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二季度,印度以44%的份额首次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而中国的份额从去年的61%暴跌至25%,排名第三。这个曾经被嘲笑为"万国牌螺丝刀工...
2025-08-12 0
2025年二季度,印度以44%的份额首次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而中国的份额从去年的61%暴跌至25%,排名第三。
这个曾经被嘲笑为"万国牌螺丝刀工厂"的印度,真的要在手机制造领域翻身了吗?
Canalys的这份报告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印度的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3%直接飙升到44%,增长幅度接近240%,这个数字看起来确实很吓人。
但仔细看美国本土的销售数据,会发现美国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1%,苹果这个老大哥的出货量反而下降了11%,从1500万部降到1330万部。三星倒是逆势增长38%,达到830万部,但整体市场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
这就奇怪了,美国人买手机的需求没怎么增加,为什么进口量却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变化?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厂商在疯狂囤货。
说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如果知道后面一段时间超市可能要涨价,消费者今天是不是就会多买一些日用品囤在家里?美国手机厂商现在就是这个心态。特朗普政府虽然暂时没有对所有国家大幅加征关税,但谁知道这位"推特治国"的总统什么时候又会心血来潮?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打着"对等关税"的旗号,威胁要对全球所有国家增加关税。虽然后来这个政策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和欧盟、日本、韩国签了几个条约,但美国厂商已经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毕竟,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对华产品的关税一度飙升到20-30%,部分零部件甚至达到145%。这种级别的关税一旦落地,基本上就是"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节奏。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囤货大战悄然开始。美国厂商宁可多花点仓储费用,也要在关税政策落地前把库存拉满。而印度,正好撞上了这个时间窗口。
苹果在这场供应链转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2024-2025财年,苹果在印度生产了价值220亿美元的手机,同比增长60%,年产量从4000万台跃升至6000万台。更关键的是,这些手机中有80%都用于出口,直接推高了印度对美出口的占比。
富士康作为苹果的代工巨头,自然也要跟着老板的步伐走。早在2015年,郭台铭就宣布要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厂。2019年更是豪言壮语,要将3000亿美元的产能转移到印度。今年5月,富士康又砸下25.6亿美元在卡纳塔克邦建新厂,计划年底前新增10万部苹果手机产能。
莫迪看到这个机会,简直比中了彩票还兴奋。他立马举起"印度制造"的大旗,梦想着让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甚至直接取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2023年3月,印度政府信心满满地提出目标:到2026年实现3000亿美元电子产品制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印度政府可谓是下了血本,投入超过230亿美元的财政补贴,从税收优惠到基建支持,能给的好处基本都给了。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我有14亿人口,这就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有便宜的劳动力,这就是最大的成本优势;我还有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就是最强的政策保障。看起来确实很美好,但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
毕竟人口多不等于市场大,印度虽然有14亿人,但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还停留在温饱线附近,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占比很小。而且印度的贫富差距极大,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根本撑不起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还有人多也不等于劳动力充足,由于教育水平限制,很多印度人并不能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在印度培训一个熟练工人的成本,比在中国要高出不少。更别提印度工人的"奇葩"要求了,比如三星印度工厂的工人竟然要求实行"世袭制",自己离职后岗位只能给自己的子女。
虽然印度在统计数据上实现了"超越",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超越更多是数字游戏,而非实质性的产业升级。印度工厂在整个手机生产链条中,承担的主要是组装环节,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以苹果手机为例,印度工厂组装的iPhone,60%的核心组件需要从中国进口。这不仅没有降低成本,反而因为多了一道转手环节,综合成本比直接在中国生产还要高出15-20%。
并且,印度工厂的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都明显低于中国。印度工厂的良品率只有85-88%,比中国工厂低了整整10个百分点。别小看这10%的差距,对于动辄几千万部的产量来说,返修成本可能高达2500-5000万美元。
直到现在,印度的富士康工厂还需要中国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或者派印度工人到深圳总部学习。这种技术依赖状态短期内很难改变,因为工业制造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积累的,需要几十年的技术沉淀和人才培养。
更让外资企业头疼的是印度政府的政策反复性,印度被称为"外资坟场"可不是浪得虚名。小米在印度发展得风生水起,一度成为市场第一,但想把赚到的钱带回中国时,却被印度政府以各种理由拦截,最终被处以巨额罚款。这种"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操作,让很多外资企业心寒。政策的不确定性和营商环境的恶化,成为阻碍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所以,印度现在想真正取代中国的制造业地位,还真是痴人说梦。中国目前仍然掌控着全球70%的手机核心零部件供应,并且正在向高端制造转型。2024年AI手机出货量增长591%,这说明中国制造业正在实现价值链攀升,而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
虽然,印度44%的市场份额看起来很唬人,但背后更多是中美博弈和美国短期避险策略的结果。真正的制造业实力,还得看技术积累、产业生态和政策稳定性。在这些方面,印度距离"世界工厂"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相关文章
2025年二季度,印度以44%的份额首次成为美国最大智能手机供应国,而中国的份额从去年的61%暴跌至25%,排名第三。这个曾经被嘲笑为"万国牌螺丝刀工...
2025-08-12 0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老黄会买东芝史上最轻755克的笔记本电脑东芝G83, 13.3寸的高清屏, 最适合上网、办...
2025-08-12 0
金融界2025年8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南通咸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InGaSb三元合金多晶的双区合成装置及方法”的专...
2025-08-12 0
前两期给大家带来了零刻GTi15 Ultra的外观工艺和跑分性能、散热、噪音实测,那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拥有99 TOPS的AI算力实测,以及零刻GTi...
2025-08-12 0
金融界2025年8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泛太通信导航(珠海)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无人车图像共享方法、系统及相应设备和存储介质”的专利...
2025-08-12 0
最近,快手在其 APP 的 “团购・优惠” 页面新添 “外卖” 功能,正式进军外卖领域。这一举动,让原本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又起波澜。今天,咱们就从餐...
2025-08-12 0
文|胡香赟编辑|海若镜36氪获悉,联影集团旗下独立运营、专注于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的子公司联影智能,计划考虑独立上市。6月,联影智能曾宣布完成10亿元A轮...
2025-08-12 0
金融界2025年8月12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利用燃气轮机废热的联合制冷系统”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025-08-12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