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iPhone 17 Pro Max采用了USB-C接口,近日知名评测网站ChargerLAB使用多种苹果官方充电器对其充电速度进行了...
2025-09-23 0
24小时,够不够一个财富自由的人重新站上战场?百度创始团队成员王湛给出了答案。2025年4月的一个饭局后,这位离开互联网一线近十年的“老兵”,只用一天就决定加入商汤拆分的芯片业务“曦望”,担任联席CEO。此时,距离商汤启动芯片研发已过去五年,累计投入超11亿;距离“曦望”独立仅半年,融资额已狂飙至15亿。当“寒王”登顶让国产AI芯片破圈,当寒武纪营收暴涨4347%、摩尔线程半年营收超三年总和,王湛带着“让中国AI芯片破晓”的野心闯入——这不是一场跟风的冒险,而是一场卡在时间窗口上的“精准狙击”。
商汤拆分芯片业务,早有伏笔。2024年底,商汤提出“1+X”战略:将核心AI业务作为“1”,而把投入大、周期长但战略价值高的业务拆分为“X”独立运营。芯片业务正是首个“X”,被命名为“曦望”(Sunrise),专攻大模型推理芯片。
“过去商汤像是十月怀胎怀了我们,现在芯片团队是时候独立生长了。”王湛的比喻道破了拆分的核心逻辑。对商汤而言,芯片研发是典型的“重资产游戏”:五年投入11亿,相当于每年烧掉2亿多,对一家需要兼顾短期财报的上市公司来说,这样的“持续出血”难以为继。更关键的是,AI芯片的商业化周期往往长达5-8年,若继续捆绑在母公司体系内,既可能拖累整体利润,也会限制芯片团队的灵活度——毕竟,资本市场对芯片公司的估值逻辑(看技术壁垒、客户订单)与AI解决方案公司(看营收增速、毛利率)截然不同。
拆分的另一层考量,是“聚焦”。商汤的核心优势在计算机视觉(CV),但大模型时代,算力需求从“视觉专用”转向“通用推理”,这要求芯片团队必须跳出“服务母公司业务”的局限,独立面对市场竞争。就像当年字节跳动拆分火山引擎、阿里拆分阿里云,本质都是让专业业务在更纯粹的赛道上奔跑。
而“曦望”这个名字,藏着王湛的野心。“黎明守望者”——他没说出口的是,这“黎明”既是中国AI芯片的,也是“曦望”自己的。当英伟达市值冲破4万亿美元,当国际局势让“算力自主”从口号变成生死命题,国产AI芯片终于等到了“从幕后到台前”的时刻。商汤此时拆分,恰是把“养在深闺”的芯片团队推向市场,让其在浪潮中接受检验。
一家公司的基因,往往由创始人决定。“曦望”的核心团队,堪称“顶配”:联席CEO王湛,百度创始产品经理,曾管理八千人团队,主持搜索业务商业化;联席CEO王勇,前AMD、昆仑芯老将,主导过百度昆仑芯二代架构设计,在商汤实现两代芯片量产。这两个人的组合,像给“曦望”装上了“双引擎”——一个懂商业落地,一个懂技术攻坚。
王湛的加入本身就是个“爆点”。离开百度近十年,他早已财富自由,完全可以选择“退休式生活”。为何偏偏选了AI芯片这个“苦差事”?他自己的解释是“荣誉感”:“AI芯片创业是艰难、却饱含激情和荣誉感的事业。”但更深层的逻辑,或许是他对“时机”的判断。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王湛太懂“风口”的重要性——2025年的国产AI芯片行业,正处于“需求爆发+供给缺口”的临界点,此时入场,不是追风口,而是“等风口”。
而王勇的存在,则让“曦望”避开了“空谈战略”的陷阱。这位芯片老兵带着实打实的量产经验:在商汤期间,他主导的S1芯片累计出货超万片,NPU IP授权给索尼、小米;S2芯片兼容CUDA架构,直接对接大模型推理场景。这意味着“曦望”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商汤五年积累的肩膀上起跑——这也是王湛敢喊出“研发周期压缩至14个月”(行业平均22个月)的底气。
两人的磨合速度更是惊人。从加微信到敲定方向、分工,不到24小时。这种“闪电效率”背后,是对彼此能力的绝对信任,更是对“时间窗口”的紧迫感。王湛管战略、融资、商业化,王勇抓技术、产品、研发,徐冰(商汤联合创始人)协调资源——铁三角成型,目标只有一个:让“曦望”在推理芯片赛道快速站稳脚跟。
芯片行业有句老话:“一代产品一代命。”“曦望”的底气,不止于团队,更在于产品。
先看“家底”:S1芯片是商汤2019年的尝试,定位云边视觉推理专用芯片,累计出货超万片,NPU IP授权给索尼、小米——这意味着它不仅能自用,还能通过IP授权“造血”;S2芯片是2024年的“进阶款”,转向大模型推理GPGPU,关键是“兼容CUDA”。这个选择太重要了:CUDA是英伟达建立的生态护城河,全球超千万开发者基于此开发应用,国产芯片若不兼容,无异于自建孤岛。S2的兼容能力,让它一出生就拿到了“进入主流市场”的门票。
而即将推出的S3芯片,才是“曦望”真正的“杀手锏”——目标是“通过架构创新把推理成本降低10倍”。怎么降?技术团队给出了三个方向:
一是“计算单元重构”。大模型推理有个特点:Prefill(预填充)阶段计算密集,需要大量算力;Decode(解码)阶段访存密集,更依赖显存带宽。S3针对性设计了“高配比低精度计算单元”,就像给不同阶段的“任务”配了专用“工具”,效率自然提升。
二是“显存扩容增效”。显存是推理成本的“大头”,S3搭配了“容量更大、经济性更佳”的显存方案,相当于“用更少的钱租到更大的仓库”,单位算力成本直接下降。
三是“全栈自主可控”。从指令集定义、GPGPU IP架构设计到编译器工具链,“曦望”全自研。这不仅避免了“卡脖子”风险,还能让软硬件深度协同——就像自己盖房子,从设计图纸到施工都自己来,自然比买现成的“积木”搭更合身。
王湛把性价比称为推理芯片的“生死线”。确实,大模型落地的最大阻力就是成本:一个千亿参数模型的单次推理成本,可能抵得上一家中小企业的月营收。若能把成本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意味着大模型推理将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背后是难以想象的市场空间。
半年融资15亿,“曦望”的钱从哪来?70%是产业资本,包括三一集团旗下华胥基金、第四范式、游族网络、美的控股等。这组数据藏着国产AI芯片的“破局密码”——绑定产业资本,解决“产品落地难”。
AI芯片行业有个怪圈:实验室里的“参数”再漂亮,若落不了地就是“废铁”。早期GPU创业公司大多死在“从样品到量产”的路上,核心原因就是“找不到客户”。而产业资本的妙处在于,它不仅带来钱,还带来“应用场景”。
比如三一集团,作为制造业巨头,其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需要大量边缘推理算力;美的控股的智能家居生态,从摄像头到扫地机器人,都离不开视觉推理芯片;第四范式、游族网络则是AI模型应用方,对推理芯片有直接需求。这些资本方不是“财务投资者”,而是“战略合作伙伴”——它们投钱的同时,可能已经签下了“采购意向书”。
王湛把这种模式称为“自下而上的研发”:“在规划芯片时就充分考虑未来的用途、场景。”这和早期“为了做芯片而做芯片”的思路完全相反。就像开餐馆,先问顾客想吃什么,再买菜做饭,自然比做一堆菜等着顾客来买更靠谱。
这种“产业资本绑定”的逻辑,也解释了为什么“曦望”敢在拆分后快速扩张。团队规模50%的增长、近200人的配置,背后是明确的“订单预期”。商汤过去五年积累的客户(如索尼、小米),加上产业资本带来的新场景,“曦望”的产品从诞生起就不愁“试错场”。
“现在拆分,会不会太晚了?”面对这个问题,王湛反而认为“恰恰是时候”。他的逻辑是:2020年不是GPU元年,2025年才是。
为什么?2020年那波GPU创业潮,本质是“国产化替代焦虑”驱动,但市场需求并不真实。当时英伟达一家独大,国产芯片只能抢它“吃剩下的边角料”(小于10%的市场),根本没有放量空间。而2025年不同:推理市场爆发,英伟达受外部环境限制产能,国产芯片终于有了“大口吃肉”的机会。
财报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寒武纪上半年营收增长4347%,首次盈利;百度昆仑芯中标中国移动十亿级订单;摩尔线程半年营收超过去三年总和;沐曦出货量破2.5万颗……这些数字背后,是推理需求的“井喷”——大模型从“训练”走向“推理”,而推理市场的规模是训练市场的10倍以上。
后发优势的另一层含义是“避开前人的坑”。早期GPU公司至少踩过两个“大坑”:
一是“生态之争”。有人想自建生态对标CUDA,结果投入几十亿后发现开发者不买账;有人完全依赖CUDA兼容,却因缺乏自主架构被卡脖子。“曦望”的选择是“兼容为主,自研为辅”——S2已兼容CUDA,S3在保持兼容性的同时推进自主指令集,相当于“两条腿走路”。
二是“场景泛化”。早期公司大多想做“通用GPU”,结果什么场景都想抓,什么都抓不精。“曦望”则聚焦“大模型推理”这一个赛道,就像狙击手瞄准一个靶心,命中率自然更高。
当然,后发不代表“躺赢”。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对手已抢先一步,英伟达若缓过神来也可能反扑。但“曦望”的优势在于“组合拳”:商汤五年技术积累打底,王湛+王勇的团队掌舵,产业资本带来的落地场景,再加上S3“降本10倍”的杀手级目标——这或许是国产AI芯片最接近“撕开英伟达铁幕”的一次机会。
“曦望”的故事,是国产AI芯片“集体突围”的缩影。当寒武纪用4347%的增速宣告盈利,当百度昆仑芯拿下十亿订单,当“寒王”让普通人知道“国产芯片也能打”,这个曾经被嘲笑“永远追不上英伟达”的行业,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黎明”。
但黎明之后,考验才真正开始。对“曦望”而言,至少有三道关要过:
第一道是“S3的兑现关”。“降本10倍”的口号足够响亮,但2026年量产时能否真正落地?若实际成本只降了5倍,市场还会买账吗?
第二是“生态持续关”。兼容CUDA能解决短期问题,但长期必须建立自己的开发者生态。这需要持续投入,更需要时间——英伟达用了十年才建成CUDA帝国,“曦望”能加速吗?
第三是“竞争白热化关”。当所有玩家都盯着推理市场,价格战、技术战不可避免。若寒武纪推出“降本15倍”的产品,“曦望”的优势还在吗?
王湛说,AI芯片是“艰难却饱含荣誉感的事业”。这份“荣誉感”,或许就藏在这些挑战里——不是打败谁,而是证明中国企业能做出“既便宜又好用”的AI芯片,让大模型推理成本不再是行业痛点,让算力真正成为“普惠科技”。
24小时决定入局的王湛,带着“曦望”站在了AI芯片的“破晓时刻”。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黎明守望”。当S3芯片真正量产的那天,或许我们会发现:所谓“后发优势”,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像王湛那样,在对的时间,带着对的人,做对的事——然后,等风来。
相关文章
苹果公司最新发布的iPhone 17 Pro Max采用了USB-C接口,近日知名评测网站ChargerLAB使用多种苹果官方充电器对其充电速度进行了...
2025-09-23 0
预制菜:餐饮行业背后的 “隐形力量”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中,预制菜已悄然融入日常饮食体系。于忙碌的工作日,一份迅速送达的外卖,其中鲜香的鱼香肉丝、滑...
2025-09-23 0
24小时,够不够一个财富自由的人重新站上战场?百度创始团队成员王湛给出了答案。2025年4月的一个饭局后,这位离开互联网一线近十年的“老兵”,只用一天...
2025-09-23 0
温馨提示:一颗种子能否顺利生根发芽、长大成为一棵大树,不光取决于种子本身。另外还需要看种子生长的土壤、光照、水源、动物等客观环境。而资讯犹如种子,能否...
2025-09-23 0
小米在8月份推出了小米澎湃OS 3系统,已有不少存量机支持更新(Beta版),但正式版暂时未推送,预计是新一代旗舰机首发搭载,与往年同样的操作方案。不...
2025-09-23 0
昨天,“伊斯坦布尔桥”轮在宁波舟山港完成集装箱装载作业,将启程经北极航道驶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标志着全球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简称“中欧北极快...
2025-09-23 0
华为在9月份暂时没有预热新一代系统/旗舰机,但在月初推出了全新的三折叠屏手机,而月底还有一场穿戴音频新品发布会,多款新品在预热中,比如新手表、新耳机等...
2025-09-23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9-23 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