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千里科技、哈啰入局Robotaxi,印奇:规模达到1000台时有望跑通基础商业模型

今日快讯 2025年10月12日 00:44 0 aa

Robotaxi即将再迎一员大将。

9月28日晚,千里科技董事长印奇公布了一个针对Robotaxi的“铁人三项”计划,将在未来18个月将完成Robotaxi的全产业链布局。包含明年年中发布L4级别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打造Robotaxi运营服务平台、18个月内在全球10座城市规模化落地、在单一城市部署超千台Robotaxi。

而就在前不久的外滩大会上,哈啰正式对外发布Robotaxi战略规划,并携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车型“HR1”全球首发亮相。于哈啰而言这是从两轮到四轮的一次“跨界”。

在哈啰的规划里,2026年要覆盖10个城市、海外首城规模化落地、达到万辆规模。不论是印奇还是哈啰CEO杨磊,他们都认为当下自动驾驶技术已到了关键节点,并且有信心实现规模化运营的目标。

放眼整个Robotaxi行业,千里和哈啰仍是“新生”,目前,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已经完成多城多国多车布局。只不过这些企业,也依然面临着成本结构带来的盈利挑战:小马智行上半年亏损6.5亿元、文远知行上半年亏损7.92亿元、百度的财报里也仍未提及是否盈利(去年曾称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

高盛在近期发布的研报中预测,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400-457亿美元,年增速超60%,其中将有50万辆Robotaxi在中国10多座城市运营,这一领域不再局限于技术可行性探讨,而是转向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在复杂背景下,留给千里和哈啰以及其他正在想布局Robotaxi的企业,还有多大想象空间和挑战?

1000台的门槛

千里科技前身为力帆科技,2024年10月印奇出任董事长,2025年2月更名。今年6月,千里科技聘任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为公司联席总裁,负责科技业务板块。

在谈及Robotaxi的技术路线时,印奇认为,行业先发者往往背负路径依赖,而千里科技作为后来者,反而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他判断未来的终极方案必然是大模型驱动、以纯视觉为核心,“这是技术上的确定性。”

同时,他也强调传感器的复合化——只要在极端场景下能够降低成本并具备规模化潜力,激光雷达、4D毫米波等创新传感器都可以被纳入体系。这种“以纯视觉为主、其他传感器为辅”的思路,既确保长期方向,又保持技术灵活性。

在技术架构层面,他强调从L2+到L4必须是同一框架,因为只有共享研发成本和数据资源,商业模式才有跑通的可能。如果没有L2+的量产基础,就难以真正支撑L3、L4的演进。因此,千里科技的量产智能辅助驾驶与未来Robotaxi的研发在体系上是共通的。

据哈啰Robotaxi相关人员介绍,在技术路径与战略布局上,哈啰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坚持全栈自研,另一方面则与地平线联合开发L4产品。这种布局不仅保证了自主能力,也能在不同维度上形成互补。

其强调Robotaxi的核心要素包括车厂、技术开发商和运营商,最终胜出的玩家必然是把技术与运营整合到极致的公司。因为运营决定了单车效益:从高峰期充换电效率,到乘客对乘坐舒适度的要求,最终能否跑通商业模式,都取决于日常运营的精细度。

在商业模式和行业经验层面,他将Robotaxi类比为共享单车: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能力和认知”的比拼。对于哈啰来说,商业化和规模化是天然基因,因此不会停留在技术演示,而是把Robotaxi当作一门真正的生意去经营。

在商业化落地上,印奇提出一个关键门槛:当规模达到1000辆车具备稳定运营能力时,Robotaxi的基础商业模型有望跑通。但在现阶段,他提醒不要急于“开城扩张”,而是要先打磨技术与体验,并预计2026年行业有望看到规模化落地。

1000台对于Robotaxi企业而言更像是第一道门槛,此前小马智行Robotaxi业务负责人张宁也表示,Robotaxi投放量在1000台时,运营才会达到盈亏平衡点。上汽赛可智能测算,单城市超1000辆规模可覆盖数据平台、运维中心等固定成本,实现基本收支平衡。

降本和盈利挑战

在全球Robotaxi竞赛中,成本下降正成为各家突围的关键。百度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车成本已降至约20万元人民币,相比Waymo高达17.5万美元的单车成本具备明显优势。

小马智行也在快速迭代,其第七代Robotaxi硬件成本已由2017年的百万级降至27万元,并计划在三年内再压缩30%–40%。文远知行则通过零部件共用化,实现不同车型间90%的零件通用,预计还能再降低20%–30%。特斯拉也放话称2026年量产Cybercab后,成本将降至3万美元以内。

整体来看,硬件成本的确在快速逼近商用临界点。然而,单车成本下降并不意味着盈利可期。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测算显示,一辆Robotaxi的硬件投入在30万元左右,而每年的维修费用约5万元,运营成本约3万元,安全冗余支出则在3–10万元之间。但在当前阶段,Robotaxi 的单车年营收大约只有6万元,远不足以覆盖维保和运营费用。这意味着即便硬件端价格大幅下探,运维端的开销依然让盈利之路充满挑战。

根据公开消息,萝卜快跑2025年第二季度全无人订单超过220万单,同比增长148%,累计订单突破1400万单,且在武汉地区已宣布实现收支平衡。但是由于投放车辆有限、推广属性较强,目前全国范围的收入规模还难以覆盖综合投入。因此,百度去年提出的“2025年全面盈利”目标,仍需在实际运营中接受检验。

另外两家头部企业小马智行和文远也还处于亏损当中,今年上半年,小马智行亏损6.5亿元、文远知行亏损7.92亿元。一位Robotaxi业内人士告诉作者,这也揭示了Robotaxi的结构性矛盾:硬件成本正快速下降,但运营与维保成本仍是沉重负担,而营收增长的速度不足以覆盖这些开销。要实现盈利,不仅依赖单车成本持续下探,还需要规模化带来的网络效应,以及运营效率的极致优化。

李彦宏在财报会上也明确指出,2025年是萝卜快跑扩张之年,百度将寻求与出租车公司、第三方车队运营方合作,这意味着未来Robotaxi 的盈利突破口,可能在于与传统出行业态的深度整合,而非单打独斗。

在千里和哈啰的发布会上,两家企业的负责人也都在强调与生态伙伴的合作,对未来三年的商业化也十分憧憬,但是“前辈”们目前还在通过收支平衡的道路上,后来者的挑战不言而喻。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