,全力驱动竹产业全链条升级。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以竹代塑”先锋队。

“我们更像产业的‘中枢神经系统’——既要打通产学研壁垒,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也要通过工艺突破,把竹材应用从传统制品拓展到新能源、环保材料等高科技领域。”谢海波形象地比喻道。

在中心储能材料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精密仪器监测竹基电极性能。“竹纤维素经改性制成的新能源电池电极粘合剂,能显著提升电池安全性,降低起火风险。”谢海波介绍,这是中心近年开辟的新方向,进展顺利,未来有望应用于手机、汽车等终端产品的电池制造。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科研人员实验中。

为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中心还将实验室“搬”进企业现场,让科研人员常驻。“这种嵌入式模式,能让科研人员第一时间捕捉产业痛点,与企业团队共同研讨、即时迭代技术方案,实现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谢海波说。

眼下,中心已联合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竹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竹浆为原料,针对酒类、食品环保包装需求,开发出竹浆模塑白酒内托、整体酒盒及文创产品等,且已应用于贵州多家酒企、食品企业。这些绿色环保可降解的产品,成功替代了传统的塑料珍珠棉和吸塑内托。经测算,每生产1吨此类竹塑产品,可减少约6吨碳排放。此外,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还被进一步制成可生物降解板材和生物质功能性碳材料,真正做到竹浆“吃干榨尽”,既减少浪费,又降低成本。

【破“竹”之势⑦】竹材“变身”的科技密码|探访贵州省竹质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竹质纤维素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

谈及未来,谢海波表示,中心将以赤水为起点,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锚定竹基新材料、绿色制造工艺等领域持续攻坚。一方面深化高校与企业的机制创新,打通“产学研用”融合堵点;另一方面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竹产业技术创新高地与人才储备基地,为贵州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我们相信,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贵州的竹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绿色的升级之路,在服务国家‘以竹代塑’与‘双碳’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谢海波坚定地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编辑 张弘弢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