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07日 12:26 0 admin

作者
邮箱xiaoyu@pingwest.com

几个月前,不少“知情人士”就神神秘秘地在网上爆料,说大疆要推出一款“全新品类”的产品。消息一出,不少用户都在社交媒体上猜测,是不是传闻已久的大疆相机终于要亮相了。

但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 在 8 月 6 日,大疆对外宣布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智能清洁产品——DJI ROMO 系列。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为什么突然之间要做扫拖一体机器人?”在产品发布之后,类似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此起彼伏。这就不能不提大疆提出的以「做空间智能时代的开拓者,让科技之美超越想象」的使命。

一直以来,大疆的产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特点”。在移动影像兴起的初期,大疆推出了一款创意独特的手机稳定器+云台相机二合一的产品——灵眸,这款产品的想法在当年堪称“天马行空”。但大疆并没有选择死磕这一形态,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将其成功“进化”为 OSMO Pocket、OSMO Moblie 等多个系列的大卖产品。

而 Aciton 2 也为整个运动相机行业留下了被广泛采用的磁力快拆系统,结束了多年被 Go Pro 配件形态垄断的情况。

大疆创新这家公司踏出的每一步,好像都在向用户表明一个态度:“因为看到了这个品类目前的不足,所以我们来了。”这次的扫地机器人也是同样如此。

扫地机器人这个品类的诞生,目的是要减轻用户在家庭清洁中的负担。厂商的愿景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在实际的使用中,扫地机的工作过程中往往需要用户额外的投入。

比如为了让它能够更加完美地清洁地面,在开启之前用户往往要对地面的杂物进行清洁,避免扫地机器人在工作时被散落在地面的线材或杂物卡住,在清扫结束后要检查滚刷和边刷上是否有毛发缠绕,主动向水箱中加入清洁液等步骤。

这就让不少已经购买扫地机器人的用户感到疑惑:“花高价买回来这么一台设备,到底是谁在伺候谁呢?”

而大疆在立项 DJI ROMO 之初,就是想要追求“对用户有价值”的创新,做一款在方方面面都聪明、省心、有品质的扫地机。

1

一场来自天空之城的“技术移民”

作为从“上古时期”的扫地机一直用到现在的老用户,我几乎见证了这个品类的避障功能从简单的“撞击转向”逐步进入到能够主动避障的“激光雷达无人驾驶”时代。

在地面清洁的过程中,扫地机器人的“必修课”就是对地面障碍进行及时的避让,还要判断合适的距离进行“抵近”清洁。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空间智能时代,传感器就像是扫地机的“眼睛”和“手脚”,而强大的算法就像是它的“大脑”,让这些智能化设备更加准确、快捷地完成工作。

所以当我们回溯大疆技术演进的暗线,就会发现这场“空对地”的迁移早有伏笔。这次“跨界”,本质上就是大疆空间智能技术树的“自然延展”,用沉淀多年的机器人、传感器、算法等智能技术进行有序的排列组合,从而“水到渠成”地将无人机技术扩展到地面清洁机器人,创造出 DJI ROMO 系列这一解决目前行业痛点的“新产品”。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本质上,ROMO 和无人机解决的是同一命题——如何在复杂空间实现零干预自主行动。”

扫地机与无人机的本质都是空间智能载体,无人机用双目视觉和传感器观察空间距离,ROMO 用同款传感器测量茶几、床脚的高度;无人机用激光雷达构建城市 3D 模型,而扫地机则用它在暗光环境下工作,这种技术同源性,在 ROMO 的“毫米级避障”得到极致体现。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在 ROMO 的机身前方,大疆为其搭载了双鱼视觉传感器与三组固态激光雷达,这构成了大疆消费级旗舰无人机 Mavic 系列同款感知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在旗舰无人机上准确地感知瞬息万变的复杂室外场景,面对相对“静止”的家居环境更是游刃有余。

当传统扫地机还在因为一根细细的数据线缠绕而导致宕机时,ROMO 已经能精准识别线材并规划避让路径,哪怕是一张卡片,这套感知系统也能够实现精准识别,这便是源自无人机避障算法的“降维打击”。

ROMO 的感知系统不仅能够识别各类障碍物的形状和位置,还能够通过算法理解它们在所处三维空间中的结构,针对不同的物品都能够采取最佳的贴边清洁策略,达到全自动运作,减少用户的介入率。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除去这些不会动的障碍物之外,宠物也是扫地机器人避障算法中的一大难题。对于扫地机器人来说,宠物其实是最难以判断的一种障碍,根据性格不同,有的猫猫会在扫地机器人工作时“敬而远之”,但也有好奇心旺盛的会选择主动凑近一探究竟。

之前我就不止一次地因为家里的德文对着工作中的扫地机“打转”,导致机器人“憋死”自己的情况。而 ROMO 的这套算法能够实现更早的逻辑预判,更加精准的“走位”,从而达到在整个清洁过程中穿梭自如。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更颠覆的是路径规划逻辑。

由于我的客厅地面环境相对复杂,扫地机在清洁过程中往往需要“绕远路”才能保证覆盖清洁面积。而在清洁完成后的拖布回洗过程中,大多数机器人的算法都会让机器人遵循“最快最短返回”的原则,在返回基站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受到障碍物导致被困。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而 ROMO 却能够自主选择“走大路”,返回路线避免途经障碍物,以最快、最稳妥的路线返回。这种“不走弯路”的根基,正是大疆为无人机在峡谷飞行开发的避险算法衍生的全局——局部双地图引擎。

所谓创新,不过是成熟技术的场景重组。当传统行业还在将每代产品用 20000Pa 吸力做“参数区隔”时,大疆直接选择搭载 9 叶金属扇叶的自研风机,让 ROMO 可以爆发出 25000Pa 的强大吸力;当行业尝试用“机械臂”拿取工具完成边角清洁概念时,大疆选择用“会思考”的双柔性机械臂边刷针对多种场景下的死角进行外摆清洁。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大疆非常善于在自家的产品中发掘成熟技术,并演化为全新产品的一部分。而从扇叶、风机和机械臂的设计上,我们也能隐约察觉到大疆其他产品的声音。

1

清洁革命面临的“技术悖论”

目前,扫地机器人行业陷入诡异悖论:产品越“智能”,用户介入越频繁。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扫地机的真实反馈,充斥着不少的荒诞场景:上班远程启动清扫功能,回家发现滚刷上缠住了头发和宠物毛发卡在半路;厂商宣传的越障功能,最终导致扫地机“骑”在电竞椅腿上动弹不得;斥“巨资”购买的自清洁基站,最终沦为需要隔段时间就拆卸清洗的“臭水沟”。

而 DJI ROMO 的颠覆,并不是盲目地去“发明”行业中目前没有的新形态、新功能,而是采用大疆沉淀多年的智能技术来优化现有的清洁逻辑。

在基站自清洁的问题上,大疆选择优化传统基站的“抽屉式”设计,采用一体化拖布盘结构消除藏污死角。并依靠四路高压水柱配合 16mm 超大口径吸污口,对基站中的垃圾瞬间完成冲洗。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大多数扫地机器人为避免堵塞基站,会在吸污口贴合一个滤网用来过滤如毛发、碎屑等固态垃圾,时间久了如果没有手动清理就会长霉、散发异味。而 ROMO 用超大吸污口和无滤网设计,能够让垃圾碎屑直接进入污水箱,用户只需要定时倾倒污水箱即可百分百解决“棘手”污渍,轻松实现 0 干扰的基站自清洁。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为了更好地实现扫拖功能,DJI ROMO 系列在主机内设计了行业最大的 164ml 容量的机载大水箱,配合大疆自研的智能水量调节系统,确保 ROMO 在整个扫拖清洁的过程中让拖布始终处于最佳的湿润状态,杜绝了扫拖一体机清洁过程中反复回到基站浸润拖布,扫拖过程中“先湿后干”的情况。

面对滚刷上的毛发缠绕,大疆选择用双悬臂中刷的螺旋气旋结构实现 0 缠绕。实测让 ROMO 以每日中午清洁一次的工作频率在两只猫的宠物家庭工作一周,滚刷上的毛发残留量几乎为 0。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此外,大疆 ROMO 也是行业中少数将去污和除菌进一步区隔的产品。以往扫拖一体机的清洁液要么在基站中只有一瓶“除菌液”,要么需要用户在水箱填水时手动添加。而大疆在“顶配”型号 ROMO P 上,采用去污清洁液+除菌清洁液的“双清洁液”策略,用户可以自行在不同的空间进行不同的选择。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抑菌方面,DJI ROMO 系列精心构建了“水路”与“风路”双重递进式防护体系。

在“水路”防护中,这套抑菌系统以清水箱内置的银离子模块为起点,通过污水箱的除臭模块、去污清洁液的强效清洁、高温拖布清洗技术,以及银离子除菌拖布的深度抑菌,构筑了一条从水源到清洁末端的闭环杀菌链,确保每一滴水、每一寸清洁面都安全无虞。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在“风路”防护中,系统通过尘盒高温烘干技术彻底干燥灰尘,杜绝潮湿环境滋生细菌;机器人尘盒滤网与基站抗菌除臭尘袋的协同作用,进一步实现灰尘收集、过滤到存储的全流程抗菌处理,为家庭环境提供持久清新与健康防护。

以上 5 水+3 风的 8 重防护体系是 ROMO 系列中 ROMO S 和 ROMO A 的“标准流程”,而在定位更高的 ROMO P 上,大疆还为用户额外增加了除菌清洁液以及尘袋 UV 杀菌双重防护。这套“水路净、风路清”的防护体系,为用户缔造洁净、安全、舒适的生活空间,也让 ROMO 的基站成为市面上唯一一款在产品说明上有勇气标注 200 天免维护的产品。

而在针对租房、新装修等不同需求的用户,DJI ROMO 系列的基站也为用户推出了传统的水箱版和自动上下水两个版本。替换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品牌要单独购买基站,大疆的做法更为“直接”,上下水模块可以直接塞到原本水箱的位置,以最简单、成本最低的方式让用户完成产品的“功能迭代”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最后,就是很多扫地机器人厂商都忽略的“声音”问题。

目前大多数扫地机器人都配备“定时清洁”功能,以便用户能够在外出时能够完成自行清洁,在清洁完成之后,机器人需要返回基站完成主机集尘盒的“自清洁”,依靠风机将尘垢吸入基站的尘袋。

但不少扫地机器人在集尘时的噪音甚至可以用“恐怖”来形容,仿佛在家里发动了一辆摩托车。这种突如其来的声音很有可能对正在睡懒觉的猫狗造成惊吓,严重的甚至可能产生应激反应。

为了更好的“无感体验”,大疆在基站上破天荒地加入了三组静音舱设计,这种独立的消音舱设计能够过滤 80% 的集尘噪音,集尘、拖布清洗的噪声均在可控范围内,真正地做到了“宠物友好”。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1

透明美学的“功能可见性”

如果说功能是 ROMO 的肌肉,那设计则是它的“灵魂”。

当第一眼看到 DJI ROMO 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会被它惊艳的外观所吸引。当大多数智能清洁产品还在执着于纯白极简,想要“无感”地融入不同风格的家装环境时,大疆选择了一条反直觉的路:打破常规,让机械结构成为审美主体。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在大疆的线下体验店中,不少消费者常趴在展示柜观察大疆产品的内部传动,科技爱好者也往往对精密机械的内部构造充满了好奇。小米、Nothing 都推出过透明后盖设计的手机产品,苹果早年也有半透设计的 iMac。其实不只在科技领域,很多拼装玩具也推出过透明版以便用户一探究竟。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这种设计哲学被称作“功能可见性(Affordance)”,大疆的设计团队以水母般的通透质感获得启发,用抗UV PC 的材质,打造出 DJI ROMO 的整套基站系统。

传统的扫地机器人因为内部结构不透明,内部结构的排布相对简单,而 ROMO 不仅要做到功能布局合理,在外观上也要力求达到美观。

为了达到透明机身中的内部结构与功能一一对应,大疆的工程师在 ROMO 内部结构排布上下了不少功夫。既要通过创新的模块化布局展示内部结构,还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导致牺牲内部空间。

DJI ROMO 深度体验:征服天空之后,大疆又将目光瞄准了地面

图源:不客观实验室

最终,ROMO 通过清晰的“内外分区”设计兼顾了功能性和美观度,内部的电控系统、降噪结构以及 UV 杀菌、风道等核心组件采用模块精密隐藏;外部的半透明水箱、正面盖板下的清洁液模块与尘袋仓构成了需要用户交互的“功能模块陈列”,而主机在清扫工作时机械臂的伸出、边刷的转动,也让热爱机械结构的科技爱好者们惊喜不已,在保证了高效清洁的前提下,呈现出独特的科技美学。

DJI ROMO 的透明外壳消解了普通人对精密设备内部结构的认知壁垒,也体现出工业产品的秩序美感,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外观设计不仅满足了大朋友们的窥探欲,也贯彻了大疆一贯的功能主义产品设计理念。

1

回归智能清洁的“本质”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扫地机俨然已经进入到一个多品牌、高频次更新的“红海时代”,大疆在 2025 年选择入局智能清洁品类会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

但是事实上,受技术、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虽然目前用户对扫地机的认知已经完成,但整个市场的渗透率仍不足 10%,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而扫地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也远远没有达到消费者预期。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疆用无人机让用户能够通过“上帝视角”观察世界,Pocket 、Action 和 Ronin 也成为行业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力工具。所以,大疆希望能够将这么多年来累积的技术转化为好用的产品,去影响更多的行业,普惠更多的消费者。

表面看来,DJI ROMO 系列是大疆入局智能清洁的第一款产品,但是事实上大疆自 2021 年就已经开始着手研发,内部已经经过了多轮版本的迭代。有一种说法是“检验产品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其推向市场。”毕竟产品开卖了,资金滚动起来,才能有更多的预算去研发迭代产品,但大疆没有选择这么做。

尽可能的多去“考虑”,让产品更加完美、让用户的试错成本更低,是大疆创新这家公司正在做的事儿。用 4 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款市面上有很多“现成模板”的扫地机器人,或许在友商看来这是一个“笨”办法,但显然这是对用户更负责任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大疆研发团队乃至大疆创新这家公司做产品的“方法论”。

在 ROMO 上,我们可以窥见大疆技术“落地”后展现出最为先进的导航算法、高效的清洁系统以及智能化的交互体验。

DJI ROMO 系列的价值不在于参数碾压和炫酷的功能,而是真正地诠释了清洁的定义——当完美避障成为本能,当基站维护成为历史,这种无感化的产品体验,或许才是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