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中国核聚变突破点亮能源革命,这些核心企业迎万亿风口

景点排名 2025年10月03日 07:17 0 aa

中国核聚变突破点亮能源革命,这些核心企业迎万亿风口


400吨杜瓦底座精准落位,中国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发电示范的历史性一步。

10月1日,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建设现场传来重大进展。该装置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完成安装,标志着BEST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


这个重达400余吨、直径约18米的庞然大物,是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其安装精度要求极高——表面水平高差需控制在15毫米以内,落位位置偏差不超过2毫米。


BEST装置是我国在合肥建设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实验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预计2027年建成并演示聚变发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公开表示,我国5年内有望看到“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01 项目突破:杜瓦底座安装背后的技术挑战


杜瓦底座是BEST主机系统中最重的部件,将承载整个主机约6700吨的重量。它相当于装置的“地基”,未来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都将安装在它上面。


项目团队相继攻克了高精度成型和焊接、毫米级形变控制等关键技术。安装过程中,团队运用自主研发的专用吊具系统,并采用激光跟踪技术实时监测调整,最终实现了毫米级精准安装。


杜瓦底座不仅重量惊人,其安装精度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落位过程中,底座与周围墙体间隙不足100毫米,技术要求极为苛刻。


这一关键部件的成功安装,为BEST装置后续核心部件安装和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我国聚变研究工程应用研究道路上的重要进展。


02 技术前景:中国核聚变发展的战略布局


BEST装置区别于过去的核聚变实验装置,将实际演示氘、氚等离子体“燃烧”,并有望实现世界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到2030年,我国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我国聚变能应用正实行“三步走”战略。今年1月,中国“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刷新了“亿度千秒”的世界纪录。


BEST装置则将进一步真实产生能量,在全球率先演示聚变发电。而中国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已启动工程设计,未来将瞄准建设世界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除了BEST项目外,我国其他核聚变技术路线也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6月,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新奥集团能源研究院的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玄龙-50U”也取得关键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氢硼聚变等离子体100万安培放电。


03 产业链机遇:核聚变商业化进程加速


随着核聚变技术不断突破,商业化应用前景日益清晰。国际核聚变协会调研显示,大部分核聚变公司预计2031年至2035年可实现可控核聚变向电网第一次供电。


核聚变产业链目前主要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各类原料供应,包括金属钨、铜等第一壁材料,高温超导带材原料以及氘氚燃料。


中游主要为各类设备,包括磁体、偏滤器、第一壁等核聚变主机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下游则为核电站运营,是技术成果转化与商业化应用的核心环节。


据中信证券等机构预计,2030年至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中泰证券表示,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2031年至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


04 核心受益企业:详解产业链优质标的


超导材料与磁体系统


超导材料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基础,技术壁垒极高。


- 永鼎股份(600105):子公司东部超导是国内唯一实现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的企业,产品已应用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及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暴增960.55%,年产能500吨覆盖核聚变、量子计算领域。

- 西部超导(688122):国内唯一量产ITER级铌锡超导线材的企业,产品应用于“中国环流三号”及全球聚变装置。2025年新增200吨产能瞄准CFETR项目。

- 联创光电(600363):兆瓦级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唯一量产商,中标ITER超导磁体系统。公司继续推动高温超导感应加热设备、高温超导可控核聚变工程装备等产品布局。


关键设备与核心部件


这些企业提供核聚变装置的关键硬件,市占率高且国产替代空间大。


- 安泰科技(000969):全球唯一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的企业,耐高温性能国际领先。2025年承接中国环流三号升级项目,订单金额3.8亿元。

- 国光电气(688776):国内唯一全尺寸第一壁制造企业,ITER项目核心供应商,核级阀门市占率35%。2025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35%。

- 合锻智能(603011):承担BEST项目真空室部件制造,订单金额超2亿元,技术精度达微米级。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517.55%。


工程建设与能源巨头


这些企业具有政策支持和长期布局优势。


- 中国核建(601611):主导ITER主机安装工程,牵头CFETR示范堆建设,手握10亿元聚变工程订单。

- 上海电气(601727):全球唯一具备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主机系统制造能力,中标中科院BEST装置TF线圈盒。经过20多年发展,累计实现36项可控核聚变领域关键制造技术突破。


特种材料与新兴技术


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成长潜力大。


- 融发核电(002366):参与ITER部件国产化,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307.80%。

- 中洲特材(300963):耐高温合金第一壁防护材料龙头,产品用于EAST、CFETR装置。

中国核聚变突破点亮能源革命,这些核心企业迎万亿风口


05 投资策略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


基于核聚变产业发展阶段和技术特点,建议投资者采取分层布局策略:


短期(1-2年):关注订单可见度高的上游材料和中游设备企业,如超导材料领域的永鼎股份、西部超导,以及关键设备供应商安泰科技、合锻智能。这些企业直接受益于BEST、中国环流三号等项目的设备采购需求。


中期(3-5年):随着核聚变示范项目逐步落地,工程总包商和系统集成商将迎来机遇,可关注中国核建、上海电气等企业。


长期(5年以上):当下游商业化运营逐步成熟,全产业链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机会。


风险提示


核聚变行业投资面临多重风险,投资者需保持理性:


技术风险:可控核聚变商业化仍需突破等离子体长时间约束等难题,技术路线存在不确定性。目前各国仍处于实验阶段,示范堆建设与商业化运营时间表可能延后。


市场风险:部分概念股估值已透支未来预期,需警惕短期过热风险。投资者应关注企业订单实际兑现能力,避免盲目追高。


政策风险:核聚变产业高度依赖政策支持,各国能源政策变化可能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投资免责条款: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充分了解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做出投资决策。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随着BEST项目关键部件的成功安装,中国核聚变产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实践。未来5-10年,将是中国核聚变技术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关键阶段。


核聚变能源商业化虽不会一蹴而就,但产业链上游企业已率先受益。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赛道值得长期关注,但需警惕概念炒作,把握真正有技术壁垒和订单支撑的企业,才能在未来能源变革中获取稳健回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