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景点排名文章正文

创新引领 奏响城市奋进强音

景点排名 2025年11月03日 14:38 1 admin

3500米,创造一项新纪录!

今年3月,由江苏盐电阀门有限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联合研发的“3500米超深海水下生产系统球阀”样机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深海装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

0.12英寸,开启一个新时代!

历时多年攻关,盐城鸿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点亮全球首款“200万尼特单片全彩芯片”样片,引领全球微显示行业技术革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在中国东部黄海之滨盐城,一项项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竞相涌现。每一个向上跃升的数字,都标注了这座城市发展新的高度。

向创新高峰攀登,既要有仰望星空的远见,更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初,盐城创新动力不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

创新引领 奏响城市奋进强音

5年来,全市上下初心如磐、接续奋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强市、融合发展战略,精准布局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赛道,奏响了一座城市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发展强音。

去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4)》中,盐城位列全国第35位,上升幅度全国第3、全省第1。看懂了一座城市的创新轨迹,就能看见它正在崛起的壮阔未来。

从一段长情故事

看城市创新奋进足迹

今年9月,在2025上海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均质超细无缺陷纳米功能粉体”项目,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奖项。

“颠覆”,意味着打破旧格局、重塑新生态。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团队长达八年的执着攻关。“即便技术路线多次调整、研发屡遇瓶颈,园区始终给予持续稳定的投入支持。”团队负责人感慨。

一段“长情”的创新故事,正是盐城聚力科技创新、优化创新生态的生动缩影。

回望2021年的春天,意义非凡。这一年,“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开局映照全局、起跑决定后程;这一年,盐城全面进入“高铁时代”,交通路网畅达、城市能级跃升。

创新引领 奏响城市奋进强音

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如何用好坚实的产业基础?如何激活向海的独特优势?市委、市政府接连召开研讨会、调度会、座谈会,在热烈讨论和科学研判中凝聚共识——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最大短板。

目标一经明确,行动迅速跟进。随后召开的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四新盐城’建设”……打开文件,“新”字成为贯穿全文的关键词。

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包容失败的耐心,也需要尊重规律的定力。5年来,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连续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推进年、提升年、攻坚年活动,构筑起清晰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科创载体是创新主体的“摇篮”,也是盐城的发力重点。2023年1月,盐城绿色低碳科创园正式揭牌,聚焦“风、光、氢、储、碳、海、农”七大领域,全力打造创新策源地。经过两年多建设,这里已集聚高水平科创项目103个,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项,先后培育了高新技术企业56家、规上企业60家,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碳路先锋”。

在科创载体带动下,全市创新“浓度”持续提升。今年8月,市科技局在新闻发布会上亮出骄人成绩单——

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富乐华、画你爱萌两家企业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从2021年的1633家跃升至2025年的2842家;

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

这一系列突破性成就,映照着盐城矢志创新的奋进足迹。

从一辆汽车出海

看城市创新澎湃动能

创新引领 奏响城市奋进强音

10月22日,江苏悦达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德国300台物流车项目”首批新能源物流车鸣笛启航,驶向德国。

盐城智造,何以赢得全球高端市场的青睐?

走进悦达起亚三工厂焊装车间,558台机械臂律动挥舞,每55秒就有一台车身精准下线,勾勒出智能制造的生动图景。

从2002年首辆“千里马”轿车鸣笛下线,到如今新能源汽车扬帆出海,盐城汽车产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转型之路,成为城市产业创新的精彩写照。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驱动。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大势,盐城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抢抓绿色低碳机遇,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创新引领,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5年来,全市各地大力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一企一策”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去年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136家,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度位列全省第一。阜宁滤料产业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形成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

——创新引领,新兴产业“拔节生长”。

5年来,全市围绕“11669+X”招商体系,推动科技招商与产业招商同向发力,“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元,工业规模连续两年保持万亿元以上。盐城高新区围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从近乎空白起步,通过引进汉印机电等领军企业,构建起覆盖装备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创新引领,未来产业“播种希望”。

5年来,全市锚定“3+X”新赛道,发布场景机会清单,搭建高端科创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今年上半年,江苏移动盐城分公司在盐南高新区开通全省首条自动化机柜无人机低空配送航线,一架架无人机“背”着小箱子,穿梭在低空中,为大数据产业园的工人传送文件、递送热饭。

在创新引领下,盐城制造“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动能持续积聚,“绿”的底色愈发鲜明。数据显示,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2.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企业数量、营收规模实现三年翻番,现代化产业体系壮美画卷日渐清晰。

从一群青年成长

看城市创新美好未来

今年3月,市委人才办从全市国有企业选派优秀青年人才作为“产业人才专员”,到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参与生产实践等工作。

得知自己将被派往盐城矽润半导体有限公司,毕业于厦门大学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的谭旺立下两个小目标:“第一是学好本领,第二就是要在企业中发挥自身作用。”

进入企业后,他在数智化转型及各类项目中快速积累经验,参与开发移动端设备报修系统、搭建综合生产管理系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仓储等环节的数据互通,提升了运营效率。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盐城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累计招引高校毕业生18.1万人。如何才能让他们“人尽其才,大显身手”?答案在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研发一体化布局——

5年来,盐城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十百千万”行动。常态化开展技术需求与供给信息征集,开展双向推送。仅2024年,就对接高校院所139家,服务企业1540家,珩创纳米等6项科技成果获评“中国好技术”,数量位列全省第二。

产业一体化谋划——

5年来,盐城发挥用好本地高校资源,支持驻盐高校围绕重点产业创新需求,加强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已陆续设立智能传感、低空经济、高端石油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引培一体化推进——

5年来,盐城探索实施“领军人才+高端项目”一体引进模式,2024年获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5项,位列全省第五,实现盐城市“零”的突破。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新春上班第一天,盐城就召开全市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为未来发展绘制清晰蓝图。

计划明确,到2027年,盐城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将跻身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前10强。“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制定盐城市‘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纲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把这一战略目标早日变为现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蓝图绘就,目标清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盐城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撰稿丨殷俊杰)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