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今日新闻 2025年09月30日 20:13 1 admin

干运营的基本都听过“1个老用户顶20个新用户”,可真到做复购分析的时候,多数人都得挠头。

复购率算出来了,除了心里默念“得搞高”,压根不知道下一步咋动。

最后没辙,只能靠发券凑数,结果券发得越多,成本越控不住,还养出一群专门薅羊毛的,我自己都用过中国移动和多号注册俩账号,就等平台发唤醒券,这数据看着好看,全是虚的。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先搞懂:复购不是“第二次买”这么简单,常规操作还容易踩坑

咱先把概念掰扯明白,新用户第一次买东西,这叫首购,首购之后再买,不管是第二次还是第十次,都算复购。

这里面有个门道,二次购买率专门用来测新用户质量,毕竟能回头买第二次,说明用户多少有点认可,至于二次以后的复购,就归到常规运营里了。

常规运营里常见的法子有三种,但说实话,每种都有坑。

第一种是每月追指标,很多公司把“月有消费用户”当KPI,这个数等于当月新用户加上月老用户当月复购。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运营团队每月都盯着“上月老用户回来多少”,月初搞主题活动,月底指标差一截就狂发券。

我之前见过一家便利店这么干,月底发5元无门槛券,用户是来了,可下个月没券了,复购率直接掉下去,跟过山车似的,根本不是长久办法。

第二种是定期唤醒,看用户上次消费到现在过了多久,7天、30天、60天没买就发券,这招看着对症,其实也有问题。

比如生鲜用户7天没买可能真得唤醒,但买纸尿裤的用户,一包能用一个月,30天没买很正常,这时候发券,用户只会觉得烦,甚至可能拉黑你。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第三种是找“魔法数字”,就是看用户买几次之后,复购率和花的钱会明显变高。

比如有的平台发现用户买4次后,再买的概率比其他人高不少,就搞“买4次送积分”的活动。

本来想的是留住忠诚用户,可我发现很多平台找着数字就不动了,比如过年期间用户消费勤,可能买3次就够忠诚了,还盯着4次,就有点死板了。

这三种法子绕来绕去,最后都容易落到“发券”上,成本上去了不说,还招来了一堆羊毛党。

有次跟同行聊,他说他们平台羊毛党占了快两成,这些人买完就走,根本不会长期复购,相当于白扔钱,太不划算。

别只盯着发券!用户复购的5个“隐藏理由”,抓准了才管用

其实用户愿意回头买,不全是因为券,我梳理了下,至少有5个理由比便宜更管用:比如图方便,一个地方能买齐所有东西。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或者认牌子,就信这个品牌,再或者习惯了,打开APP就想买点,还有就是刚需,着急用只能在这买。

想抓住这些理由,得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个是锁定用户的复杂需求。

比如有人买椅子,要是租房子用,可能买一把就够了,但要是给新房买,背后肯定还得买桌子、柜子这些家具。

之前有个家居平台就懂这个,用户买完椅子,就拉进新房装修社群,在群里聊装修需求,再推全屋套餐,很多用户真就跟着买了,这比直接发券省心多了。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第二个是发现用户的偏好,别光看用户花了多少钱,得看他常买啥牌子、啥品类。

我朋友做美妆电商,之前光看总量,后来细分了一下,发现有群用户总买同一牌子的口红,还不用券,这明显是品牌粉。

他们后来给这些用户发新品试用装,用户复购率直接涨了不少,要是还按老办法发满减券,这些用户根本不稀罕,纯属浪费资源。

第三个是记准用户的消费场景,有些用户平时不买,一到大促、过节或者换季就来。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比如买衣服的用户,春天和秋天肯定得买换季的,平时发券没用,到这两个季节推穿搭指南加券,才会有反应。

我之前关注过一个服饰号,就盯着换季发内容,每次都能让我想起来该买衣服了,这就是抓准了场景。

想做好复购分析,先搭好这3个“标签体系”,不然都是瞎忙活

不管是锁定需求还是抓场景,都得有数据支撑,这就需要搭标签体系。

第一个是商品标签,别只分品类,得标清楚档次、能用多久、还有哪些相关商品。

比如牛奶标上“7天保质期”,用户买了之后,第6天提醒他“快喝完了,再囤点?”,比随便发券精准多了。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要是自己有品牌,几百个SKU分类也不难,还能跟竞品对标,看看人家的标签咋做的,能少走不少弯路。

第二个是内容标签,用户关注啥话题、在社群问啥问题、参与啥互动,都得标上。

比如有用户问“新房装修咋弄”,这标签一标,后续推家具复购信息就对得上。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之前有个家装平台,就靠这个标签,把咨询装修的用户转化率提了不少,比瞎发广告强太多。

第三个是用户标签,中小企业别总纠结拉新、复购这些干巴巴的指标,先把商品和内容标签做好,再反过来给用户打标签。

比如用户买过“0-1岁奶粉”,又在社群问过辅食添加,那就是“0-1岁宝妈”,推奶粉加辅食的组合,用户才会买账。

不过很多公司做不好这个,因为部门拆得太散,商品归商品部,内容归内容部,社群归运营部,数据互相不通,最后只能靠发券凑数。

复购率只懂“要搞高”?3方法+底层逻辑,落地超简单

这不是运营能力的问题,是架构的问题,还有些公司拉新就靠超低价的米、面、油,用户来薅完就走,后续复购根本没法做,这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其实复购分析没那么复杂,不用算一堆高深的公式。

关键是别只盯着短期指标,别一上来就发券。

先搞懂用户为啥复购,再搭好标签体系,把需求和偏好抓准了,用户自然愿意回头。

毕竟用户是来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来薅羊毛的,你把他们的需求当回事,他们才会把你的平台当回事。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