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免疫系统的“安保”机制!2025首个诺奖揭示身体如何避免自我攻击

AI科技 2025年10月07日 00:33 0 admin
免疫系统的“安保”机制!2025首个诺奖揭示身体如何避免自我攻击

交汇点讯 10月6日下午5点30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揭晓。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尔(Fred Ramsdell)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获奖,获奖理由是“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发现”。

在诺奖历史上,免疫学领域频繁折桂,其中生理学或医学奖有近20次褒奖了免疫学领域。免疫学为何成为诺奖常客?此次获奖的“免疫耐受”又是什么?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邀请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胜军进行科普。

(一)一群特殊的“刹车”细胞

免疫系统是维系生命健康的核心。每天,我们的身体都会面临数千种不同微生物的入侵,而这些微生物外观各异,有些甚至与人类细胞相似。免疫系统如何精准识别“自己人”和“外来者”,在清除病原体的同时避免伤害自身组织?这是生命科学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每一次关键机制的揭示,都是对人类认知边界的重大拓展。

王胜军指出,以往获得诺奖的免疫研究多集中在“攻击”方面,即如何增强免疫应答以对抗疾病。而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的工作,则聚焦于免疫系统的“安保”方面——那些专门负责“踩刹车”的细胞。简单来说,免疫系统对“非己”成分(如细菌、病毒)会发起攻击,如同踩下“油门”;而对自身成分则需维持“免疫耐受”,依靠“刹车”机制抑制过度反应。

免疫耐受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精细调节机制,具有双重性:当机制正常工作时,它能保护自身组织免受攻击,维持内环境稳定;一旦机制被破坏,自身免疫病便会随之而来。

今年诺奖得主的研究共同揭示:免疫系统中存在一类充当“安全卫士”的细胞——调节性T细胞。它们能够监控并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无差别攻击,从而构建起身体的免疫自我耐受机制。

(二)挑战传统认知的发现

调节性T细胞的发现历程跨越数十年,展现了科学发现的积累与突破。

坂口志文在1995年率先发现并命名了这类特殊的细胞。当时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耐受主要通过中枢免疫器官(如胸腺)实现。然而坂口的研究,挑战了这一传统认知,他证实,免疫系统更为复杂,并发现了一类以前未知的免疫细胞,能够保护身体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侵害。

2001年,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在研究一种易发多器官自身免疫疾病的小鼠(scurfy)模型时,发现了这些小鼠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他们将其命名为 Foxp3。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人类儿童IPEX综合征(一种严重的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

两年后,坂口志文成功地将Foxp3基因与调节性T细胞联系起来,揭示了Foxp3基因如何控制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发育。王胜军表示,至此,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相互印证,共同绘制出调节性T细胞完整的生物学图像,也由此确立了“外周免疫耐受”这一重要研究领域。

(三)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探索

免疫学能频繁斩获诺奖,与其强大的临床转化潜力密不可分。比如,2018年授予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的诺贝尔奖,表彰他们发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创了癌症免疫治疗的新时代,而今年关于调节性T细胞的获奖研究,也已经在自身免疫疾病与器官移植等领域催生多项临床试验。

“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免疫系统的理解,更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王胜军介绍,目前,全球已有50多项基于调节性T细胞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主要集中于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两大领域。

在自身免疫病方面,研究人员尝试用调节性T细胞治疗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和Ⅰ型糖尿病等疾病。在器官移植领域,这类细胞可能帮助移植患者减少甚至停止抗排斥药物。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开始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力,这类疾病也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诺奖的授予,清晰地勾勒出科学探索的路径:科学家们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已从最初的“如何发起攻击”,逐步深入到“如何实现精准调控”。这一认知仍在持续深化和完善中。王胜军表示,基于对免疫学原理和机制的深入理解,科学家们正试图攻克现代医学中的诸多棘手疾病。从自身免疫病到癌症治疗,免疫学的研究成果有望为众多医学领域,开辟出全新的诊断与治疗路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