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卜卫:30年,中国妇女与媒介的传承与再出发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03日 18:37 1 aa

10月25日,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办的“北京+30:数字转型与妇女发展的中国探索、实践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卜卫以跨越三十年的亲历与研究,回望从“信息高速公路”到“数智媒介”的时代变迁,梳理妇女与传媒领域的五个“历史传承”与三个“现实再出发”。

卜卫:30年,中国妇女与媒介的传承与再出发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卜卫。(主办方供图)

卜卫曾亲历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她指出,《北京行动纲领》首次将“妇女与传媒”纳入性别平等的全球议程,提出“用妇女的眼睛看世界”。那一年,传播领域的关键词还是“信息高速公路”;三十年后,世界已进入人工智能与算法社会。

三十年,卜卫总结出了五个“传承”。

一是学科的诞生与视角的转变。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催生了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新领域,卜卫的研究视角从最初的媒介批判到与团队共同推动反家暴立法、参与基层妇女网络行动的“以妇女为中心的媒介实践”——从批判媒介到共建媒介,这是妇女运动在数字空间的自我成长。

二是社会性别的阶层化理解。卜卫指出,性别平等不应以男性为参照,更要承认残障、流动人口、农村妇女等群体的差异性——“她力量”不是单一的强壮,而是多样的坚韧。如此才能让女性主义回归现实土壤。

三是重新认识发展传播学的价值。卜卫认为,传播学的中国路径应从“在地问题”出发,回应发展不平衡与社会变革的需求。传播不是单向的技术扩散,而是弱势群体参与发展的社会对话。

四是重新定位妇女发展理论。以非遗传承为例,农村女性占非遗传承人73%,却常被当作“志愿劳动”,卜卫呼吁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中重估女性劳动价值,让“被忽视的再生产”成为经济与社会的正能量。

五是新技术与性别平等的互动。卜卫回忆,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上,苹果公司为NGO论坛提供了1700个电子邮箱,而参会者有3万人。那时的“信息高速公路”仍是少数人的特权。她指出,“今天的人工智能依然可能重演这一结构,因为媒介不是中立的,它既能赋权也能减权,关键在于技术是否回应了女性的真实需求。”

面向未来,卜卫提出“三个再出发”:

一是超越技术中心论——让妇女参与数字文化重建,而非被动学习技术;

二是超越技术中立论——消除算法偏见,把性别意识纳入AI治理;

三是以数字素养推动性别平等——技能不等于素养,素养意味着理解、判断与社会认知。

卜卫指出,中国的“北京+30”经验,正在为世界提供范本: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性别友好的数字产品;二是通过平台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三是以培训支持妇女融入数字经济;四是以数字素养建设推动妇女赋权。她认为,中国农村女性的数字实践、女性主导的科技合作社、数字素养课程,正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她样本”。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