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届广交会于11月4日闭幕。图为11月1日,第三期广交会上,采购商体验中企展出的外骨骼机器人。(视觉中国)...
2025-11-04 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处于走出地球的前夜!那么走出地球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地球的卫星月球,目前人类的探月和登月,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开发和利用月球。这个时候,月球上一些独有的资源就人成了人类开采的对象,比如氦-3,那么如何把这些月球资源送回地球呢?我国的科学家们正在做着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被称为“月球抛石机”的运送概念,根据央视中文国际频道11月3日的报道,目前这一概念已经进入到论证的阶段。
这种“月球抛石机”全名叫做“月基磁悬浮旋转抛射系统”,主要构造就是通过一种可以通过磁悬浮动力旋转的抛射臂,将采到的月球矿产资源甩出月球,甩向地球轨道,进而被地球上的人类捕获,这种方式被认为最为经济实用,或将改写人类地月资源运输的规则。
这一概念由我国某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论证,是一种看起来十分科幻的前沿技术,其实这种技术不仅瞄准月球上百万吨级的氦-3宝藏,更试图突破传统航天运输的成本与效率瓶颈,为星际资源开发奠定基础。
“月球抛石机”的核心原理,是借助月球独特的环境优势与磁悬浮技术的成熟应用,实现资源的低成本天地运输。其技术逻辑可拆解为三个关键环节:
1.借力月球环境:天然的“运输跳板”
月球表面近乎真空,航天飞行器无需像在地球上一样克服大气阻力;而且月球的重力仅为地球的1/6,物体逃逸速度仅需2.4公里/秒(地球逃逸速度为11.2公里/秒),只要可以将物体的速度加速到秒速2.4公里及以上,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挣脱月球引力离开月球,这要比在地球上容易得多。所以,没有大气和重力低这两个条件如同为“月球抛石机”搭建了天然跳板,让原本在地球上难以实现的高速抛射成为了可能。
2.磁悬浮驱动:从“掷链球”到“超导加速”
目前论证的技术方案分为两种核心路径:一种是类似“掷链球”的旋转式结构,通过数十米长的磁悬浮旋臂,带动装有氦-3的返回舱高速旋转,达到逃逸速度后向地球轨道精准抛射。
这种装置于两年前由美国公司在美国某进行了试验,但使用的不是磁悬浮技术,而是电力驱动发动机的普通加速技术,其最快速度达到了每秒2.2公里,已经接近于月球逃逸速度,这起码也说明这种动能加速抛射技术是可行的。
另一种是更具前瞻性的“超导磁悬浮直线电机”方案,就是利用长达数公里的直线轨道,将返回舱平稳加速至2.3-2.4公里/秒,使其沿抛物线轨道无动力滑行回地球。
两种方案的共同优势在于无需火箭推进剂——传统月基火箭发射需携带大量燃料,成本占比超60%,而磁悬浮抛射仅依赖电能驱动,全程无燃料消耗,从根本上降低了运输成本。
3.返回舱设计:精准“投递”的关键
抛射的资源并非直接“裸奔”回地球,而是封装在特制返回舱内。返回舱需具备两大核心能力:一是耐高温,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因摩擦产生数千摄氏度高温,需采用类似嫦娥系列探测器的防热材料;二是高精度定位,最终需降落在我国指定区域(如东风着陆场),这依赖于地月轨道计算、实时姿态调整等技术,确保“抛得出、接得住”。
“月球抛石机”的论证,本质是为了解决人类开发月球资源的“卡脖子”问题——资源稀缺性与运输高成本的矛盾。
1.目标资源:氦-3,未来能源的“终极答案”
氦-3是一种高效、清洁、安全的可控核聚变燃料,其价值堪称“宇宙级能源黄金”:
- 能源效率极高:仅20吨氦-3即可满足我国全年电力需求,100吨便能覆盖全球一年的能源消耗;
- 安全性顶尖:与氘聚变不同,氦-3聚变不产生高能中子,无核辐射污染,无需担心设备损耗或环境风险;
- 地球储量极少:地球上已知易开采的氦-3仅约0.5吨,这是因为地球有大气层保护,来自太阳风的氦-3很难直接到达地球表面,而月球没有大气层保护,氦-3可以直接射入月壤中储存起来,月球月壤中氦-3总储量达100万-500万吨,足够人类使用数千年。
除了氦-3,月球还蕴藏丰富的钛铁矿、稀土元素等稀缺矿产,“月球抛石机”未来可成为多资源运输的通用平台。
2.成本革命:从“亿元/千克”到“百万元/千克”
传统地月运输方式(如火箭发射、月轨交会对接)的成本堪称“天价”:每千克运输成本高达数亿元,且单次运输量仅百公斤级,完全无法满足规模化开发需求。
而“月球抛石机”通过无燃料驱动、重复利用设备等设计,可实现成本的“断崖式下降”——根据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数据,运输成本有望降低两个数量级,从每千克数亿元降至百万元级别(部分方案甚至能降至每千克2万美元以下),运输量也从百公斤级提升至单次10吨级。更关键的是,其运输效率极高,可形成稳定的资源运输链路。
尽管“月球抛石机”的设想极具吸引力,但目前仍处于论证阶段,要实现落地需攻克三大核心技术与工程难题:
1.设备建造:月球上的“超级工程”
“月球抛石机”的核心设备(如磁悬浮旋臂、直线电机轨道)需在月球表面建造,这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材料运输难,设备总重量可能达数千吨,需通过多次火箭发射或未来的“地月货运专线”运送;二是月球环境恶劣,昼夜温差达300℃,且存在微陨石撞击、宇宙辐射,需研发耐极端环境的材料与结构;三是大概率需要自动化施工,无法依赖人类现场作业,而且需实现设备的无人组装与调试。
2.精度控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地月距离约38万公里,要让返回舱精准着陆,需突破“厘米级”的轨道计算精度:一方面,需建立更精准的地月引力模型,考虑太阳、地球等天体的引力干扰;另一方面,返回舱需配备实时导航系统,在飞行过程中调整姿态,避免偏离轨道。一旦速度或角度出现微小偏差,可能导致返回舱错过地球或坠毁在大气层。
3.配套技术:从“采矿”到“应用”的全链条
“月球抛石机”并非孤立设备,需配套全产业链技术支撑:首先是月球采矿技术,需研发无人采矿机器人,在月壤中提取、提纯氦-3;其次是核聚变应用技术,目前人类可控核聚变仍处于实验阶段,需在2045年前后实现氦-3聚变的实际验证,才能让运输回来的资源“有用武之地”;最后是地月通信与测控,需搭建更强大的深空测控网络,确保对抛射系统、返回舱的全程监控。
“月球抛石机”的论证,也折射出全球太空资源竞争的白热化。目前,各国已纷纷布局月球资源开发:
- 美国早在2004年就推出“月球资源优先战略”,NASA一边推进“阿尔忒弥斯”计划重返月球,一边支持商业单位注册月球矿业专利;
- 印度通过“月船3号”探测器着陆月球南极,名义上是科学探测,实则为氦-3富集区“踩点”;
- 俄罗斯则试图推动修改外太空法案,主张“谁先开采谁拥有”的资源归属原则。
在这场竞争中,我国的“月球抛石机”论证具有显著战略意义:它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对“太空资源开发权”的争夺。一旦技术落地,我国将率先掌握规模化、低成本的地月资源运输能力,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深空探测提供核心支撑,甚至可能主导全球氦-3能源市场的规则制定。
根据目前的规划,我国对“月球抛石机”的推进分为三个阶段:
1. 勘探阶段(2026-2030年):通过嫦娥七号、嫦娥八号探测器,进一步勘察月球南极的水冰与氦-3分布,为采矿与抛射站点选址提供数据;
2. 技术验证阶段(2030-2040年):在月球表面建造小型化抛射试验装置,完成单次吨级资源的抛射与返回测试;
3. 规模化应用阶段(2040年后):建成大型“月球抛石机”系统,实现氦-3的稳定运输,并同步推进核聚变发电站建设,预计2045年前后,氦-3发电可能进入实际验证阶段。所以如果顺利的话,大约在15年后,月球抛石机有望被建成,并开始向地球运送矿产资源。
届时,不仅地球能源结构将迎来根本性变革,月球资源开发还可能带动一系列新兴产业——如月球3D打印、太空制造等,甚至可能出现“地月经济圈”,让普通人的生活也受益于月球资源。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月球抛石机”的论证,体现了我国的探月和月球开发上的不断进步,而月球抛石机这一创新设想,不仅是我们对航天技术的突破,更是对“地球资源有限”困境的回应。尽管从论证到落地仍需长时间努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月球抛石机”第一次将氦-3送回地球时,人类将正式迈入“星际资源开发时代”,而我们正是这个时代于涛头雄立的弄潮儿。
消息来源:《央视·中文国际》11月3日报道《我国论证建造月球磁悬浮旋转抛射系统》
相关文章
                            
                            获悉,近日,OpenAI宣布推出人工智能浏览器ChatGPT Atlas,在苹果macOS系统上线,并计划未来扩展至Windows、iOS与And...
2025-11-04 3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正处于走出地球的前夜!那么走出地球的第一站,就是前往地球的卫星月球,目前人类的探月和登月,一大目的就是为了在不远的将来开发和利用月...
2025-11-04 3
                            
                            文|孙玉良荷兰政府与中国企业的这场半导体博弈,又添新章。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安世中国)在11月2日发布公告,直指荷兰总部单方面停止向东莞封装测试工...
2025-11-04 3
                            
                            【CNMO科技消息】近日,数码圈内关于华为新款折叠屏手机的爆料不断。有数码博主爆料称,华为可能将新款折叠屏手机命名为Mate X8,而非Mate X7...
2025-11-04 4
                            
                            航空三级式无刷发电机具有高电负荷、高磁负荷、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导致损耗大和散热困难,因此精确的温度场分析和高效的散热是实现航空三级式无刷发电机高功...
2025-11-04 5
                            
                            芯片里的冷战:荷兰“夺厂”事件背后的真相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挥下重锤,一纸命令让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易主。他们援引了一部1952年的旧法,把一家运...
2025-11-04 3
                            
                            核能科技新突破!我国首次实现→近期,我国第四代核裂变反应堆——钍(tǔ 基熔盐堆正式建成并实现钍铀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的熔盐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建在...
2025-11-04 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