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捞舆 | “人去世微信账号不回收”是一个好的开始

AI科技 2025年10月19日 14:10 0 aa
捞舆 | “人去世微信账号不回收”是一个好的开始

据报道,微信确认,从今年9月开始,微信对长时间不使用的微信账号已不再进行回收处理,不活跃账号的朋友圈内容同样不会清理。此前,2023年7月,腾讯微信团队曾表示,为保障用户的微信账号安全,注册后不活跃,长期未登录,并且没有零钱的微信账号,会被系统注销,无法使用。这一变动之所以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和肯定,在于其触及了数字时代越来越不可回避的“数字遗产”问题。

捞舆 | “人去世微信账号不回收”是一个好的开始

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早已不再是一款普通的社交应用,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多年来,数以亿计的用户用它沟通交流、记录生活,它已经成为承载一代人记忆的“数字家园”。今年2月,有网友发帖称,其爸爸去世近十年,最近爸爸生前的微信账号突然被注销,无法找回,再也无法看爸爸的朋友圈了,这一经历引起网友的共鸣和关切。

出于安全及资源方面的考量,对长期不登录的账号进行回收处理,是互联网平台的常见做法。然而,随着数字账号开始陪伴号主走过生老病死,这一惯例出现了不合时宜之处。

亲人去世了,承载他生前记忆的账号,能否留给亲属作为纪念?微信这次的变动,意味着大型平台开始正视并回应用户对留住“数字遗产”的迫切需求,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在完善数字遗产管理的路上,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解决。

首先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微信此次变动,虽为留住逝者记忆提供了可能,但并没有触及根本。《民法典》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而《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明确,“微信账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账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账号。”互联网多数平台对账号的规定均类似。

用户没有账号的所有权,逝者账号并非法律意义上的“遗产”,也就无从谈及继承。微信此番变动,也只是让亲属可以继续看逝者公开状态下的朋友圈、继续向其账号发送消息,更进一步的“继承”需求依然无法可依。

捞舆 | “人去世微信账号不回收”是一个好的开始

数字账号的“继承”难题,还牵涉对逝者隐私权的界定与保护。若账号可被“继承”,账号中大量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是否应一并移交给继承人?这不仅关乎逝者意愿,也牵涉与逝者交互的其他生者的隐私权益。正因如此,数字遗产继承远比实物遗产复杂。

不过,已有平台探索更灵活的解决方案。哔哩哔哩弹幕网(简称B站)规定,用户去世后,其近亲属为了自身的合法、正当利益,可联系他们“对去世用户的相关个人信息行使查阅、复制、更正、删除等权利,但是去世用户生前另有安排的除外。”用户则可以提前设置如果自己去世,自己的B站账号及数据是去是留。完成设置的用户离世后,只要收到死亡证明,B站就会按照用户生前的设置来处理账号。这一设计很大程度上绕开了继承中的隐私争议,为行业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捞舆 | “人去世微信账号不回收”是一个好的开始

此外,技术层面也存在不少难题。不久前,有网友在使用新办的手机号注册网易云平台账号时,自动登录上了已故歌手李玟的账号。平台客服回应称,此事源于“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账号被新用户“继承”,已紧急解绑处理。这一案例足以说明,已故用户账号的保存,仅靠个别平台的单点推进远远不够。

如今大量平台账号注册,都与手机账号强绑定,不同平台账号之间也存在互相绑定登录的情况,这使得“二次放号”可能引发新用户对逝者账号的意外“继承”,进而导致逝者数字痕迹的永久损失。要确保数字遗产得以妥善继承,显然需要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整体方案。

另外,数据的保存高度依赖平台的稳定性。微信的此次承诺,为已故用户数字记忆的存续提供支持,但存续的前提,是微信本身的持续运营。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已走过31年历程。曾承载无数人青春岁月的“人人网”,被称为“全球华人网上家园”的“天涯社区”,以及见证早期博客文化的“百度空间”等,如今俱因各种原因停止服务或难以正常运营,海量的用户创作内容也随之湮灭。

数字时代的信息看似浩瀚,但也异常脆弱。将情感与记忆的存储完全寄托于商业平台的存续之上,无疑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健全、可持续的数字遗产管理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于平台而言,微信这一调整是一个好的开始,更多的平台应跟进思考如何设计更人性化的机制。于法律而言,需加速明确边界、填补空白,为实践提供法律参照,也为数字文明发展提供有力护航。而对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也应像管理实体财产一样,审慎规划自己的“数字身后事”。如此合力,才能让虚拟空间中的情感足迹,获得有分量、能落地的妥善安置。

(大众新闻记者 崔凯铭)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