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告

排行榜 2025年09月22日 12:58 0 admin

CCF奖励委员会决定授予“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定制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项目、“极端环境下近邻嵌入的微弱目标视觉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开放麒麟(openKylin)操作系统及开源社区”项目等38个项目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


“CCF科技成果奖”授予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或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在相关领域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秀成果。

本年度共收到推荐/申报项目94个,经过评选,CCF奖励委员会决定授予“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定制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项目、“极端环境下近邻嵌入的微弱目标视觉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开放麒麟(openKylin)操作系统及开源社区”项目等38个项目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

特此公告。

中国计算机学会

2025年9月21日


附:2025年度“CCF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自然科学一等奖(2个)


项目名称: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定制架构设计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孙广宇、董德尊、张宸、关义金、梁云、王润声

本项目针对领域定制架构设计中缺乏系统性理论指导和自动化设计工具的问题,提出了一套用于芯片定制架构设计的资源表征和架构综合评估理论,和基于该理论的软硬件协同自动化设计、“算法-架构”协同优化、“架构-工艺”协同可靠性仿真等三种设计方法,成果已应用于天河超算及军用智能计算机研制,并指导了多款人工智能芯片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名称:无监督多源数据融合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刘新旺、窦勇、王思齐、王思为、梁科、刘吉元

本项目针对无监督多源数据融合面临的挑战,项目建立了充分利用多源数据有效提升表达能力的新理论、提出了面向聚类实现多源信息有效融合的新方法、探索了无监督学习在大规模数据下的新应用。部分成果应用于多源传感器目标识别,提升了海上目标发现与应对处置的效率。



自然科学二等奖(6个)


项目名称:跨域数据融合分析基础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美慧、沈艳艳、谢钟乐、罗兆经、伍赛、高云君

本项目针对多源难统一、多方难协同、多级难高效等挑战,构建了跨域数据融合分析体系,提出多源异构数据语义融合、多方共享数据可信存取、多级关联数据协同分析等关键理论方法。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多个大数据分析平台。


项目名称:预算限制下拍卖机制的鲁棒性研究

完成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主要完成人:陆品燕、唐志皓、Nikolai Gravin

本项目将理论计算机科学 “最坏情形分析”的思想应用于机制设计领域,将近似比、鲁棒性的概念引入到拍卖理论中来,取得了可加效用函数场景、次可加效用函数场景、相关性鲁棒性框架等理论突破,获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运筹学等多领域学者广泛认可,具有较强的跨学科影响力。


项目名称:基于谱图空间的网络大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盛华、程学旗、喻文健、冯文杰

本项目围绕动态网络大数据复杂关联分析问题,建立了稠密子图发现的统一化谱域度量理论与算法,提出了学习等价的谱保持压缩图编码方法和结构保持的时空谱变换模型,构建了基于谱图空间的网络大数据关联分析与挖掘的方法体系,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情报分析等领域开展应用验证,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名称:数字金融安全风险感知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厅、吴嘉婧、沙乐天、李经纬、李雄、陈嘉弛

本项目围绕区块链金融安全问题,发现了区块链金融“合约行为不一致”现象,构建了“回溯-监控-学习”三维联动漏洞检测体系,提出了“图视角”链上分析方法,实现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警的范式转变。成果获在金融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了成功应用,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名称:基于软件重构的软件质量保障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辉、计卫星、张路、江贺、姜艳杰、张宇霞

本项目发现了重构之间的冲突、协同、迁移、警示等内在联系,揭示了代码本语义与程序语义的关联性、一致性和互补性,发现了软件重构活动与其他软件开发活动深度混合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概念、新技术和新平台,构筑了新型的软件质量保障理论和方法,在兵器工业 、运载火箭、飞机制造等领域开展应用验证,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项目名称:可证明鲁棒的深度神经⽹络训练与验证技术

完成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民、宋富、李钦、赵虹,缪炜恺、蒲⼽光

本项目聚焦深度神经网络安全性问题,定义了深度神经网络鲁棒性可验证度量新准则,提出了深度神经网络鲁棒最优近似验证新技术,构建了深度神经网络可证明鲁棒的训练新方法,实现了深度神经网络的正确性构造,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关注。



自然科学三等奖(5个)


项目名称:低质数据资源适配的可信生物组学挖掘方法体系及精准医学应用

完成单位:同济大学、微众银行、微软亚洲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刘琦、杨强、范力欣、啜国晖、李东胜

本项目针对生物组学数据高维高噪、弱标注小样本、多模态欠匹配等低质难题,构建了“低质数据适配AI分析—可信挖掘平台搭建—‘AI for Omics’范式形成”的方法体系,大幅提升组学数据复用价值,助力肿瘤等疾病精准医学研究。开发30余项平台数据库,获广泛引用。与国内外企业合作,临床转化产生良好效益。


项目名称:复杂生物分子互作网络建模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彦苏、邹权、牛梦婷、茹晓青、唐芙蓉、贺世达

本项目针对生物分子互作研究中实验通量低、数据质量不均、多模态整合难等挑战,构建“序列→特征→网络” 系统性建模框架,在深层次表征、不平衡建模、高精度互作推断三个方向取得突破,实现从“难计算”到“易推理”跨越。成果为生命过程研究与精准医学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促进健康信息化与精准医学发展。


项目名称:结构模式识别的理论、方法及其在金融人工智能的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

主要完成人:白璐、崔丽欣、王悦、金鑫

本项目针对图结构数据规则化特征表示难的核心问题,融合信息论、热力学、量子游走等理论,构建“结构模式识别算法-金融AI应用”交叉研究体系,在熵嵌入、量子游走图核等四方向取得突破,解决经典方法结构信息难表示、适配性不足、可解释性弱等难题,成果为金融风险分析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项目名称:异构数据与模型协同融合表征理论与方法

完成单位: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昌栋、黄栋、黄书强、黄玲、赖剑煌

本项目针对异构数据融合非一致性、异构模型融合鲁棒性与效率不足的难题,构建了从理论创新、算法突破到系统验证与行业应用的研究应用体系,提出了异构数据一致性建模与协同优化的统一框架,在数据融合、模型融合、落地范式三方向取得突破。成果赋能农业、社交、气象等多领域,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项目名称:语音与生理、心理状态的编解码计算模型和方法

完成单位:湖南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张子兴、许可乐、陈谐、吴梦玥、冯大为

本项目揭示了语音与生理、心理状态的非线性耦合机制,构建了“语音-生理-心理”双向编解码计算框架,提出舌-声耦合建模、语音-生理多尺度计算等原创性方法,突破了弱信号建模、非线性解耦等核心难题。成果已在言语康复训练等领域落地,为语音计算向健康感知跨越提供理论支撑。



技术发明一等奖(2个)


项目名称:极端环境下近邻嵌入的微弱目标视觉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李甲、王莉莉、夏长群、徐龙、蒙静、赵沁平

本项目围绕极端环境下微弱目标“找不到、看不清、认不准”的难题,突破了同类近邻嵌入的微弱目标区域及边缘检测、时空近邻嵌入的低质量观测目标属性感知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应用于国家天文台和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地外天体观测任务,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项目名称:面向移动物联网的高性能互联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国铁吉讯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许辰人、王皓、王忠峰、王诚科、刘启瑞、梁博

本项目围绕移动物联网“联不准、联不快、联不稳”的性能瓶颈,突破了反射通信组网的泛在无源物联技术、智简线速互通的短距局域直联机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物联网高性能互联系统,有力支撑国家重大工程与数字经济发展。



技术发明二等奖(3个)


项目名称:高效能多核服务器系统设计与优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宝德计算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磊、肖利民、项明、叶笑春、牛建伟、黄文杰

本项目围绕高效能多核服务器系统“内存瓶颈、Cache效能低、资源调度粗放”的核心挑战,突破了多核服务器内存精细管控、片上Cache调度与熵降式内存架构等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能服务器系统及配套软件,成果有力推动国产服务器的技术进步。


项目名称:面向复杂场景的物联网无线传输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杭州和众科技管理有限公司、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董玮、吕嘉美、刘一聪、高艺、施超、王春晖

本项目围绕物联网低功耗网络在复杂场景下面临的“非视距通信、多协议共存、高密度部署”三大挑战,突破了基于调制偏移微调的扫频信号高精度模拟与多域DNN解码、跨层信息融合的多链路建模及动态自适应编解码协议等核心关键技术,成果在智慧家居、智能交通、工业仓储等领域广泛应用。


项目名称:面向重要场景的数据流通安全底座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网福建信通、蚂蚁集团

主要完成人:阮娜、蔡宇翔、王嘉水、李哲、李高磊、李建华

本项目围绕跨域数据流通中风控建模不全、多方协作隐私泄露、底层平台安全性弱且存在严重性能瓶颈等挑战,突破了联邦学习隐私安全协同、数据要素全生命周期安全加固、区块链共识安全与智能分析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系统化的数据流通安全底座及系列工具。成果在金融、电力、政务等重要场景落地,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广阔应用前景。



技术发明三等奖(1个)


项目名称:纺织品印花瑕疵智能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复旦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荣旗工业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池明旻、彭博、朱文兵、钱曙光、陈锦涛

本项目围绕纺织品印花瑕疵检测中材料不规则拉伸、复杂场景干扰、人工标注低效等挑战,突破了主动式纺织品印花瑕疵自动标注、基于深度变化检测与图神经网络的异常检测、高速在线疵点地图生成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系统化的纺织品印花瑕疵智能检测系统。成果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推动了纺织智能产业科技进步。



科技进步特等奖(1个)


项目名称:开放麒麟(openKylin)操作系统及开源社区

完成单位:麒麟软件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

主要完成人:吴庆波、余杰、韩乃平、马俊、李宝、朱晨

本项目面向桌面应用场景,在RISC-V架构操作系统柔性构建与适配优化、异构软件栈融合的移动应用原生兼容、系统资源自适应感知的端侧智能引擎框架、知识协同驱动的社区支撑与分级治理等操作系统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党政、国防及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得到规模化应用。为我国操作系统国产化替代及信创产业自主可控提供重要保障,提升了我国在开源操作系统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


项目名称:面向金融领域的事理增强的大模型可解释推理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度小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秦兵、张文斌、刘铭、杨青、冯骁骋、霍亮宇

本项目面向金融领域决策核心场景,在事理增强的金融知识图谱自动构建、事理增强的大模型可解释推理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金融领域的信贷、风控、动态定价、客户经营等核心业务场景得到规模化应用。开源的金融大模型形成广泛社区关注并制定发布国际标准。


项目名称:民航大数据学习理解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张日崇、肖巍、刘辉、陆平、孔繁爽、胡春明

本项目针对民航大数据学习领域表征低效、查询推理困难、长时交互阻滞等问题,突破了民航数据高效表征与理解、复杂规则精准查询与推理、多样需求实时交互与推荐等技术瓶颈,构建了民航全流程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体系。成果在民航核心企业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了民航智能化水平并优化了旅客服务体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进步二等奖(6个)


项目名称:在线视觉检测技术及在高铁故障监测中的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苏州智能计算技术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张杰、牛步钊、常虹、山世光、陈熙霖、孙乐康

本项目针对高铁故障监测应用,突破了注意力引导的视觉表示建模、多样性增强的正样本分布建模、特征解耦的泛化表示建模等三项关键技术,提升了复杂场景下高铁故障监测系统的准确性、泛化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高铁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名称: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茜莺、马思伟、张柳新、康伟、周席龙、贾川民

本项目聚焦裸眼3D显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攻克了低串扰率3D显示、自然手势交互、高效3D内容生成与编解码重建等行业核心难题,研发出一套高质量、多场景、可量产的技术方案并成功应用于联想裸眼3D系列产品,有力助推了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进程。


项目名称:面向城市开放环境的交通领域时空基础模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滴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刘浩、韩兆兵、熊辉,高徽、李群、吴国斌

本项目面向城市出行场景,在交通领域时空基础模型构建及其系统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全面支撑滴滴路况推送、行程时间预估、路径规划等核心服务,得到规模化应用并推广至多家出行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效提升了出行效率与用户体验。


项目名称:高性能高弹性的云原生数据库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军卫、曾德泽、钱柱中、罗成对、丁岩、郭占东

本项目针对云原生数据库代际演进中升级过程繁琐、资源利用效率低、扩展响应迟缓等问题,重点开展了原生解耦系统的多目标最优设计与动态控制等方面的创新工作,在双模并行运行架构、数据智能放置、数算联动的弹性调度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形成了云原生数据库一体化产品,在重点行业实现了规模化应用。


项目名称:基于软硬融合的云存储系统关键技术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徐尔茨、吴锦波、薛广涛、朱家稷、吴晨涛、罗庆超

本项目针对新型硬件在云存储系统大规模部署方面的挑战,从存储硬件故障监测、高性能存储栈设计、低成本设备适配等云存储系统软硬融合等核心技术方向取得突破,实现了新型硬件在云存储大规模部署,成果服务于金融、电信、政务等关键行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项目名称:OpenMLDB:企业级机器学习数据库关键技术与系统平台

完成单位:第四范式(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

主要完成人:周煊赫、卢冕、戴文渊、李国良、何丙胜、吴帆

本项目面向在线AI数据管理核心场景,在数据计算一致性保障、毫秒级实时处理、训练数据批量准备等关键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已在金融、电商、政务等行业核心业务中规模化应用,运营共建的 OpenMLDB 开源社区,形成了具备自主知识产权、面向 AI 应用落地的国产化开源方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科技进步三等奖(10个)


项目名称:大规模视觉端边云系统高效计算关键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南瑞集团有限公司、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纪雯、张万才、杨哲铭、袁彬彬、张蕾、李晓维

本项目围绕终端视觉任务编码效率低、高通量异构数据传输不稳定、端边云资源异构调度难度大等问题,在多模态协同感知的编码优化、异构流的智能耦合与动态调控传输、端边云的资源跨层协同优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形成了高时效、高扩展的智能协同计算框架,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能源、交通等典型工业场景。


项目名称:大型超算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油气勘探工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曹士炳、陈健、张洁、陈翔、颜秉珩、马迅飞

本项目针对油气勘探行业高性能计算生产需求与难点,创新了油气勘探超算云异构融合体系架构,在地震数据处理多软件统一编排与协同调度、EB级油气勘探数据全生命周期智能优化与跨场景协同等技术取得突破,首次实现了PB级石油勘探项目数据的处理,保障了国家能源战略。


项目名称:复杂不确定环境下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可信保障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苏州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陈铭松、陈小红、刘静、周庭梁、繆炜恺、邹艳

本项目在基于通信的列车自主控制(CBTC)系统可信保障技术上取得突破,攻克了不确定环境下“难建模、难优化、难保证一致性”三大核心难题,在形式化建模与量化评估、自动化综合与高效验证、跨设计层次一致性检测等方面取得科学技术突破。研究成果有力支持了“交通强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项目名称: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仓库运营管理系统

完成单位:南方电网数字平台科技(广东)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谭信、李寿荣、赵敏全、章顺、马晨、陈旭文

本项目在电力供应链数字运营管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供需匹配与全流程协同管理,已形成规模化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系统以AI赋能仓储运营,实现全过程可视化与自动化,为电网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领先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项目名称:面向国产化替代的多路高可靠服务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浪潮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贡维、李岩、公维锋、吕东波、荣世立、刘圣金

本项目立足国家信息安全和服务器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从整机系统角度出发,围绕服务器的架构设计、能效优化、可靠性提升、智能调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攻克了国产多路服务器在架构适配、能效、可靠性和效率上的关键难题,在多个行业规模化实现高性能服务器的国产化替代。


项目名称:面向物流网络的“专家智能体+垂域AI模型”协同决策技术研究与规模化应用

完成单位:顺丰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大学

主要完成人:陈桓、张良杰、耿艳坤、刘子恒、黄一潇、陈园

本项目面向超大规模物流网络协同决策的高度复杂性、多重目标冲突及强不确定性等痛点,提出了“专家智能体+垂域AI模型”协同决策技术,搭建了“慧策”智能决策平台,实现全链路智能决策。该平台在时效提升、人员成本节降侧取得了规模化效益,推动了现代物流决策从人工经验向自主智能的跃迁。


项目名称:面向显示制造的工业大模型关键技术与系统化应用

完成单位: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姜幸群、王炳乾、尹书娟、毕岳峰、陈冠男、唐小军

本项目聚焦显示制造智能化难题,首次提出“显示工业大模型”技术体系,研发多模态模型群,突破视觉检测、知识问答、智能预测等核心技术瓶颈,构建全链路AI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面板制造、设备运维、工艺研发等场景,显著提升良率、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项目名称:全闪硬件平台的NVMe端到端数据通路优化(超级隧道技术)设计及应用

完成单位: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苗艳超、郭照斌、季旻、吴瑞强、卫然、杨敏松

本项目首创“超级隧道”技术理念,通过极简交互、零锁竞争与软硬融合方式,深度优化性能,并将其融入各类产品。在AI大模型训练、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智算中心等领域拥有多个百PB应用案例,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名称:数智汽车融合软件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重庆长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郝金隆、蔡春茂、刘小平、李宗华、范雍卿、李勇

本项目针对智能汽车技术需求,构建了“中央加区域环网”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跨域协同与高精度同步;研发了车云协同自进化软件平台,创新了智慧底盘技术。相关产品搭载多款车型,对我国智能汽车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升级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项目名称:知识增强的智能决策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单位:同济大学、蚂蚁集团、复旦大学

主要完成人:王昊奋、周俊、梁磊、熊贇、孙梦姝、易鹏

本项目针对产业数智化中知识化不足、数据孤岛和推理能力弱等挑战,构建了知识增强的智能决策技术体系,实现了低资源知识自动构建、知识仓储融合复用及神经符号融合推理等突破,显著提升决策准确性与可解释性。成果应用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反诈等严谨行业。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