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韬光养晦,为的就是现在!

AI科技 2025年09月24日 11:13 1 aa

文︱陆弃

在全球科技的无声战场上,有一场没有硝烟的角逐悄然展开。电动汽车、电气化机器人、纳米级材料,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技术背后,却隐藏着最直接、最残酷的胜负标准:谁掌握规则,谁就掌握市场。从晶体管到智能家电,从风电设备到自动驾驶系统,标准的制定权决定了谁可以呼风唤雨,谁只能被迫追随。几十年来,美国和德国曾是这场游戏的裁判与冠军,英特尔、西门子掌握着先发优势,而其他国家只能在规则之外摸索生存空间。然而,如今的局面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个曾被视为“低端生产中心”的中国,正在用十年的时间,将自己从规则的接受者变为规则的塑造者。

中国的动作并不高调,没有硝烟,却极具战略性。国家、大学、国企和民企的协同努力,让技术标准不再只是企业竞争的副产品,而是国家意志的延伸。从纳米金刚石到自动驾驶系统,从养老机器人到家电保鲜,中国的专家、工程师、研究机构正逐步登上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主导席位。每一个标准的发布,都意味着市场空间被重新划定,每一项国际认可,都让全球企业不得不重新学习如何跟随。

韬光养晦,为的就是现在!

在纳米金刚石的国际标准制定中,中国专家不仅确立了技术规范,更奠定了产业话语权。航空航天、电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供应链,都被这块小小的碳材料悄悄绑定在中国的标准之下。类似的例子还有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标准、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以及家电保鲜标准。这些看似琐碎的“标准”,实际上是市场规则的再造,是全球企业被迫遵循的游戏规则。中国不是单纯地跟随,而是选择主动塑造,规则就是杠杆,杠杆就是市场。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系统性的国家战略,而非偶然的企业行动。不同于美国和德国依靠企业主导的模式,北京采取了政府、学界、国企与民企协同推进的整体方案。从标准化人才培养到国际标准化委员会的布局,从研发投入到专利积累,中国正用十年打造一个全链条的“规则制定生态”。《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要达到60个以上,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或国际标准组织注册专家占比要达到25%以上。每一条政策都在精确地计算,如何让中国企业不仅能做技术,更能定义技术。

民营企业也在悄然发力。海尔集团从2014年起,就在国际电工委员会力争冰箱保鲜标准制定权,尽管最初遭到国外代表阻力,但十年磨一剑,如今已牵头制定100多项国际标准,全球十个研发中心铺开,从产品到规则全方位布局。家电行业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几乎每一个新兴行业都在中国的标准化图谱上留下印记。标准不只是规则,它是一种权力,一种决定未来市场空间的权力。

韬光养晦,为的就是现在!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战略不仅仅是对单一产业的追求,而是全局性布局。标准的制定不仅意味着经济利益的争夺,更是技术自主、战略自主的保障。当全球供应链、跨国企业的产品都必须依循中国制定的标准时,技术壁垒便被天然建立,依赖他国的局面被逐步打破。德国标准化学会指出,中国近年来在面向未来的技术领域投入了广泛资源,并通过标准制定来降低技术依赖,这一战略思路与过去欧美国家靠企业先行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国际社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召集工作组数量及在技术委员会和小组委员会的代表席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在去年公布的标准中,约有9%来自中国专家领导的小组。中国的声音正在从边缘走向中心,从追随者走向引领者。纳米金刚石、自动驾驶、养老机器人、家电保鲜……每一个标准背后,都是对全球产业规则的一次重新划分。

掌握标准意味着定义市场,意味着对竞争对手设定游戏边界。中国正在用制度化、全链条的方式,让创新不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上升为全球市场的话语权。这种布局不只是商业上的胜利,也是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未来,谁能在标准制定上占据主动,谁就能在全球市场上赢得主动。

韬光养晦,为的就是现在!

十年前,中国企业可能只能被动适应欧美规则;十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标准制定的重要玩家。从纳米材料到智能家居,从新能源汽车到机器人,中国不仅制造产品,更制造规则。西门子曾言:“谁掌握标准,谁掌握市场。”今天,这句话在中国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标准不再是附属品,而是战略核心;规则不再是外力,而是主动权。这是一场安静却决定未来的话语权之战,而中国,正悄然站在舞台中央。

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长河中,这场标准之战比任何轰鸣的发明、炫目的专利更能决定胜负。中国正用十年、用战略、用协调,把“制定规则”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让世界在追随其标准时,也在追随中国的节奏。未来的市场空间、技术规则、产业格局,将不再由传统强国单方面书写,而是由那些敢于制定标准、敢于塑造规则的玩家决定。而此刻,中国正在悄悄赢得这一场无声的全球博弈。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