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今日快讯 2025年11月13日 12:31 0 aa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11月12日,2025中国新媒体大会在长沙开幕。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出席并作主旨演讲,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刘思扬致辞。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会议现场

一年一度的中国新媒体大会,紧扣了“新”字。

比如今年大会主题“智能聚力 系统变革”,就呼应了AI背景下媒体变革的新课题。

比如,来自直播一线和基层的媒体记者登上主论坛作演讲,是本届大会的新亮点。

还比如,嘉宾们在主论坛现场观看了视频《未来头条》。该视频描述了未来媒体头条的生产场景——由生物人、数字人、机器人共同“破壁”完成。

正如《未来头条》所预言,AI将重塑媒介生态。传媒业该如何应对这一大势?论坛嘉宾们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内容:AI无法替代有情感的报道者】

11月12日下午,作为大会平行论坛之一的社会责任论坛,掀起了一场关于“智能时代的媒体责任”的讨论。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论坛现场。

人民网被誉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首先发言,她说,为全党全国人民提供精神力量,这是主流媒体不变的坚守。

与此同时,人民网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主流价值语料库,研发人民智媒大模型等工具,努力构建“内容—数据—人工智能”协同融合的新型主流媒体。

信息越丰富,真相似乎越模糊;声音越嘈杂,共识反而越难达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媒体如何既守住根本,又与时俱进?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黄灿的回答是,“越是众声喧哗,越要坚守价值内核;越是浪潮汹涌,越需保持理性自觉;越是广域多元,越要坚定下沉深耕”。

在技术应用方面,南方报业自主研发了“南方智媒云”融媒中台。

黄灿认为,智能时代的媒体,不应只是信息的传递者,更应是社会的连接者、公共服务的参与者。

“主流媒体别无选择: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动边缘化。”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认为,AI正在重构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传媒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此背景下,澎湃新闻开启了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基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直面内容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挑战。

在这场由内至外的系统性变革之下,澎湃新闻不仅将内容战略从“大而全”转向“专精深”,更在今年以来实现了澎湃新闻端内外日活用户提升20%以上。

在数字中国的浪潮中,媒体如何把“流量”变成“力量”?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传媒如何让“法治之光”照进每一户人家?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肖世锋介绍,2023年,红网推出自主研发的新平台——“问法湖南”5G智慧精准普法平台,以“问法”促“普法”,让法治宣传真正进入“精准时代”。

这个平台带给网民的变化是具体的。现场,肖世锋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位来自湘西的网民因被拖欠工钱半年,在平台上求助咨询。

而AI助手在短时间内就生成了一份专业的法律解答,当日值班律师也在线回复了他,指导他走上维权路径。

后来他再次留言,“证据全收集好了,马上去仲裁。第一次觉得,法律离我这么近。”

“这样的留言,是最珍贵的奖杯。”肖世锋说,对媒体而言,社会责任,不只是站在高处发声,而是俯下身子倾听;不只是发布信息,而是解决问题;不只是传播热点,而是点燃信任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红网“问法湖南”小程序截图。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弱传播》作者邹振东虽然不在现场,但他一直关注着中国新媒体大会的议题。

他认为,新闻媒体要创造出不可被AI替代的作品,首先媒体作品必须超越信息的简单传递,注入记者的独特视角与个性思考。AI的核心能力是学习与模仿,其产出本质上是“复制”。而记者能凭借其个体经验、价值判断与感性认知,提供机器无法复制的洞察与解读,让稿件带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承载情感与温度,与读者建立深层联结。AI可以生成语法完美的文本,却无法真正理解并传递人类复杂的情感。所以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是否能够捕捉并呈现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喜怒哀乐,用共情的力量触动读者,让报道成为情感的桥梁。

在《未来头条》视频中,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尧对数字人和机器人说,一个拥有算力无穷的最强大脑,一个拥有金刚不坏的无敌之躯,作为一个奔跑了近10年的新闻人,我想告诉你们,温度是新媒体时代任何科技都无法取代的一种力量

【平台:算法正在向这些内容倾斜】

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平台如何发挥枢纽作用,助力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内容生态治理?

微博政府媒体事务副总裁、微博总编辑陈丽娜介绍,在“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时代命题下,微博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不止于某一热点的短期协同,更在于搭建赋能媒体内容传播的长效机制,让权威声音不仅在热点时刻“嘹亮”,更能在日常传播中“回响”。

去年,微博已将“媒体融合 ”升级为全面打通“产品、技术、社区治理 ”的深度“共建 ”模式。“今年上半年热搜前十话题中,由媒体主持的热点话题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96%,显著提升了媒体报道的传播广度和二次讨论度。”陈丽娜说。

“作为一个以用户生成内容(UGC)为核心的生活兴趣社区,小红书平台上的内容创作者,绝大多数是普通人。”小红书执行总编辑刘曼透露,平台算法遵循“去中心化分发”原则,在全域曝光中,约一半流量分配给普通用户

“即便内容初始数据一般,只要具备价值,仍会被推荐给有需要的用户。”刘曼说,有数据显示,平台上超过百赞笔记的发布者中,一半人的粉丝数不足100。

这种机制,让许多用户将小红书视为“公开日记本”,成为用户获取生活信息的重要入口。

抖音集团媒体与合作总经理王恒透露:“我们发现,用户对内容的接受偏好在变化,用户越来越期待看到有深度、有长期价值、有获得感的内容。所以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在做算法进化,增加对长期价值内容的推荐。”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媒体平台如何平衡“大流量”与“正能量”的关系?邹振东认为,成功的正能量传播,绝不能只有“正”而没有“能量”,它必须同时具备“价值能量”与“传播能量”。

“正”而没有“能量”的内容,是无法在舆论场中激起涟漪的。“舆论的能量只储存在情感之中。”邹振东说,能够引发广泛共鸣的正能量作品,必然是成功调动了公众共同情绪的作品。

【“不要简单把AI技术当作工具”】

技术究竟是工具还是生态?如何让AI为媒体责任赋能?现场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闵勇看来,当下传播环境存在着娱乐化、分众化、碎片化、情绪化的特点,信息的内容和价值,越来越让位于其所携带的情绪感染力。

闵勇说,传播结构的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权力转移,即人类社会第一次不再完全由人构成,而是由算法和人共同构成

在这个大框架下,传播权力正快速从“知识精英”向“公众”和“技术”转移。“这种转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其中最难的是放弃工具化思维。”闵勇认为,不要把简单地把人工智能技术当作工具,它是传播生态里的客观具体对象

“现在进入了大模型时代,我们要放弃将技术视为工具的想法,同时积极拥抱变革,坚守媒体在社会中的责任。”闵勇说。

快手自2023年起全面布局AI领域,快手已构建起覆盖内容生产、理解、推荐、互动全链路的人工智能生态,坚守“科技向善”的底线。

同时,快手与主流媒体深度合作,打造了一系列创新案例。比如与央视新闻合作的《AI奇妙夜》,让渐冻症患者蔡磊通过数字人技术完成演讲,赢得了广泛关注。

在快手科技副总裁徐静芸看来,技术是推动行业发展的“舟”,而正能量则是指引航向的“舵”,当技术与主流价值相遇,更能产生1+1>2的传播效应。

记者注意到,本次社会责任论坛还引入青春力量,特别设置了“青红之辩”环节。

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代表组成的“青椒队”与红网“红辣椒评论”资深评论作者组成的“红椒队”,围绕“传播的影响力,更依赖速度还是信任”展开了激烈辩论。

通过观点交锋和思维碰撞,展现出青年一代对媒体使命的深刻理解。

观潮的螃蟹丨什么样的新闻报道不会被AI替代

“青红之辩”现场。

一场关于内容、技术和未来的探讨,勾勒出了智能时代媒体责任的实践图景:既要以技术赋能突破传播边界,在“云端”唱响主流声音;也要扎根基层回应民生关切,在“泥土”中践行责任担当,方能在数字时代共筑向上向善的媒体生态。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