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平台经济治理迈向标准化

AI科技 2025年10月24日 02:25 0 admin

原标题:平台经济治理迈向标准化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经济是连接千万商户与亿万消费者的关键纽带。长期以来,平台经济治理缺乏统一标准,不仅带来监管难题,也使企业合规经营“摸着石头过河”。

不久前,全国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平台经济治理迈出关键一步,将以标准化手段破解长期存在的行业规范难题,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扩规模更要优质量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持续迅速发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腾讯、阿里、抖音、百度等平台企业用户已超过10亿人,我国移动互联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和次数分别提升至7.97小时和117.9次。

与此同时,平台经济也存在不少“老大难”问题。直播带货吹得天花乱坠,收货后却发现货不对板;电商促销承诺“最低价”,活动没结束就降价,保价申请被拒……这些消费者遇到的糟心事,正是当前平台经济领域的高频投诉问题。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部主任陈剑介绍,除了上述问题,大数据“杀熟”、智能客服转接困难、跨境电商售后推诿、小程序商家售卖假货等乱象也层出不穷。

“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经营性互联网服务投诉量达62720件,同比增长17.98%,排在服务细分领域投诉量首位。”陈剑说,这反映出平台经济存在标准缺失、规范不统一等方面的深层困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邓志勇表示,平台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日益重要,但其发展中出现的规则不公、收费不合理、算法不透明、直播乱象频发等问题亦不容忽视。标委会的成立,正是为了强化标准化在明确市场规则、规范行业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以统一标准促进平台企业合规经营水平提升,推动平台经济从“扩规模”向“优质量”转变。

实现精细化动态化治理

标准化建设为何能成为平台经济治理的“金钥匙”?关键在于,它既能弥补法律与行政监管的不足,又契合平台经济技术性强、迭代迅速的特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欣表示,法律多为原则性、框架性规定,设定的是行为底线,如电子商务法虽明确平台责任,却难以覆盖所有技术细节与商业模式。行政监管侧重事后惩处,难以系统实现事前预防,而标准化恰恰能补上这一块短板。

张欣认为,标准并非要取代法律与监管,而是将其原则具体化,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更精细化的治理。标准可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操作、可检验的技术规范。此外,标准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多方协同、凝聚共识的过程,各方参与所形成的规则更容易被平台企业接受和遵循。更重要的是,标准重在事前引导和过程规范,为平台企业提供了一套明确的行为指南,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和规则制定之初就合规操作,将治理关口前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治理方式。

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教授赵鹏认为,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一方面能帮助企业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管理实践的边界,系统总结治理经验,另一方面可帮助监管部门和行业组织查找实践漏洞,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标准体系。

多方协同共建标准体系

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并非单一主体的“独角戏”,需要监管部门、企业、行业组织多方参与。

针对活跃度高、问题集中的直播电商领域,标准化建设已提前发力。市场监管总局先后批准发布《电子商务直播售货质量管理规范》和《直播电商服务质量的信息监测与评价规范》两项国家标准,持续推动直播电商行业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在地方层面,以北京为例,近年来北京累计制定了43项与平台经济有关的地方标准。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处副处长王博表示,构建科学系统的平台经济治理体系,不仅有助于平台企业合规经营与创新发展,也将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腾讯市场经营合规部总经理、腾讯研究院副院长杨乐建议,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工作组等平台,与监管部门、同业企业共同推动构建全面的标准体系,从落地侧加强跨技术委员会沟通协调,做好标准落地过程中的规则协同。平台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拥有天然技术优势,可以主动开展标准研究,积极将我国数字治理实践推向国际。

在标准内容的细化上,陈剑建议,应根据网络购物、外卖、直播带货等不同类型平台企业的服务特点,制定贴合其特性的标准,让各类平台企业的规范运营都有相应的清晰指引。

邓志勇表示,下一步,平台经济治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通过组织行业培训、宣传解读等方式,探索建立标准应用跟踪反馈和效果评估机制,积极培育试点单位,发挥示范作用,充分体现标准化创新推动和服务能力,并鼓励公众对标准应用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责编:杨曦、陈键)

(人民网)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