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发13万篇论文赚8000万,灰产生意何以越做越大|新京报快评

抖音热门 2025年10月15日 12:21 0 admin
发13万篇论文赚8000万,灰产生意何以越做越大|新京报快评

在重庆,仅一家中介,年产量就达13万篇。图/红星新闻视频截图

“我们公司去年运作了大概18万篇论文,其中有13万篇成功发表,我们一年挣了8000万元。”在重庆数洞延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面试时,该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如此介绍。近日,红星新闻卧底调查论文代写代发“工厂”,揭露论文“工厂”灰产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实际上,去年五月,新京报就曾刊发《卧底“论文工厂”:剽窃论文、编造数据,写手用AI生成廉价论文》的调查报道,此次相关新闻再次爆出,说明论文代写的生意不仅未见收敛,却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重庆,仅一家中介,年产量就达13万篇,如此数量之巨的“关系稿”是怎么发出的?

论文“工厂”早已实现规模化运作。据调查,这类机构构建了从代写、造数据到代发的完整链条:写手团队大量炮制流水线论文,临床数据全靠编造;销售团队提供代发服务,一篇论文可提成30元;中介以“独家资源”为噱头,将论文溢价数倍卖给评职称的医护人员与教师;更有期刊与中介勾结,对非渠道稿件直接拒收,形成“发表垄断”;还有机构甚至伪造论文录用通知,客户没参会也能开学术会议参会证明。

13万篇论文的惊人“运作数量”背后,是AI技术降低了造假门槛,更是中介与期刊非法合作的“关系网络”打通了发表捷径,让学术评价沦为可交易的商品。

论文代写代发乱象丛生的根源,在于“唯论文”评价体系催生的畸形需求。职称评定、基金申请、学位授予等诸多环节都将论文数量奉为硬指标,迫使科研人员、职场人陷入“不发表就出局”的焦虑。

当一篇医学核心期刊论文能直接影响医生晋升,当高校教师面临“无SCI即解聘”的压力,论文工厂便有了滋生的土壤。而中介与期刊的珠胎暗结,更让这种需求转化为巨额利润。

是时候斩断论文代写工厂的灰产链了。长期以来,学术不端处罚多指向买方,学术、科研机构对于论文造假在制度惩戒上已然零容忍,而年产13万篇论文的代理“工厂”却能逍遥法外,显然也需要重拳出击了。

为此,斩断论文灰产链亟须“组合拳”发力。在司法层面,202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以高质量审判服务保障科技创新的意见》,明确要求“从严惩处虚构、伪造科研成果,买卖、代写、代投论文或项目申报验收材料”“严厉打击科研中介买卖数据和论文产业链”。

在媒体报道中,近年来,法院审理的论文造假案件已呈增多趋势,赔偿金额显著提高,部分案件赔偿额突破百万元。这种司法震慑需进一步延伸至产业链上游。

在监管层面,应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与中介机构达成非法合作的“独家合作期刊”开展专项核查,一旦查实予以严惩,对违规期刊,除责令停刊整顿、吊销出版许可外,还可将相关责任人纳入行业黑名单,斩断其与中介的利益勾连,打破“发表垄断”格局。

而更深层次的改革,则在于打破“唯论文”枷锁,如科研评价引入成果转化、同行评议等多元指标,职称评定弱化论文数量权重等,从源头削减造假需求。

学术诚信是科研创新的生命线。13万篇“关系稿”占用的不仅是期刊版面,更是本应用于真正科研的资源;8000万黑产收入吞噬的不仅是学术尊严,更是社会对科研体系的信任。唯有斩断论文工厂利益链、强化全链条监管,才能让学术回归纯粹,让真正的创新成果得以生长。

撰稿 / 和生(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