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快讯文章正文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今日快讯 2025年09月23日 12:58 2 aa

2025 年 SpaceX 星舰第四次回收直播现场,主持人尖锐地向马斯克发问:“您知道吗?有纳税人投诉说您把他们的血汗钱变成了天上的烟花。”

马斯克正盯着控制台数据,头也没抬地回了句:“他们更应该投诉的是,人类花了半个世纪都没离开近地轨道。”

这段对话在网上炸了锅,网友们吵翻了天,有人骂他傲慢自私,有人赞他目光如炬。

但仔细想想,古往今来那些改变世界的大佬,似乎都带着这种 “讨人嫌” 的特质。

为什么他们总能在众人的质疑声中闷头前行?为什么所谓的 “不顾他人感受” 反而成了突破创新的通行证?这背后藏着的,可能正是我们理解成功的认知盲区。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一、噪音过滤机制:把质疑者的口水变成燃料

2008 年的特斯拉工厂像个濒临破产的马戏团,员工们每天都在猜测下一个被裁的是谁,供应商的催款函像雪花一样堆满前台,而马斯克却在董事会上拍着桌子要求继续增加 Roadster 的研发投入。

当时的首席财务官急得差点当场辞职:“我们账上只剩 4000 万美元了!裁员保命还是继续烧钱,您选一个!”

马斯克的回答后来成了硅谷笑谈:“把我的私人飞机卖了,再让布林他们凑点,裁员?那谁来造未来?”

这场景像极了米哈里在《心流》里描述的经典状态: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目标中时,自我意识会消失,时间感会扭曲,周围的所有干扰都变成了背景噪音

马斯克当时的状态完美符合心流理论的三大特征:清晰的目标(造出能量产的电动车)、及时的反馈(每一次原型车测试数据)、能力与挑战的极致平衡(用仅剩的资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那些骂他不顾员工生计的批评,在他的认知坐标系里根本不成立,他不是不考虑别人,而是正在用更高维度的 “集体生存” 碾压眼前的 “个体舒适”。

航天领域的质疑声浪更是惊人。

当马斯克第一次提出火箭回收构想时,NASA 前高管在《华盛顿邮报》上撰文嘲讽:“这就像让铅笔从帝国大厦掉下来还能重复使用,除了骗投资什么用都没有。”

当时传统航天发射的成本结构里,有 60% 都花在了说服质疑者、应付监管审查和维持庞大官僚体系上。

摩根大通后来的研究显示,SpaceX 通过 “战略性忽略” 这些噪音,把单次发射成本从传统的 1.5 亿美元砍到了 6200 万美元,而随着星舰技术成熟,这个数字还将跌破 1000 万美元。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 2025 年的特斯拉悖论。

这年 8 月,特斯拉美国市场占有率跌到了 38%,创八年来新低,媒体们欢呼 “电动车泡沫破裂”。

但财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反而同比增加了 47%,其中很大一部分用在了没人看得懂的人形机器人项目上。

马斯克在股东大会上被质问为何不迎合市场推出更便宜的车型,他翻出 2013 年的旧账:“当年他们也骂 Model S 后座像 1 万美元的破烂,现在看看路上跑的电动车,有谁没抄我们的底盘设计?”

大佬们的 “不考虑别人”,本质上是一种高级的噪音过滤机制。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就像火箭要摆脱地心引力必须消耗大量燃料,真正的创新者要摆脱世俗认知的引力,也必须过滤掉 90% 的无效质疑。

当普通人还在纠结 “别人怎么看” 时,马斯克们早已把质疑者的口水转化成了前进的燃料。

二、舒适区爆破术:用偏执打破集体惯性

SpaceX 的工程师们至今记得 2015 年那枚 “功勋火箭” 的最后时刻。

当猎鹰 9 号第一级助推器像喝醉的巨人一样摇摇晃晃冲向回收平台时,控制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此前三次回收全部失败,舆论已经准备好了新的嘲讽标题:“马斯克的烧钱游戏又添新纪录”。但当火箭稳稳落地的那一刻,有人注意到马斯克正盯着屏幕喃喃自语:“下次要让它落得更优雅些。

这个场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 “不考虑别人的舒适区”。

当时航天界的共识是 “火箭就是一次性消耗品”,就像烟花绽放后注定凋零,NASA 的专家们用复杂的热力学公式证明:火箭发动机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后,核心部件必然报废,回收复用纯属天方夜谭。马斯克的回应简单粗暴:“那就造一个能承受高温的发动机。”

这种偏执在商业史上屡见不鲜,贝佐斯在亚马逊早期坚持 “长期主义”,每年都把利润投入到看似不相关的云计算项目,华尔街分析师们在财报会上集体炮轰:“你这是在拿股东的钱玩过家家!”

有次股东大会上,一位投资人愤怒地指责他:“亚马逊股价五年没涨了,你就不能多考虑考虑我们的收益吗?” 贝佐斯的回答后来刻在了亚马逊总部的墙上:“你的舒适区,就是我的监狱。”

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对 “熟悉事物” 的依赖远超想象

当一群人长期处于某种认知惯性中,就会形成 “集体舒适区”,任何试图打破这个舒适区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威胁。

大佬们的 “不考虑别人”,其实是在主动引爆这个舒适区。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就像 SpaceX 为了实现火箭回收,不仅要重新设计发动机,还要颠覆整个航天供应链,他们要求供应商把零件公差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被骂 “疯子” 是家常便饭。

但结果呢?猎鹰 9 号的助推器已经能重复使用四次,每次复用都能节省数千万美元成本。

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建设过程更堪称 “舒适区爆破” 的经典案例。

特殊期间,马斯克要求施工队 24 小时轮班赶工,当地人提醒他 “要遵守劳动法”,他却带着工程团队在工地搭起帐篷:“时间不会等我们,中国消费者不会等我们,要么现在拼命,要么永远出局。”

最终这座工厂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 10 个月,创造了汽车工业的奇迹,那些当初骂他 “压榨工人” 的声音,后来都变成了对 “中国速度” 的赞叹。

大佬们就像在用激光聚焦目标,而普通人更习惯用散光镜社交。

他们的 “不近人情” 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穿透力,能看到别人舒适区之外的机会,并用偏执强行把大家拖向那个更广阔的地带。

就像马斯克说的:“如果事情不够失败,说明创新还不够彻底。” 这种听起来很混蛋的逻辑,恰恰是打破集体惯性的唯一方式。

三、价值坐标系重置:用未来定义当下的对错

2025 年 5 月,马斯克在 CBS 节目里炮轰特朗普的法案:“这个法案漂亮吗?可能吧,但它够大吗?远远不够,当我们应该投资星际飞船时,却在为短期利益斤斤计较。”

这番话让他同时得罪了很多人,很多人骂他 “不爱国”,还有人批他 “不顾穷人死活”。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他说这番话的同时,星链卫星正在为菲律宾偏远地区提供高速网络,月费比当地运营商低 60%。

这就是大佬们最反常识的特质:他们的 “不考虑别人”,其实是在用未来的价值坐标系评判当下的行为。

传统观念里的 “顾全大局”,在他们看来可能只是 “鼠目寸光”。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马斯克推动电动车发展时,环保组织骂他 “制造电池污染更严重”,石油巨头嘲笑 “电动车永远跑不远”,甚至连乔布斯都私下劝他:“你应该做软件,硬件太烧钱了。”

但站在 2025 年回望,正是这种 “不顾当下争议” 的坚持,让全球电动车渗透率突破了 30%,每年减少数亿吨碳排放。

米哈里的研究团队发现,心流体验的最高阶段是 “自我意识的丧失”,这在大佬身上表现为对 “当下评价” 的彻底免疫。

当马斯克把全部身家押在 SpaceX 时,媒体称他 “拿梦想当赌注的疯子”;当他坚持星舰必须用不锈钢而非碳纤维时,材料专家们写论文证明这 “违反材料力学常识”;当他宣布要在 2050 年送一万人去火星时,连 NASA 都出来 “降温”:“这在技术上不可行。”

但现在,星舰的单次发射成本已经降到航天飞机时代的 1/20,而那些写论文批评他的专家,很多正在为 SpaceX 做顾问。

贝佐斯的 “长期主义” 同样充满争议。

亚马逊成立后的二十年里,有十五年都在亏损边缘徘徊,股东们年年在股东大会上要求分红。

有次一位老太太股东哭着说:“我把养老钱都投给你了,你就不能让我看到点回报吗?” 贝佐斯的回应很残酷:“如果你的目标是短期收益,应该去买国债而不是亚马逊股票。”

但正是这种 “不顾短期回报” 的坚持,让亚马逊从网上书店变成了云计算巨头,那些坚持到最后的股东,收益超过了当初投资的 1000 倍。

大佬们的 “冷漠” 本质上是一种时空贴现率的差异。

普通人习惯用 “当下感受” 计算价值,而他们在用 “未来收益” 倒推成本,当星舰第一次爆炸时,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个爆炸慢镜头,配文 “离成功又近了一步”,被骂 “冷血无情”。

但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失败,而是通往火星的必经之路 ,每一次爆炸都在帮人类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就像他说的:“如果事情不够失败,说明创新还不够彻底。”

这种价值坐标系的重置,让大佬们看起来像 “异类”。

当大家都在纠结 “这个月业绩怎么样” 时,他们在想 “十年后世界需要什么”;当专家们用现有理论证明 “不可能” 时,他们在创造新的理论让 “不可能” 变成 “理所当然”。

所谓的 “不考虑别人”,其实是先于时代感知到了集体需求,只是这种感知太过超前,以至于当下的人们无法理解。

读了马斯克我发现,真正的大佬都有一个特征,从不考虑别人

结语:当你在建造星际飞船时,确实没时间回复朋友圈

回到 2025 年那个直播现场,当主持人追问 “您难道从不担心失败吗”,镜头扫到马斯克的侧脸 ,他的注意力完全在控制台上不断跳动的数据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过了半分钟他才回过神来,随口说道:“失败才是常态,成功只是偶尔发生的意外。重要的是,你在为值得失败的事情而失败。”

这或许就是大佬们 “不考虑别人” 的终极真相:他们不是冷漠,而是专注;不是傲慢,而是清醒;不是自私,而是在用更高维度的利他主义,对抗当下的短视与平庸。

当普通人把 “别人的评价” 当作人生导航,他们早已用 “未来的目标” 校准了自己的航向,就像火箭必须抛弃助推器才能进入太空,真正的创新者也必须过滤掉无效的干扰,才能抵达认知的新边疆。

所以下次再看到有人骂马斯克们 “不顾别人感受” 时,不妨想想这个场景:当你在建造星际飞船时,确实没时间回复圈的评论;当你在设计未来时,确实没空迁就当下的偏见。

那些改变世界的人,从来都不是好好先生,他们只是把别人用来社交的精力,都花在了推动人类文明升级上。而历史最终会证明,这种看似 “自私” 的坚持,恰恰是最伟大的利他。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