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2025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亚太大会在光谷启幕。本次学术盛会吸引了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名参会嘉宾与会,其中包括20余位...
2025-10-18 0
最近AI和工作的关系总能把人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一派是“末日焦虑党”,开口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马上就来了,未来五年一半白领得失业”,还煞有介事地说失业率要飙到10%到20%,听得刚毕业的年轻人心里发慌,连简历都不敢投了。
另一派是“理性怀疑派”,翻着白眼说这就是新一轮技术炒作,跟当年的VR、元宇宙一样,炒一阵就凉,根本动不了咱们的饭碗,他们还会举例子:“你看OpenAI那CEO喊通用人工智能喊了好几年,这不也没影吗?AI能省多少成本还不一定呢。”
就拿医院里的放射科来说,这行按理说最该被AI“干掉”。放射科医生的核心工作就是看片子,X光、CT、核磁共振这些,AI在图像识别上的本事大家都有耳闻,又快又准,还不会累,连眨眼都不用。
早在2016年,人工智能领域的泰斗,拿过图灵奖的杰弗里·辛顿就放话了,说应该立刻停止培养放射科医生,五年之内深度学习肯定比人做得好。
辛顿可不是普通人,神经网络这东西能发展到今天,他是关键人物,对技术的理解比谁都透,当时不少人都觉得放射科医生要成历史了。
十年过去了,放射科医生不仅没失业,医院反而到处抢着要,需求涨到了历史新高。
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藏着技术和就业关系的关键逻辑。有人可能会说,医院不一样,出了医疗事故要担责任,必须得有医生签字,保险也要求这样。
这话有道理,但不是最核心的原因。真正的关键,恰恰是AI自己带来的变化——AI把看片子的效率提上去了,单次影像检查和分析的成本就降下来了。
成本一降,以前觉得没必要做、或者做不起检查的人,现在都愿意做了,比如每年体检加个CT筛查,以前觉得贵舍不得,现在价格亲民了,谁不想图个安心?医院的检查量就这么爆炸式增长起来。
片子多了,AI确实能挑大梁,那些常规的、简单的,比如有没有骨折、有没有明显结节,它扫一眼就搞定了。
但片子多了,复杂的、边缘的病例也跟着多了起来,比如有些病灶长得不典型,或者病人有多种基础病,影像结果得结合病史、症状综合判断,还要制定治疗方案,这才是最核心的工作,AI再厉害也干不了。
所以AI没把放射科医生换掉,而是把他们从重复看片的活儿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做更值钱的诊断和决策。
这种“效率提升反而带动需求增长”的事儿,不是第一次发生,经济学里有个专门的词叫“杰文斯悖论”,把这背后的规律说透了。
可能有人没听过这个词,我用大白话解释一下,19世纪中叶的英国,正处在工业革命最火的时候,瓦特改良了蒸汽机,煤炭的使用效率提了一大截。
按常理说,效率高了,烧同样多的煤能做更多事,那煤炭的总消耗量应该下降才对。但有个叫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的经济学家发现,事实正好相反,煤炭效率越高,总消耗量反而涨得越厉害。
他在1865年写的《煤炭问题》里把这个道理讲透了:效率提升会让使用成本降低,成本一低,更多行业就觉得用这东西划算,需求自然就涨了,最后总消耗量反而增加。
简单说就是,一样东西变得又好又便宜,用它的人就多了,总需求自然就上去了。
这个悖论放在技术和就业上,就是:新技术把某个工作的效率提上去,成本降下来,反而会释放出之前没被发现的巨大需求,这些需求会催生新的工作,甚至比消失的旧工作还多、还高级。
别觉得这是书本上的大道理,回顾一下近现代的科技史,这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只是咱们平时没往这方面想。
就说港口货运这事儿,20世纪60年代以前,码头全是搬运工,一袋袋、一箱箱地把货扛上船,又慢又贵,一个港口得养上千个搬运工。
后来美国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了标准化集装箱,用起重机一吊就上船,流程全自动化了。当时码头工会闹得厉害,觉得搬运工要失业了,游行抗议不断。
结果呢?集装箱一普及,海运成本直接降了九成以上,以前因为运费太贵没法跨国卖的货,比如偏远地区的农产品、小厂子的零件,现在随便就能运到国外去,全球贸易就这么炸了。
贸易多了,搬运工确实少了,但新的工作冒出来了:货运代理要帮客户对接港口和船公司,现代物流要规划运输路线、管理仓储,还有跨境电商的运营、国际报关的专员,整个产业链条拉得老长。
虽然传统的搬运工少了,但整个物流生态里的新岗位,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强太多,而且待遇更好、更体面。
这就是杰文斯悖论在起作用——效率提升降成本,成本降低催需求,需求增长造新岗。
再说说离我们近的云计算。21世纪初的时候,公司要做个网站,得自己买服务器、建机房,还得招管理员24小时盯着,成本高得吓人,小公司根本玩不起。
后来亚马逊搞了AWS,把计算和存储变成了像水电一样的服务,随用随租,要多少资源给多少,成本一下降了好几个量级。当时也有人说系统管理员要失业了,结果呢?
传统的运维确实变了,但新的岗位冒出来了:DevOps工程师要负责代码和服务器的衔接,云架构师要设计整个系统的布局,网站可靠性工程师要保证成千上万台云服务器不出问题。
这些岗位管理的规模和复杂度,是以前管几十台物理服务器的管理员想都不敢想的,而且薪资翻了好几倍。
更重要的是,云计算降低了创业门槛,催生了一大堆互联网公司,技术岗位反而比以前多了不知道多少。
就连AI自己也是这样。训练好的AI要给我们提供服务,比如聊天、写文案、做设计,得进行“推理”,这过程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主要靠GPU。
几年前,AI推理的成本还非常高,只有大公司用得起。但随着算法优化和专用芯片的发展,单次推理的成本降了不少。
按杰文斯悖论的逻辑,成本一降,用AI的地方就多了,比如小餐馆用AI做营销文案,服装店用AI设计款式,连自媒体博主都用AI剪视频。
结果就是市场对GPU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呈指数级增长,甚至到了“一卡难求”的地步,英伟达就靠这波需求,市值飙到了万亿美元以上,相关的芯片设计、运维岗位也跟着火了起来。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现在的AI,到底会怎么改变我们的工作?Box的CEO艾伦·列维有个观点说得特别好:“当一项工作的成本下降,对它的需求就会上升,而且潜藏的需求往往比我们想的大得多。”
这个道理放在各个行业都适用,不是简单地谁取代谁,而是工作内容的“重构”。
OpenAI的创始成员安德烈·卡帕西说得很透彻,AI首先会自动化那些重复的、不用太多上下文、容错率高的任务,比如初级客服回复重复问题,行政人员录入数据,银行柜员办理存取款。
但就算是这些岗位,也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了更高级的角色——从执行者变成AI的“指挥官”。
就拿客服来说,以前每天要亲自回复几百封重复的邮件,嗓子都说哑了。现在可能管着一个由10个AI客服组成的团队,工作内容变成了:给AI设定回复的规则和底线,处理那些AI搞不定的复杂问题,比如客户情绪激动要投诉,或者有特殊需求需要定制方案;
还要每天复盘AI的回复记录,看看哪里出错了,怎么优化才能更贴心。这份工作不用再做机械劳动,反而更有挑战性,创造的价值也更高,薪资自然也会涨。
聊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AI时代的变化?别低估变革的规模和速度。AI不是炒作,是真真切切在改变行业。
1998年的时候,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说“到2005年,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不会比传真机大”,现在这话成了著名的笑话。当时谁能想到,互联网会催生电商、外卖、短视频这些行业,创造出这么多新岗位?
现在对AI的怀疑,可能就和当年对互联网的轻视一样。AI是一场堪比甚至超过互联网的革命,它改变的不只是几个岗位,而是整个社会的协作方式,千万别觉得“跟我没关系”,早点了解、早点适应,才能抓住机会。
不管是觉得“以后全自动化了,不用干活就能领钱”,还是悲观地等着失业,这两种心态都没用。未来不是等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当年集装箱普及的时候,有的搬运工只会抱怨失业,有的就去学了物流管理,成了物流经理;云计算出来的时候,有的系统管理员只会守着物理服务器,有的就去学了云架构,成了技术专家。
AI时代也是一样,那些能抓住机会的人,不是等着别人给安排岗位,而是主动去学新技能,比如怎么用AI提高工作效率,怎么管理AI团队,怎么在AI干不了的领域深耕。
其实回顾历史就会发现,每次技术变革都会有人焦虑,但最终都会催生出更多更好的工作。工业革命淘汰了马车夫,却催生了火车司机;电力革命淘汰了油灯工,却催生了电工和电器工程师。
AI也是一样,它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而是来帮我们“升级”饭碗的。关键不是怕它、躲它,而是学会和它合作,找到自己更有价值的位置。
毕竟,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被技术淘汰,只会被不愿改变的自己淘汰。
相关文章
10月17日上午,2025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亚太大会在光谷启幕。本次学术盛会吸引了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名参会嘉宾与会,其中包括20余位...
2025-10-18 0
5条City Walk自然科普路线、11条生态研学路线生态研学、主题摄影展、系列科普活动……今天,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启动仪式在大零号湾举办,接...
2025-10-18 0
最近AI和工作的关系总能把人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一派是“末日焦虑党”,开口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马上就来了,未来五年一半白领得失业”,还煞有介事地说失...
2025-10-18 0
10月16号,智元机器人开线上发布会正式推出了G2,同一天还跟均普智能在宁波搞了投产仪式,给均胜电子的首批货也同步交了。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藏着人形机...
2025-10-18 0
当iPhone Air的预售按钮在10月17日上午9点亮起,5分钟后官网显示“暂无库存”时,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场“秒光”背后,不只是苹果的品牌号召...
2025-10-18 0
只要付费,就能批量代写论文?最近,有个别企业公开大肆招聘所谓“撰稿”人员,为有需求的群体有偿代写。在代写过程中,他们采用“组稿+AI”模式批量生产文章...
2025-10-18 0
《科创板日报》10月18日讯(编辑 宋子乔)当地时间10月17日,黄仁勋到访台积电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共同庆贺首片在美国本土生产...
2025-10-18 0
来源 | Tech星球文 | 任雪芸盯着小米17手机背屏上的可爱熊猫,只要你比心,它就会同步做出比心动作。正是这个萌宠互动功能,让王玉果断掏5000元...
2025-10-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