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知名品牌多款产品降价引不满!用户称“被背刺”维权,买贵了能退吗?

今日新闻 2025年10月10日 22:38 0 aa

最近,大疆的降价预告让不少消费者“破防”了。

这家无人机巨头突然宣布多款产品降价,最高直降近1500元。刚在国庆前入手新设备的用户纷纷表示“被背刺”“大冤种”,社交平台上掀起一波退货、要价保、晒聊天记录的维权潮。

其实,东西买完就降价,是几乎每个消费者都遇到过的尴尬事。只不过,几百上千的落差勉强能接受;可当价格动辄以“万”为单位,比如车、房,就足以让人肉痛。

那到底——买贵了,能不能退?不能退又是为什么?以后遇到这种事,该怎么办?

买贵了,到底能不能退?

“能不能退差价、退货,关键要看商家的退换和价保政策。”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曾楚怡曾承办大量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案件,她表示,“通常线上和线下渠道会有不同的政策。”

如果消费者在线上购买产品,通常会有“7天价保”或“30天无理由退货”等平台规则,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退货成功率相对较高。但曾楚怡也提到,在线下门店购买的用户,如果商品已经激活、且没有质量问题,就很难享受退差价或无理由退货。

过去的判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理过这样一起纠纷。2024年5月,消费者李女士在某平台上预订度假酒店,3天后发现同一房型降价1200元,遂要求退订重订,被平台以“预订后不可取消”为由拒绝。

李女士将该平台起诉至法院,称“霸王条款”,要求赔偿差价1200元,但法院认为:商家已在预订界面多次明确标示“取消扣全款,订单不可取消”,足以引起消费者注意;其次,退订规则会根据酒店商家及各类房型的报价而有所不同,消费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酒店。

法院最终对李女士的主张不予支持。

天津高法公众号也曾发布过一起经典的“买车后降价,消费者诉商家‘欺诈’”案例。

张女士通过官网线上购车,交车10天后得知该品牌新款上市,不仅配置较老款提高,价格还下降两万元。她认为,销售方提前知道新款信息却故意隐瞒,导致自己花高价买到了老款车型,属于欺诈。于是将汽车销售公司告到法院,要求赔偿损失8万余元。

然而,法院指出,消费者需举证对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者隐瞒事实”,张女士未能提交任何沟通记录,不能证明存在欺诈行为。法院最终驳回其诉请。

“法院通常不支持消费者‘退差价’,并非偏袒商家,而是因为价格波动本就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曾楚怡解释,价格变动,属于经营者可自主决策的策略,也是消费者在交易中应当预见的风险。法律关注的重点在于:合同条款是否有效、信息是否充分披露。一旦合同有效,就应当依约履行。

不想当“冤种”,合同里要写清这句话

事情到这里,并不是没有“防坑之道”。

据北京日报报道,同样是遭遇“买后就降价”,一名消费者的“价保条款”让他赢了官司。

2019年,朱先生在4S店购车,合同里专门写明:在交车前,若生产厂商调整车辆价格,朱先生同意销售价格也相应重新协商(以厂商最新指导价为准),朱先生可提出退车,原定金如实退还。

距交车还有一个月左右,该车型降价3000元,朱先生提出降价或退车,店方却拒绝调整。于是朱先生将4S店诉至法院,要求解除销售订单,返还全部购车款、保险费和装饰费。

最终,基于双方合同有约定在先,法院判决支持了朱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胜诉的关键就在于这条‘价保规则’。”曾楚怡表示,该条款直接将 “交车前厂商调价可重新协商价格或退车”的规则写入合同,形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法院审理此类案件时,会以合同约定为主要依据。4S店未按约履行义务,属于违约,因此法院支持了朱先生的诉求。

她建议,消费者若想避免“买贵了”的尴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事前预防、事中签清、事后维权。

  • 事前,应提前了解商品的价格波动规律,优先选择有明确价保政策的商家。

  • 事中,签订合同时要主动协商,把“价保条款”写入合同,并仔细核对价格相关约定。

  • 事后,一旦发现降价,要及时留存降价信息和交易凭证,先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再通过消费者协会投诉或法律途径维权。

更多详细报道请点击 ➤时刻新闻

来源:红网·时刻新闻综合报道

记者:肖依诺

编辑:重阳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