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科技赋能教育,矢志创新发展 ——洛南县以“人工智能+”驱动科普进校园,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

景点排名 2025年09月24日 01:54 0 aa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矢志创新发展、夯实科技强国根基的战略之举。

阳光讯(记者 韩建军 通讯员 毕波波 文/图)近日,商洛市洛南县以“2025年全国科普月”为契机,扎实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进校园活动,生动诠释了科技如何赋能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科技赋能教育,矢志创新发展 ——洛南县以“人工智能+”驱动科普进校园,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

从“兴趣课堂”到“创新工场”:科技赋能激活教育新生态

“大家请看,我的隔音房模型制作好了!”在洛南县城关中学的创客教室里,八年级学生胡熠洋兴奋的喊声,是科技赋能教育最鲜活的声音。这不仅仅是一个模型的成功,更是一次从生活观察到科学探究、从创意构想到动手实践的完整闭环。在这里,智能风力发电、无人驾驶等创意设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学生们可以亲手触摸、亲手创造的“作品”。

科技赋能,首先在于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边界。城关中学推出的“班小二”智慧平台,将人工智能与编程学习延伸至线上,构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混合式学习空间。科技辅导员雷爱丽老师一语中的:“我们希望学生具备了解AI和用好AI工具的能力,借此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训练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这正是科技赋能教育的核心目标——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能力的培育者和梦想的点燃者。AI技术的引入,不仅为落实“双减”政策提供了高质量、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更让教育回归本质,即培养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科技赋能教育,矢志创新发展 ——洛南县以“人工智能+”驱动科普进校园,点燃青少年科学梦想

从“知识接收者”到“梦想创造者”:矢志创新培育时代新人才

如果说城关中学的实践是科技赋能的广度,那么洛南县第二小学的探索则体现了矢志创新的深度。在创客社团教室,谢明鉊等同学围着自己编程、搭建、调试的智能机器人,欢呼雀跃。从最初的陌生困惑,到如今能自信地参加各类比赛,谢明鉊的感悟代表了无数正在成长的“小小科学家”:“当设想从编码一步步变成现实,心中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这种成就感,是矢志创新最宝贵的内生动力。3D打印的智能小夜灯、自动调控的移动红绿灯、能感应心率的智能饮水装置……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无穷魅力,更彰显了学生们身上被唤醒的创新潜能。校长李尚荣介绍,学校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让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项目,教师则提供个性化指导。这种“兴趣驱动、项目引领”的模式,正是矢志创新发展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它将创新的种子深深植入学生心中,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梦想创造者,为未来投身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和能力储备。

从“一校探索”到“全域覆盖”:系统布局筑牢强国之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洛南县的实践,并非零散的“盆景”,而是精心布局的“风景”。自2024年以来,洛南县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教育部门,高瞻远瞩地制定了《科普进校园三年规划》,将人工智能、自然科学等作为重点,推动科普活动在全县16个镇办实现全覆盖。这种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技赋能教育、建设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坚定执行。

更可贵的是,洛南县并未止步于自身探索,而是积极“走出去”,借助“西商融合”的东风,与西安优质人工智能教育学校结对,邀请名师专家开展培训,不断健全创新课程体系,提升教育品质。截至目前,全县师生科普作品已斩获30多个奖项,这便是最好的成果证明。这种开放包容、协同发展的姿态,正是建设科技强国所必需的胸怀与格局。

洛南县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周云峰表示,下一步将继续聚焦热点领域,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助力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这不仅是地方的工作规划,更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