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英国抱OpenAI大腿?45亿对1091亿,这差距能靠“战略伙伴”追上?

抖音热门 2025年07月25日 21:00 0 aa

英国政府最近跟OpenAI签了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消息一出,科技圈跟炸了锅似的。有人说英国这是抱上了AI巨头的大腿,要在全球AI竞赛里弯道超车;也有人冷笑,说这不过是老贵族揣着45亿英镑的家底,硬要跟揣着1091亿美元的美国土豪上桌打牌,最后怕是连裤衩都得输掉。到底怎么回事?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看看这场“双赢”的合作背后,到底是谁在给谁打工,又是谁在给谁挖坑。

英国抱OpenAI大腿?45亿对1091亿,这差距能靠“战略伙伴”追上?


一、英国急了:45亿对1091亿,再不站队就真没戏了

先看组扎心的数据:斯坦福大学2025年AI指数报告显示,去年英国私人企业在AI领域的投资是45亿美元,而美国呢?1091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英国掏出一个钢镚儿,美国能砸出24个金砖。更要命的是,英国以前还能靠DeepMind撑撑场面,现在DeepMind早成了谷歌的“干儿子”,核心技术和利润都流向了美国。本土企业不给力,政府兜里又没多少钱,咋办?英国政府想出个“捷径”:拉外援。

今年1月,英国推出“AI机遇行动计划”,口号喊得震天响:“确保全球AI领导地位”。但光喊口号没用啊,得有真金白银和真技术。于是,英国科学和技术大臣彼得·凯尔开始满世界“招商引资”,2月找Anthropic,6月签Cohere,7月干脆把OpenAI这个“带头大哥”请进门。Anthropic还行,就帮政府App做个信息检索;Cohere也没敢太张扬,说要帮国防部门搞技术。到了OpenAI这儿,凯尔直接放话:“要让英国在颠覆性技术演进中掌握主导权!”

这话听着提气,但看看英国的“家底”就知道多心虚。英国确实有科学传统,牛顿、达尔文这些大佬都是英国人,但那是老黄历了。现在AI拼的是真金白银,是算力集群,是数据规模。英国去年45亿的AI投资,连美国零头都不够。OpenAI单轮融资就能融到上百亿,英国全国的私人投资加起来还不够塞牙缝。这种情况下谈“主导权”,就像兜里揣着100块钱进奢侈品店,非要跟销售说“我要承包你们整个柜台”——人家不把你当神经病就算客气了。

二、OpenAI不傻:伦敦办公室是“前哨站”,数据才是“真金矿”

OpenAI为啥愿意跟英国签这个协议?真看上英国那点“科学传统”了?拉倒吧,商人逐利,奥尔特曼比谁都精。

第一,伦敦办公室扩编,听着是“全球化布局”,其实是把英国当成“欧洲跳板”。伦敦金融城有钱,欧洲人才也多,在这儿设个据点,既能就近挖人,又能辐射整个欧洲市场。但核心技术会放在伦敦吗?想都别想。OpenAI的大模型训练、核心算法研发,肯定还攥在美国总部手里。英国团队最多干点“本地化适配”的活儿,比如把GPT改改口音,让它能听懂苏格兰方言——这活儿重要,但跟“主导权”半毛钱关系没有。

第二,英国的“数据资源”才是OpenAI的“重头戏”。协议里写得明明白白:英国政府要在司法、国防、教育这些公共服务领域用OpenAI的技术,“可能需要使用数百万英国公民的数据”。数百万公民数据啊!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英国把自己的“数字身份证”双手奉上,让OpenAI拿去训练模型。这些数据里有啥?你的医疗记录、纳税信息、甚至跟政府的邮件往来,都可能变成OpenAI模型的“学习材料”。

有人说“共享技术细节”能换来安全?别逗了。OpenAI说要向英国AI安全研究所“共享技术细节”,但这“细节”能有多细?是告诉你GPT-6的参数规模,还是告诉你它的训练数据里有多少英国公民的隐私?大概率是后者——毕竟只有让英国知道“我用了你的数据”,才能名正言顺地继续用下去。至于核心的模型架构、训练方法,OpenAI会交底?那等于把自己的命根子交出去,奥尔特曼又不是慈善家。

三、“AI机遇计划”变“AI卖身契”?英国怕是要成“数据殖民地”

英国政府觉得自己挺聪明:用市场换技术,用数据换投资,等OpenAI在英国扎了根,就能“带动本土产业发展”。但历史早就证明,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套路,最后往往是“市场丢了,技术也没换来”。

看看中国汽车产业早期的例子:当年为了引进外资,规定外资车企必须跟中国企业合资,想“用市场换技术”。结果呢?三十多年过去了,合资车企赚得盆满钵满,但核心发动机、变速箱技术还是攥在外资手里。中国品牌真正崛起,靠的是比亚迪、蔚来这些自己砸钱搞研发的企业,而不是跟着外资喝汤的合资厂。

英国现在走的路,跟当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模式”简直一模一样。OpenAI承诺“考虑投资”英国的AI计划,承诺“创造高薪岗位”,但这些都是“画饼”。岗位可能是真的,但都是些“螺丝钉岗位”;投资可能也会有,但都是些“基础设施投资”——比如帮英国建几个数据中心,最后还得用OpenAI的硬件、OpenAI的软件,英国等于花自己的钱,给OpenAI建了个“海外工厂”。

更危险的是“数据依赖”。一旦英国政府的司法系统、国防部门都用上了OpenAI的技术,就再也离不开了。到时候OpenAI说“涨价”,英国敢不答应?OpenAI说“这个数据我还要再用50年”,英国敢拒绝?这就像你家水电全靠邻居供应,邻居断水断电,你只能干瞪眼。英国怕是要从“日不落帝国”,变成OpenAI的“数据殖民地”。

四、中小企业哭晕:巨头吃肉,我们连汤都喝不上?

英国科学大臣凯尔说,OpenAI能“带动基建投资,创造高薪岗位”,这话没说错,但“高薪岗位”轮得到谁?肯定是OpenAI从美国派来的高管,是从DeepMind挖来的顶尖人才。英国本土的中小企业呢?怕是要被挤得没活路。

现在AI行业早就形成了“马太效应”:巨头掌握了算力、数据、人才,中小企业连入场资格都没有。英国本来就没几个能打的AI初创公司,现在政府还把公共服务的订单全给了OpenAI、Anthropic、Cohere这些外资巨头,本土企业拿什么活?就像菜市场本来就一个摊位,你还让三个外来的“超级菜贩”把摊位占了,本地小贩只能蹲在路边啃馒头。

Ada Lovelace研究所的伊莫金·帕克说得对:“这到底是让英国变成AI制造者,还是AI接受者?”如果英国本土企业连订单都拿不到,连数据都用不上,怎么可能变成“制造者”?最后只能沦为“接受者”——人家生产什么,你就用什么;人家定什么价,你就掏什么钱。这跟当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棉花产地”有啥区别?只不过现在的“棉花”变成了数据,“纺织厂”变成了AI巨头。

五、数据安全?公民隐私?在“霸权梦”面前都得靠边站

英国政府为了“AI霸权”,连公民数据都豁出去了。协议里轻描淡写一句“可能需要使用数百万英国公民的数据”,但这些数据怎么用、用多久、谁来监管?全是一笔糊涂账。

英国公民就这么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数据交给一家美国公司?怕是未必。去年英国《卫报》做过调查,78%的英国人反对政府把个人数据交给外资企业。但现在政府一声不吭就签了协议,连个听证会都没开——这哪是“全民共享繁荣”,分明是“全民被迫贡献数据”。

更讽刺的是英国的“国防部门”也要用OpenAI的技术。国防啊!这可是国家机密!你敢把军事数据、武器系统信息交给一家美国公司处理?万一OpenAI哪天被美国政府逼着“交数据”,英国的国防机密岂不全成了美国的“囊中之物”?到时候英国还谈什么“国家安全”,怕是连自家导弹往哪打都得看美国脸色。

六、这场“合作”的本质:英国交“保护费”,OpenAI扩“殖民地”

说到底,英国和OpenAI的这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英国拿出市场、数据、政策优惠,交一笔“保护费”,换OpenAI来“站台”,好让自己在国际上显得“有面子”;OpenAI则趁机拿下英国市场,薅走数据资源,顺便在欧洲设个“前哨站”,为下一步扩张铺路。

奥尔特曼说“让全民共享繁荣”,但繁荣的只会是OpenAI的股东,是伦敦金融城的资本家,英国普通人最多能分到点“残羹冷炙”——比如用政府App的时候,AI回复速度快了0.5秒。凯尔说“掌握主导权”,但主导权从来不是靠别人“施舍”来的,是靠自己砸钱、砸人、砸时间,一点点啃出来的。美国AI强,是因为它有硅谷,有斯坦福,有1091亿的真金白银;中国AI能追上来,是因为有百度、阿里这些企业自己干,有国家砸钱建算力网。英国想靠“抱大腿”就拿下“主导权”,简直是痴人说梦。

七、结语:别让“AI霸权梦”变成“数据卖身契”

英国和OpenAI的合作,就像一场赌局:英国赌OpenAI会“良心发现”,把核心技术留下;OpenAI赌英国会“欲罢不能”,乖乖交出数据和市场。但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霸权面前,没有“良心”可言,只有利益。

英国要是真想在AI领域站起来,别总想着“走捷径”。先把那45亿的投资翻十倍,多投点钱给本土初创公司;少签点“卖身契”,多搞点自主研发;别总惦记着“主导权”,先想想怎么保护好公民的数据隐私。否则,等OpenAI把数据榨干,把市场占完,英国最后可能连“AI接受者”都当不成——毕竟,谁会需要一个没钱、没数据、没技术的“合作伙伴”呢?

最后劝英国一句:醒醒,别再做“日不落帝国”的旧梦了。AI时代拼的不是祖上荣光,是真本事。靠抱大腿是站不稳的,万一哪天大腿抽走了,摔得最惨的还是自己。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