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揭晓时间依次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6日(周一...
2025-09-26 0
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式后,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浙江省林业局及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本届会议情况和会议成果,并就各方响应《杭州宣言》、落实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的工作设想和举措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刘卫东介绍,本次大会共有4个特点:
一是会议规格高、规模大、代表性广。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代表出席了本届大会及其边会和平行论坛。参会总人数创历届会议最高纪录,参会人员的国家和地区代表性及行业领域代表性也是历届会议最高的一次。
二是活动精彩纷呈,议题丰富多样。活动涉及的议题十分广泛,包括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绿色金融、科技赋能、教育赋能、地方生态知识传承、女性及青年参与等。来自全球的与会代表围绕这些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分享了经验和智慧,并就加强跨国、跨区域、跨行业合作达成了许多重要的共识。
三是会议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在与会代表充分讨论和相互启迪的基础上,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确定了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及行动方案,为全球环境治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大会还发布了《杭州宣言》,向世界传递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四是践行“绿色”办会理念。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议,会同浙江省及杭州市共同落实“减碳”“减塑”“节能”的环保措施。例如,杭州市联合蚂蚁森林开展“零碳办会”活动,参与人数超350万,积累碳汇4700多吨,远超大会预计碳排放量3000吨。大会形成的绿色办会方案,将为其他大型国际会议的举办提供有益的参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与地球科学司司长、“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安东尼奥⸱艾伯鲁解读了本次大会的两份标志性成果文件。
《杭州宣言》是本届大会通过的一项高级别政治声明,重申了生物圈保护区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气候变化双重危机中扮演着关键的平台作用。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地区社区,青年以及科学网络加强合作,并在政策制定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杭州宣言》强调了包容性,鼓励原住民、妇女和青年能够更多参与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之中。通过这些举措,《杭州宣言》巩固了全球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承诺,契合了生态文明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为未来十年“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实施,描绘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以增强世界生物圈网络作为可持续发展学习实验室的角色。重点举措包括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强化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策略,通过发展绿色生计和公平的收益分享机制赋能当地社区,拓展生物圈保护区内的教育与研究机会,完善人与生物圈网络的管理、监测和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强调了科学与政策互动、数字创新以及青年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和完成时限,行动计划将确定生物圈保护区发展成为富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典范,在全球推广使用。
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未来将如何落实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打造"人与生物圈计划"实践的中国新范式?
刘卫东介绍,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要加快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步伐。要部署战略咨询研究项目,进一步加强生物圈保护区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吸纳更多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同时,从该网络中遴选更多优秀成员单位,积极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二要继续加强科技对保护区管理的支撑作用。将继续整合各种技术手段,包括卫星遥感、红外影像、声学和环境DNA以及无人机等监测技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杭州战略行动计划特别提到,将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要持续优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等天、空、地一体化科学监测与研究平台,持续提升生物圈保护区的智能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决策水平。
三要加强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生物圈保护区的工作离不开人,尤其是热心于生态保护的人才,离不开自然教育。面向自然保护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智慧化管护、科学化治理、国际化传播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其他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统筹谋划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一支专业化、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四要大力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生物圈保护区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世界各国生物圈保护区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共享。要积极参与区域网络和专题网络的建设。一方面,继续支持“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的工作。另一方面,针对绿洲、海洋等过去较少受到关注的生态系统类型,联合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新的专题网络,促进经验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共享,支撑全球环境治理,协同应对可持续发展领域共性挑战。
问:本次大会展现了哪些浙江亮点?
浙江省林业局局长董旭斌表示,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20年来,浙江积极在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城乡共富共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走前列、作示范,发生了深层次精彩蝶变,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就,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的生动范例。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20年来,浙江森林覆盖率保持高位稳中有升,达到了58.55%,居全国前列;建成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覆盖近10%省域面积。那些曾经濒临消失的“国宝”正在重现生机。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20年间,浙江接续实施五轮环境整治“811”行动 ,推动生态环境全过程防控、全形态治理、全省域保护,总体环境质量居长三角首位、改善幅度全国领先,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创新治理模式屡获国际认可:“千万工程”“蚂蚁森林”“蓝色循环”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浙江智慧。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20年来,全省生产总值从1.15万亿元增长至超9万亿元。制订了全国首部省级GEP核算标准,创新“生态信用贷”“生态抵质押贷”等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在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到“绿色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在全民生态自觉方面。全省每年有上万名“绿色志愿者”活跃在生态保护一线:象山韭山列岛的中华凤头燕鸥守护行动,每年吸引上千名国内外志愿者参与;杭州“鸳鸯护卫队”十余年如一日记录西湖鸳鸯种群动态;开化“钱江源卫士”开展常态化巡护,减少大量生态警情。
同时,浙江还创新推出“生态绿币”“碳积分”等激励机制,持续深入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增强老百姓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问:杭州将如何擦亮两块新的金字招牌?
在闭幕式上,教科文组织授予杭州市“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授予杭州市临安区“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杭州接下来将如何擦亮这两块新的金字招牌,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之都建设?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程晓东介绍,将重点做好4方面工作:
一是要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杭州将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加大对自然保护地的监管力度,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和活力。同时,我们会强化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建设,运用AI识别等先进科技手段,实时掌握生物种群动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要不断拓展生态共享。杭州将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打造更多滨水休闲、森林康养等高品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并推动生态旅游与文化、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三是要引导全民积极参与。杭州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把人与生物圈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各个环节,增强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在社会面上,我们将鼓励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采用环保生产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生态保护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生态公益事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保护良好氛围。
四是要打造生态文明城市范例。杭州将积极融入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主动参与国际生态合作与交流,不断提升杭州生态保护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本次大会对浙江的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有哪些启示?
董旭斌说,这次大会为浙江省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圈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当前,数字化和绿色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已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次大会上展示了自然保护地智慧管理系统、网络化监测监管体系、空间技术和数据集成等方面的全球前沿成果,为浙江深化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浙江将加快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圈保护区中的应用,不断提升保护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其次,要加快融合发展。大会展示的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案例,以及自然保护地社区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为浙江促进资源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未来将持续推动自然保护地与周边社区融合发展,持续释放惠民富民的生态红利。
再者,要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次大会汇集了全球自然教育和公众参与的优秀案例,为浙江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将加快完善共建共享机制,让更多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传播者。
问: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以来,中国不遗余力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实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请评价一下中国实践。
安东尼奥·艾伯鲁说,中国在践行“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中国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之一,其中的许多保护区已成为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全球典范,尤其是对非洲以及一些小岛屿国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通过对科学研究、能力建设和社区参与的持续投入,中国为“人与生物圈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类研究中心,在一些生物圈保护区也建设了研究中心。这些实践体现了生态文明理念,为国内与国际都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关文章
根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5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6日起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奖科学奖项的揭晓时间依次是——生理学或医学奖将于北京时间10月6日(周一...
2025-09-26 0
新榜讯 9月25日,抖音生活服务召开“心动榜酒店”发布典礼,于现场首次公布针对酒店业态推出的心动榜单。首期“心动榜酒店”覆盖全国39个城市,共有443...
2025-09-26 0
预售仅1分钟,便突破了50万台,这一数字,犹如一颗极具威力的重磅炸弹,刹那间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不少人解读这乃是小米17凭借相当于iPhone70%的价...
2025-09-26 0
中国科学家发现控制全球气候新“化学开关”中国科学家于北京时间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论文显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微妙变化,能够改变海...
2025-09-26 1
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式后,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浙江省林业局及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行新闻发布...
2025-09-26 1
近日,湖北武汉高中生小韩(化名 散步时,突然发现校服口袋里冒出一股黑烟,原来是口袋里的充电宝自燃了!小韩的校服被烧出一个大洞,鞋子也严重损毁,在保安的...
2025-09-26 1
核心内容· 两大重磅政策出台,半导体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人工智能+”行动》构建“AI深度融合社会经济”新蓝图《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方案》力推半导体自...
2025-09-26 1
9月26日,小米秋季发布会后,雷军接受媒体采访,谈到了小米汽车的设计理念。针对外界“小米汽车性能过剩”的疑问,雷军给出明确回应。“很多人说你这个车跑这...
2025-09-26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