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固态电池大战升级!美国Nuvvon突破量产瓶颈

今日快讯 2025年07月10日 10:10 0 aa
固态电池大战升级!美国Nuvvon突破量产瓶颈

从72mAh实验室样品到5Ah商用电芯,这家美国公司正悄然改变固态电池产业化格局。

新泽西州帕西帕尼,2025年2月,一家名为Nuvvon的固态电池材料公司启用了其扩大四倍的新实验室。这座位于美国的新工厂将研究、制造和测试活动集中到同一地点。

半年后的今天,Nuvvon正式宣布在固态电池可扩展性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秋季将推出首批1Ah和5Ah的固态可充电锂离子软包电池样品。

而在太平洋彼岸的中国芜湖,7月4日安徽安瓦新能源宣布全球首条GWh级新型固态电池生产线首批工程样件成功下线。固态电池产业化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突破实验室瓶颈,Nuvvon的核心突破点

在固态电池领域,实验室成果与商业化产品之间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Nuvvon此次宣布的突破,直击产业化最关键的痛点——可扩展性和制造兼容性

公司首席运营官乔纳森・莱克斯强调:“我们的技术本身具备可扩展性,且与现有的锂离子制造基础设施兼容”。这解决了传统固态电池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今年2月,Nuvvon在新泽西州帕西帕尼开设的新实验室为这一突破提供了基础。新设施使建筑面积扩大了四倍,将研究、制造和测试活动集中在同一地点

Nuvvon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技术允许其生产在广泛温度范围内运行的固态软包电池,无需冷却、加热或压力系统。其柔性固体聚合物可以集成到当前的动力电池设计和生产工艺中,为电动汽车、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领域的下一代固态电池奠定基础。

性能指标,安全与效能的平衡术

根据Nuvvon公布的性能参数,其固态聚合物电解质(SPE)技术展现出多方面优势。在电池最受关注的循环寿命方面,达到2000次以上循环寿命(1C/1C充放电;采用NMC811正极)。

温度适应性方面,其工作温度范围为-20°C至60°C(-4°F至140°F),覆盖了全球绝大多数地区的气候条件。

安全性是固态电池的核心卖点。Nuvvon的电池采用完全固态结构——电池任何部分均无液态电解质,并通过了所有常见安全测试(如针刺测试、热失控测试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Nuvvon的电池可在大气压下工作,无需堆叠压力,这大大简化了电池组的设计和制造成本。

量产推进,从样品到市场的路线图

Nuvvon公司首席执行官西蒙・马奇威克表示:“自从扩大后的团队搬进我们全新的大型设施以来,进展速度超出了预期”。公司计划今年秋季推出基准产品,潜在合作伙伴可申请订购测试样品。

首批5Ah电芯将采用美国本土制造,突显其供应链本地化战略。这种规格的电池已超越实验室规模,直接面向商业应用场景,为电动汽车、电网存储等领域的客户提供测试评估平台。

Nuvvon还计划开发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变体产品,包括快速充放电型以及适应极端高低温的专用型号1。这种定制化策略将帮助其快速切入不同细分市场。

该公司新设施的扩大支持溶液铸造工艺的放大,使公司能够在内部构建1-2Ah的锂固态电池,并进一步开发固态锂硫电池。

中美竞赛,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格局

就在Nuvvon宣布突破的同时,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正加速推进。7月4日,中国芜湖的安瓦新能源宣布其全球首条GWh级固态电池产线首批样件下线,规划产能1.25GWh。

安瓦的技术路线同样亮眼: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超300Wh/kg,第二代400Wh/kg,计划2027年推出500Wh/kg第三代全固态电池。

在东亚,日本和韩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石墨烯全固态电池技术被寄予厚望,有望实现2000公里续航与“秒充”。但这一技术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

中国电池企业亿纬锂能则计划在2026年就实现1.0版本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比宁德时代提早一年。全球固态电池竞争已从实验室研发阶段进入产业化落地新阶段。

挑战与前景,商业化之路并非坦途

尽管Nuvvon取得了显著突破,但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面临多重挑战。成本控制是首要难题。传统锂离子电池产业链成熟,规模效应显著,固态电池需要证明其长期成本竞争力。

生产工艺方面,虽然Nuvvon强调与传统锂离子制造的兼容性,但在实际量产中仍可能面临良率挑战。安瓦科技在芜湖的建设经验显示,固态电池产线需要全新的粉体设备、浆料设备、电芯组装设备等全套生产装备。

市场接受度也需时间验证。电池行业向来保守,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安全性验证周期漫长。Nuvvon计划首先推出基准产品供潜在合作伙伴测试评估的策略显得务实。

Nuvvon公司首席执行官西蒙・马奇威克对此充满信心:“我们深知我们的产品独具特色——它是一种完全固态、无需压缩的电池,如今已达到商业级别,且完全采用现有的锂离子生产工艺制造”。

全球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竞赛已进入产业化落地的新阶段。正如Nuvvon首席执行官西蒙・马奇威克所说:“我们深知我们的产品独具特色——它是一种完全固态、无需压缩的电池,如今已达到商业级别”。

当中国企业以GWh级产能规划抢占规模优势,美国企业则以材料创新和制造兼容性开辟差异化路径。

固态电池这场能源存储的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我们的生活。而最终受益的,将是每一位对续航焦虑困扰的电动汽车用户和电池使用者。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