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25日 08:42 0 aa

风波起于一纸“国家安全”声明,结果落在了全球芯片供应链的伤口上。

10月19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公开表示,希望尽快与中国官员面对面谈判,解决因接管安世半导体引发的断供问题。

但有意思的是,荷兰一边求“解冻”,一边又不肯承认“冻”的责任是自己动的手。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荷兰主动“找谈”,但底气却不在自己那边

就在10月19日,荷兰经济部长卡雷曼斯提到,他将在几天内会见中国高层,商讨安世半导体事件引发的供应中断问题。

听上去这是一次标准的外交沟通,但细看内容,里面藏着不少“绕口令”。

荷兰这次的姿态,一方面是希望中国“放一下手”,让东莞封装厂恢复出货,帮欧洲企业喘口气;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背下“错误”的锅。

卡雷曼斯没有表示要撤销接管决定,也没有承认荷兰的做法违规,只是表示“希望通过建设性对话来解决问题”。

说白了,他们是来谈事的,但不是来道歉的。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问题的起点还得回到10月初,荷兰政府动用了冷战时期的《货物可用性法》,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暂停了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的投票权。

这部法律,几十年来几乎没人用过,现在突然复活,指向的是一家已经在欧洲合法运营多年的中资企业,而且没有司法程序,没有公开证据,也不给企业辩解的机会。

这波操作,不仅让中国企业措手不及,也让荷兰自己陷入了被质疑的旋涡。一边是企业法治被架空,一边是政治干预全程在线,说是“国家安全”,但没人能说清楚到底安在哪儿、危在哪儿。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中国方面的回应也很直接,中方表示欢迎对话,但话说得很明白:如果荷兰只是来空谈,而不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归还企业管理权、纠正对中国投资的歧视待遇,那这场对话就没有意义。

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和尊重之上,不是你出招、我接招的单方面游戏。

卡雷曼斯的会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成效。他代表的是一个左右摇摆的政府,既不想得罪美国,又不敢彻底闹翻中国。

而现在,荷兰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这场“国家安全操作”的反噬——断供危机已经让欧洲多个行业陷入原材料荒,芯片周转变慢,订单延误,工厂停线。企业界急了,荷兰政府却还在打太极。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谁在背后按下“启动键”?荷兰的“自主决策”难以服众

荷兰这一步棋,看似是独立判断,实则离不开美国的影子。

早在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就曾亲自会见荷兰外长,要求荷兰对安世半导体进行“审查”,理由同样是老套路:国家安全。而后不久,《货物可用性法》就被重新激活,剑指安世。

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实在太过明显,美国想通过盟友围堵中国科技企业,但自己不好出面,就动用话术和政策去“劝导”欧洲国家上场。

荷兰是欧洲半导体产业的重要一环,ASML的光刻机全球独一份,而安世半导体则在封装测试和功率器件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美国的算盘很清楚,要想掐住中国的技术命门,就得先从荷兰这个“关键节点”下手。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问题是,荷兰自己的法律和商业环境也被这场政治操作拖下了水。接管安世的决定,完全绕开了正常的市场机制,直接用一把“国家安全”的钥匙打开了企业管理的后门。而这把钥匙,正是美国递过来的。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操作,今年以来,类似的情况在英国、德国、加拿大都出现过。

一些中资企业突然被限制、被调查、被收购,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国家安全”成了万能理由,法律程序成了摆设。

这种做法在西方国家内部也引发了争议,许多经济学者指出,这会破坏全球投资环境,让外资企业对西方市场的信任度下降。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中国对此表达得也很清楚:不能把“国家安全”变成经济打压的挡箭牌,更不能搞有罪推定。

安世半导体在欧洲多年经营,合法合规,没有任何违法记录,突然被接管,不仅影响企业本身,也打击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如果荷兰真想解决问题,就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你到底是为了国家安全,还是为了美国的安全?如果是前者,那请拿出证据;如果是后者,那就别怪中方在经济上“自保”。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中国不会单方面让步,荷兰的态度决定危机走向

这场对峙,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纠纷,而是中欧之间在技术、投资和规则上的一次正面交锋。中国方面的立场非常明确:欢迎对话,但不接受“假合作、真打压”的把戏。

中方提出的要求并不复杂:一是归还安世半导体的合法管理权,二是承认并纠正对中资企业的不公正对待。这些要求听起来像是底线,但从国际投资规则来看,其实不过是最基本的商业秩序。

荷兰现在的问题在于,它既想稳住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又不敢得罪美国的政治红线。

可现实很清楚:你不能一边拆桥,一边求对岸搭梯子。东莞封装厂的断供,让荷兰和欧洲企业都付出了代价。这不是中国“卡脖子”,而是荷兰“自断其臂”。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在中方看来,这次事件已经触碰到国家利益和法治尊严的红线。如果荷兰不能拿出诚意和行动,那中方完全有能力通过法律、外交和经济手段,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近几年在推动海外投资安全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不可靠实体清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反制裁机制,这些工具都在完善当中。

而技术上,“玉衡”等国产自研芯片也在逐步替代外部依赖。中国不是没有退路,也不是没有应对。

这场对话的成败,最终取决于荷兰是否愿意从“墙头草”的角色中走出来,学会做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经贸伙伴。

如果只是嘴上说“愿谈”,但行动上继续跟着美国起舞,那这场“断供危机”很可能只是开始。

荷兰约见中方高层,请求解决断供危机,但是拒绝向中方认错


结尾

荷兰想解套,但又不肯承认自己打了结,中方愿意对话,但不愿再当那个“吃哑巴亏”的一方。

这场博弈,不只是芯片的事,更是规则和尊严的较量。断供带来的疼痛已经显现,接下来,关键在于荷兰到底是要修桥,还是继续拆梯子。

参考信息:观察者网:荷兰经济事务部大臣透露“将在几天内与中方会面”,但仍在狡辩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