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AI科技 2025年10月08日 21:54 0 admin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70年前的今天(10月8日)

他冲破重重阻挠

毅然回到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

从茫茫戈壁中的导弹试验

到“东方红一号”卫星遨游太空

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非凡的战略远见

在世界航天史上

挺起了不屈的“中国脊梁”

01

追忆弘扬不朽功勋

主题展在北京举行

为追忆与弘扬他的不朽功勋,国庆期间,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主题展在北京举行。

此次展览,展出了档案、实物与音视频等珍贵史料,通过“战略规划 奠基伟业”“八年四弹 剑指苍穹”等六个部分,展示了钱学森为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中国航天基金会副理事长 齐国生:现在我们在国际上有地位、有话语权,我觉得和钱学森先生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举办这个展览主要是为了让他的爱国热情和科学精神继续传承给广大的青少年。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在展览上,首次公开了部分钱学森生前录音,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大屏幕收听。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钱学森生前录音: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心里头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中国人可以赛过美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这是我的志向。那个时候苦难的中国跟美国不能比,但是我钱学森这个中国人就要跟你们比赛。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观众 夏雨: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他在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仍然选择回到祖国。

02

战略科学家钱学森:

为国防强大奠基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对我国导弹和“两弹”结合试验的贡献已经为大家所熟知。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海防导弹的建设,也是在钱老手中打下的基础。今年的九三阅兵,应用了“钱学森弹道”的装备,出现在阅兵展示的武器中,同时也点燃了军迷的热情。

早在20世纪40年代,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给学生上课时,就首次提出了“钱学森弹道”的理论。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画出的就是“钱学森弹道”的轨迹。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 陈万春:当时有个设想,这种飞行器一小时全球到达。

使用了“钱学森弹道”的导弹不仅射程远、突防速度快,而且在对抗敌方拦截方面与常规弹道相比有独特的优势。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教授 陈万春:它既然在大气里头,它就可以像飞机一样进行左右机动,给对方的防御系统造成拦截的困难。还有一个优点,它贴着地球飞,地面的雷达受地球地平线的遮挡,它一般看不了这么远。它只能在末端雷达才能发现,敌人措手不及。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制定了要发展海防导弹的规划。当年,钱学森和时任航天三院副院长的梁守槃共同决策,确定了采用冲压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正是它的研制成功,为后续型号的研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航天三院原科技委总师 刘庆楣:我觉得钱老是有战略眼光的,这事实证明我们到现在还在用。技术上一直在发展,我们现在的超音速导弹,好几个型号的冲压发动机,是在冲压发动机基础上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钱老确实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03

钱学森系统工程思想

实现火箭高频次发射

钱学森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的过程中,同时也开创了一套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他提出的航天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两条指挥线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沿用至今。

眼下,长征八号火箭团队正在准备最新一次发射任务。今年7月以来,长征八号基本实现了每月一发。如此高频次的发射,是因为在长征八号的研制过程中,始终把钱学森系统思想作为解决型号关键问题的核心。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长征八号火箭总设计师 宋征宇:钱老主要的一个思想的特点就是要从全局和整体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果单一看待一发火箭的发射,火箭在垂直厂房的测试和在发射区的测试,它一定是串行进行的。但是当发射密度增大以后,如果两发火箭之间的发射间隔很短,我们还按照这种串行的模式去管理的话,就没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研发团队基于钱学森系统思想的“整体化视角”,将多发火箭的发射流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一发火箭在发射塔架准备发射,另一发火箭在厂房准备就绪,第三发火箭可以同步开展总装测试,形成滚动发射模式,为应对高密度航天任务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其实,钱学森系统思想可以追溯到长征八号火箭立项。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国低轨卫星组网需求日渐旺盛,而我国已有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有的运载能力不足,有的又如同“大马拉小车”,成本过高。如果为此专门重新研制一型新火箭,投入的经费和周期都会很长。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在世界航天史上挺起不屈的“中国脊梁”

长征八号火箭总设计师 宋征宇:钱老曾说,我们要全面地看待问题,我们一定要在一个技术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周期是否满足要求这三个方面作出权衡。于是当初长八经过权衡以后,决定我们通过不同的模块进行重组,来设计出长征八号这款火箭。

正是在钱老思想的指引下,长征八号火箭设计了系列化构型,形成了太阳同步轨道3吨、5吨、7吨级的运载能力梯队。它的成熟模块,也可以供其他火箭选用,有力提升长征系列火箭的运载能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