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拟投资1.5万亿新台币建四座A14半导体工厂】《科创板日报》31日讯,台积电计划投资约1.5万亿新台币,新建四座1.4纳米(A14)工艺晶圆厂...
2025-10-31 0
未来能决定人类文明走向的核心技术只有两项:一项是人工智能,它打破了人类思维的边界,让智力突破生理局限;另一项则是可控核聚变,它能彻底解决能源稀缺难题,成为人类文明跃迁的终极动力。
最近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突破频频刷屏,官方更是透露"人造太阳"有望在2027年实现关键落地。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技术究竟有多重要?它的工作原理是否真的高深莫测?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可控核聚变的神秘面纱。
要理解可控核聚变的重要性,首先得搞懂经济学里的一个核心概念——稀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无论是经济规则还是政治格局,底层逻辑都离不开"稀缺"二字。
能源稀缺让中东产油国凭借资源优势积累巨额财富;粮食稀缺让农业技术进步成为民生保障的核心;土地稀缺则直接推高了房地产价值,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重要压力来源。
稀缺带来竞争,而恶性竞争往往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职场内卷、资源争夺,甚至极端情况下的冲突对抗。
但可控核聚变的出现,将从根源上颠覆这种"稀缺逻辑"——当能源变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时,人类社会的运转模式将发生革命性变化。
我们的工作可能不再只为谋生,石油不再是国际博弈的焦点,而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或许会书写新的发展传奇。
可控核聚变之所以被称为"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关键在于其原料的普遍性。它的核心原料之一"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且提取成本低廉。
据科学统计,若能将海水中所有氘都用于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人类文明运转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
相比之下,目前人类依赖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不仅储量有限,还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可控核聚变无疑是人类能源史上的终极答案。
由于太阳的发光发热本质就是内部持续发生的核聚变反应,所以可控核聚变装置也被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
但需要明确的是,"人造太阳"并非真的制造一个天体挂在天上,而是通过人工手段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过程,持续稳定地获取能量。
很多人觉得这个技术原理高深,其实只要有基础的理化知识就能理解,我们可以把它拆成"核聚变"和"可控"两个部分来解读,其中"核聚变"是能量产生的核心,"可控"则是实现应用的关键。
先来说核聚变的原理。这里的"核"指的是原子核,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而"聚变"就是指两个或多个轻原子核在特定条件下碰撞融合,形成一个新的重原子核。
神奇的是,在这个融合过程中,除了产生新原子核,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核聚变的能量来源。
目前人类研究的可控核聚变,主要采用氘和氚两种轻原子核作为原料。可能有人对这两种物质感到陌生,但它们其实是氢原子的同位素,和我们熟悉的氢原子同属"氢家族"。
氢原子的核心特征是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而氘原子核除了1个质子外还有1个中子,氚原子核则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
虽然中子数量不同,但由于质子数量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都属于氢的同位素。
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其实很清晰:当氘和氚的原子核在极端条件下碰撞融合,会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氦核。这个过程中,氘的1个质子和氚的1个质子结合形成2个质子,再加上两者共3个中子中的2个,就构成了含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氦原子核,剩余的1个中子则会脱离出来。
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子核融合过程,会释放出超乎想象的能量。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只是原子核的融合,为什么实现起来这么难?答案就在于质子的"排斥天性"。
我们都知道"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物理规律,两个带正电的质子相遇时,会产生强大的静电排斥力,就像把两块磁铁的北极强行靠在一起一样,需要巨大的力量才能克服这种排斥。如果无法突破这个排斥力,原子核就根本无法融合,核聚变自然无从谈起。
要突破质子间的排斥力,就必须让原子核以极高的速度碰撞,而实现这种超高速运动的关键,就是超高温。
科学研究表明,要让氘和氚原子核成功融合,需要达到1亿度的极端高温——这个温度是什么概念?
太阳表面温度约5000度,太阳内部核心温度也只有1500万度,1亿度相当于太阳核心温度的6倍多。
要知道,普通金属在几千度高温下就会熔化,目前人类已知的任何材料,都无法直接承受1亿度的高温。
解决了超高温问题还不够,更棘手的是如何"约束"这些高温粒子。1亿度下的原子核会变成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像一头失控的猛兽四处冲撞,如果无法约束,不仅无法稳定产生能量,还会对周围设备造成毁灭性破坏。
既然没有任何材料能直接承载这种高温,科学家们就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利用磁场约束。
这就用到了我们高中物理学到的洛伦兹力原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会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发生偏转。
如果构建一个特殊的环形磁场,就能让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在磁场力作用下,沿着环形轨道做稳定圆周运动,就像给这头"猛兽"打造了一个无形的牢笼。
而实现这种磁场约束的核心设备,就是大名鼎鼎的托卡马克装置,它通过环形真空室和强磁场,让等离子体在其中稳定运行并发生核聚变。
可控核聚变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在托卡马克装置中,氘和氚在1亿度高温下变成高速运动的等离子体,在磁场约束下沿环形轨道运行并不断碰撞融合,形成氦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但原理简单不代表实现容易,真正的难点恰恰在于"可控"二字。
人类早在几十年前就实现了核聚变,比如氢弹爆炸就是不可控的核聚变反应,但要让这种反应持续稳定进行、并将能量安全收集利用,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它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核心条件:稳定的1亿度高温、长时间的磁场约束、能承受粒子冲击的耐材,还要保证能量输出大于输入——这每一个条件,都是对人类科技水平的极限挑战。
而在这场全球科技竞赛中,我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今年1月,我国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实现了1000秒以上的稳定运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如此长时间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计划在2027年在安徽建成全球首个可发电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虽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这无疑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
按照规划,到2050年左右,可控核聚变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真正走进人类生活。
可能有人觉得2050年还很遥远,但想想看,一升海水通过可控核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而地球上海水总量高达138亿立方公里。
当这项技术真正成熟时,人类将彻底告别能源焦虑,不再为争夺资源而内卷,有更多精力去探索科学、追求精神价值。
从刀耕火种到蒸汽时代,从电气革命到信息时代,每一次能源革命都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而可控核聚变带来的,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它不仅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更会重塑人类文明的未来格局。2027年的实验装置落地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无限能源的新时代,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
相关文章
 
                            
                            【台积电拟投资1.5万亿新台币建四座A14半导体工厂】《科创板日报》31日讯,台积电计划投资约1.5万亿新台币,新建四座1.4纳米(A14)工艺晶圆厂...
2025-10-31 0
 
                            
                            未来能决定人类文明走向的核心技术只有两项:一项是人工智能,它打破了人类思维的边界,让智力突破生理局限;另一项则是可控核聚变,它能彻底解决能源稀缺难题,...
2025-10-31 0
 
                            
                            冬奥进入百日倒计时,双11大促如火如荼——两大节点在2025年的深秋交汇,为品牌发布注入双重意义。10月25日至28日,天猫双11超级发布在上海西岸举...
2025-10-31 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30日讯 日前,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共训练场在第三届公共数据运营大会上正式揭牌。训练场由青岛数据集团联合多方组建的青岛具身...
2025-10-31 0
 
                            
                            绵阳基地航拍图。川观新闻记者 陈俊伶 任紫鑫10月29日,由国家林草局和绵阳市政府共建,绵阳科技城新区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熊猫中心”)...
2025-10-31 0
 
                            
                            【CNMO科技消息】10月31日,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发文,深入剖析了X300系列影像方面那些不太引人注意却极具亮点的细节。vivo X300 Pr...
2025-10-31 0
百叶窗哪个好?优质品牌推荐 1、百叶窗品牌排行榜前十绿牌百叶窗杭州绿牌百叶窗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经营透气百叶窗的专业公司。2、百叶窗帘品牌介绍百叶窗...
2025-10-31 54
 
                            
                            适马推出了一款面向全画幅无反相机的高倍率变焦镜头——Sigma 20-200mm F3.5-6.3 DG Contemporary。通常高倍率变焦镜头...
2025-10-3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