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科技一线 | 一颗“芝麻”的奇遇:无需供电,如何搅动万物互联的世界?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20日 19:16 1 admin

“国庆节后,公司已从7楼四川通信产业园(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搬至3楼。除了办公空间扩大,2条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中,这意味着企业成功在园区完成孵化,产业化迈向新阶段。”

见到纵激元(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补世荣时,他刚好送走两位前来公司洽谈的合作伙伴。就在前不久,公司刚刚获得成都科创投集团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资金。硬核技术在资本“及时雨”的加持下,“成都造”全球首个常温量子传感工程化应用迈上产业化之路。

创新突破

芝麻大小芯片无需供电就能实时传输工业设备数据

走进位于成都温江区的四川通信产业园,在纵激元的办公区,窗外正是如火如荼建设中的电子科大清水河永宁校区。

学校与公司仅仅一街之隔,从高校教授到园区创业者,补世荣却走了8年。

2016年,补世荣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观测到常温半导体中的微波受激辐射现象,也就是脉泽现象,一举颠覆了学术界“常温无法实现微波泵浦”的定论,为极低功耗无线电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全新基础。

这一理论的创新突破迅速转化为技术实践。2017年,补世荣带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常温晶体管微波激射器”。这一突破使电子系统摆脱了直流电的束缚,实现了由微弱空间电磁场直接驱动的无线工作模式。

“这是我们研发的常温量子传感芯片。”补世荣手持一支小指粗的玻璃管,轻晃容器,一颗芝麻大小的颗粒就显露出来了,“它无需供电,仅靠空间微弱电波就能实时传输工业设备数据。”

这颗芝麻大小的芯片,解决了工业监测的核心需求——在响应速度、抗干扰能力上实现数量级提升,可精准适配大型设备中远距离状态监测;又创新突破运维难题——超低功耗传感器通过激子极化激元技术,将无线通讯功耗降至传统方案1/10以下,能在能源、交通、仓储、通讯等多个领域提供“零电池更换”的革新方案,商业化潜力清晰。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它比传统方式下提供的解决方案成本更低。

从理论到实践,从芯片到系统,无源无线实现万物互联,解决物联网传感器终端供电难题,几代人的梦想在补世荣团队面前照进现实。

科技一线 | 一颗“芝麻”的奇遇:无需供电,如何搅动万物互联的世界?

加速成长

国资领投天使轮融资 助企业开辟商业化路径

先进技术如果只停留在实验室,它再先进也就仅仅是技术而已。如何实现产业化,成为补世荣团队直面的问题。

时间来到了2024年。补世荣带领团队成立纵激元,开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之路,开发出无需直流供电、由空间微弱电波驱动的新型量子传感器,涵盖温度、压力、振动和电流等多种类型。

“你这东西听上去不错,但实际落地了哪些场景?”这个问题,纵激元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这也让补世荣和团队逐渐明白,产业化是很复杂的事情,技术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

如何解决?一方面,纵激元依靠技术的吸引力集合了志同道合的专业管理和市场团队,另一方面,如及时雨般的天使轮投资不仅为企业带来资金“活水”,也搭建起企企合作桥梁。

近日,纵激元完成天使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由成都科创投集团领投,成都市温江区重大产业投资基金、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共同投资。

“完善本地产业链生态,是我们作为国有资本的使命。在聚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转化项目摸排工作中,投资团队发现纵激元依托高校原创技术,聚焦常温脉泽这一传感器行业关键瓶颈的研发方向,与集团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我们随即通过多轮实地调研与技术交流,建立深度对接,开启合作探索。”谈及与初创企业纵激元的结缘,成都科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投后赋能与投资同步,帮助企业加速从技术突破到产业突围。

“我们协助纵激元对接了某大型能源装备企业,不仅推动其自主研发的‘脉泽无线无源高速测温传感器’完成权威三方测试认证,更协助协调其实验机组资源,完成大型旋转部件的实测验证,为‘无缆化’监测这一创新应用开辟了商业化路径。”成都科创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

科技一线 | 一颗“芝麻”的奇遇:无需供电,如何搅动万物互联的世界?

补世荣展示玻璃管中的常温量子传感芯片。

未来已来

年底将建成2条生产线 有望2026年实现“上规”

除此之外,成都市温江区科学技术局联合区市场监管局、区经信局等部门成立了纵激元常温半导体脉泽技术项目服务专班,在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商业模式运营、产品研发创新、品牌宣传营造等方面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

一系列的贴心服务下,企业人多了,业务也多了。“公司去年成立的时候只有8个人,现下马上要超过20人了。年底,公司会有2条生产线建成,今年营收预计突破千万元。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公司有望在2026年实现‘上规’。”补世荣说。

采访中,纵激元总经办主任透露,国庆节后,公司已从7楼四川通信产业园(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科技园)高层次人才创新中心搬至3楼。“之前办公区接近300平方米,而楼下接近1000平方米。”

“搬家”的意义,不仅在于办公空间的扩大,更意味着企业成功在园区完成孵化,产业化之路迈向新阶段。

2025年9月22日召开的成都市重点产业链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一手抓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巩固提能,一手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在我们这里,未来已来。”补世荣微笑着说。

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