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ews9月21日消息,“我们知道黎明已至。”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在颁奖典礼上说。她回忆起自己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2025-09-21 0
DoNews9月21日消息,“我们知道黎明已至。”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在颁奖典礼上说。她回忆起自己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最令她动容的记忆是,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
她的研究,给万千因视网膜疾病而失明的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在领奖台上,张嘉漪说,“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这些未解之谜,正是我们攀登的下一座高峰。”
9月20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50位获奖科学家如明星一般走过红毯,走上领奖台,与家人一起享受聚光灯下的荣耀,也带来了自己探索人类“大问题”的科学梦想。
今年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缝养灾变防控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 “无人区”。
这项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等十几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每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不止于此,科学探索奖持续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在他们最具爆发力的年纪,去挑战,去探索,攀登科学的珠穆朗玛峰。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成果,我们必需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为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在座的各位,赋予了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致辞说,“‘科学探索奖’正是为你们注入了一份‘自由探索’的底气。希望你们珍惜这份支持,用好这份资源,心无旁骛地追求那些最本质、最纯粹的科学问题。”
原创研究是科技发展的源头活水。挑战前沿领域、激发原始创新的生态,需要“厚植基础”。如果说,获奖闪耀的科学家们是海平面上露出的冰山,海面下是需要长期主义投入去建设的基础。
“鼓励原创” 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资助的定位,鼓励原创贯穿在“科学探索奖”每一轮评审中。2025年,“科学探索奖”从同行评审、复审再到终审,评审专家们都更注重对未来研究工作原创性的考察。“你为什么能做出前人做不出的工作?”“你有什么独创性的方法?”“你的创新点在哪里?”在终审现场,这些是答辩人最常接受的“灵魂拷问”。
一些“从0到1”瞄准未知,拓宽认知边界。今年的 50位获奖科学家,各有精彩,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毛亚飞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了他的科学梦想:想揭示“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而决心研究“人类基因组里最难懂、最磨人、但是却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码”。他也的确在世界上率先破解了那最难懂的20%“复杂区域”。
作为全世界最先发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人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李听昕和他的团队像“量子世界的侦探”,观察二维材料中的奇妙粒子行为。获奖后,他想进一步探索未被前人看到的“电子舞蹈”,“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框架中,电子可以出现一些新的舞步,如果这个被看到了,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新物理’。”
也有一些“从0到1”为未来提供着更直接的答案。福建农林大学的获奖人徐通达突破性地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在细胞外的“对讲机系统” 。“证明它花了我们十年。”他获奖后说。大的突破,往往来自于耐得住寂寞,来自对大问题的大热爱。研究植物生长,本质是探索生命如何与环境对话、从无到有的创造逻辑。”而这样的原创研究,为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安全、抗逆育种等)提供新思路和突破口。
浙江大学的获奖人周青,则以自己的科研探索连接了实验室和病房,实实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获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她正在和一位医生通电话讨论患者的病情。她在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方向的多年探索,来自朴素的愿望:通过基础科研和临床的紧密合作,开发新技术与新药物,让精准医疗在罕见病领域真正做到 “一个都不能少”。她已经发现了8种此前未被认知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让多名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康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周青说。
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全球顶尖科学刊物《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超40篇,他们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今年的颁奖典礼也创了三个历史新高,历届以来最多的年轻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更多的地区和机构拥有了自己的获奖人。
首先,今年设置的“新星名额”,在满足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下,在10个资助领域各提供1个“新星名额”。这一设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申报,今年申报奖项的年轻科学家有261位、占比21%,几乎是去年的2倍。在 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有6位是“90后”。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
李听昕就回忆说,2024年有专家希望为他提名,他却谦逊地拒绝了,“以前获得探索奖的都是我的前辈,我去申请太早了点。2025年,奖项设置了新星名额,给3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更多机会,我刚好35岁,机会难得,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决定试试。这是一个大奖,对我们未来的信心和探索的勇气,都有非常正面的支持。”
其次,“科学探索奖”尊重女性科研人员的现实情况,重视她们的成长发展。去年奖项放宽了女性科学家的年龄申报门槛(男性45岁及以下,女性48岁及以下),今年在“新星名额”方面,也做了类似处理(男性35周岁及以下,女性38周岁及以下)。与此同时,还着力在评审各阶段提升了女性评委的比例。今年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共9位,占比 18%,呈现出可喜的态势。
“(今年的情况)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说。
此外,继奖项从9个领域扩展到10个领域后,今年获奖人覆盖的地区、机构都更广泛。50位获奖人来自15个城市的33家机构(去年13个城市、28家机构)。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基础科研布局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创新格局不断优化的写照。
腾讯通过它出资100亿元成立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始终以一种忠诚的态度执行着“科学探索奖”发起之初与科学界的约定,弦歌不辍。七年来,科学探索奖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不断得到科学界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奖项的初心是帮助优秀青年科学家减少现实生活的压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而现在,它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激励:为一份份奔赴人类未达之境的科学梦想,提供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本届最年轻的获奖人、清华大学的吴嘉敏说,“我觉得一旦拿到这个奖,就不再需要去申请其他奖项了,因为探索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肯定,它的评委非常跨学科、很专业,都是顶级科学家,经过多轮严格评选,历届获奖人也都是做出过杰出研究的学者。这让科研人员能够沉下心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徐通达看来,“这个奖对我们青年科学家来说太神圣了,评委专业、公平,只认科学本身。它更像一种精神认可,甚至超越了300万奖金的意义。”激励科学家敢于探索无人区的,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尊重、认同和共鸣。他们因为一个奖项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共同体,互相激发,推动着科学继续向前。
比如,一位冷门研究方向的科学家说,获奖后,更多人关注了他的研究方向,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又比如,一位做“生物探针”的科学家请一位从事深海机器人研究的科学家帮忙在深海寻找红色荧光蛋白,共同获得这个奖项让他们的跨界合作成为可能。
“科学探索奖”提供了一种社会资金“长期主义”支持基础科研的“方法论”。 “设立科学探索奖、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这些都是我们对科学事业的长期承诺,这份坚持,无关商业。”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在致辞中表示,“科学家们常说:‘科研是一场孤独的长跑。’但我们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成光,这条路上便不再孤单。”
今年颁奖典礼上另一道独特的风景,来自一场“科学传播实验”——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和腾讯新闻联合主办、科普中国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企鹅科普视频大赛”:48 位科学家出题,邀创作者赢百万奖金。48位新基石科学家,59个议题,300位创作者报名。经过90天的创作,49支由创作者和科学家共创的科普视频诞生了——在颁奖典礼现场,大赛最佳作品揭晓。
“在太空,如何灭火?”“衰老也有源头?剧本居然是我妈写的!”“如何碰触宇宙诞生的第一秒?”“案件名称:星系之死”……这是另一种互相激发的跨界合作,科学家主导“大问题”、创作者主导好内容。除了亲自下场出题,科学家们也开放出宝贵的实验室资源,最新的研究装备、最有趣的实验方法、乃至实验室中的激烈争论与观点碰撞,与创作者们一起努力,给视频创作加 buff。
获得常规创作方向最佳作品的皮卡悠团队,为了呈现“科学探索奖”获奖人陈焱的航天“黑科技”,亲手折出了卫星同款太阳能板。
AIGC方向的最佳创作者柯家浚的科普议题来自获奖科学家缪峰,“未来超级芯片,如何取法20瓦功率的人脑”,他完成了一支全片画面由AIGC创作的视频,从一位高中物理老师转型为物理科普博主,延续着他对物理学的热爱。
“现在大家越来越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要使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科学文化是基础,科学传播必须跟上”在当天的大赛终审环节,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肯定道,“这次活动开了个好头,你们有强大的传播能力,未来还要做得更好。”
颁奖典礼上,大赛发起人之一、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代表这场“科学传播实验”向科学家和创作者们致意,“感谢所有的创作者,感谢你们以才华和热情,让科研展示了温度和故事;也特别感谢所有科学家,你们的开放和专业,使得这样一个碰撞,变得有无限的想象力。愿我们继续以科技之力,呈现科学之美,让每一个创新可以被看见,让善意生长出更大的可能。
作为今年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的延伸,“企鹅科普视频大赛”的嘉奖,是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为科学探索孕育更广泛的社会理解、认同和共鸣的新尝试。让科学探索的最前沿,成为普通人能看懂、能感受科学之美的好内容。如诺贝尔所说,“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这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庆祝,也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憧憬。
相关文章
DoNews9月21日消息,“我们知道黎明已至。”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在颁奖典礼上说。她回忆起自己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
2025-09-21 0
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文I夙夜玖歌编辑I夙夜玖歌前言最近A股科技圈热闹得很,...
2025-09-21 0
好用的数码,好玩的技巧,老喵玩机派提示,本文阅读预计耗时2分钟。手机是很多人的必备娱乐工具,也是好用的通讯工具,日常生活中能极大提升体验,成为类似智能...
2025-09-21 0
2025年9月19日,华为全联接大会期间,第2届“元图工坊菁英荟”圆桌论坛在上海召开。40余位行业代表及客户围绕“数字孪生驱动工业智能化升级”展开深度...
2025-09-21 0
文化纵横2025-09-20 17:43:04近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定,《文化纵横》杂志连续入选CSSCI(...
2025-09-21 0
原标题: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在宁夏举行让文明互鉴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开花结果在宁夏科技馆体验人工智能,感受现代科技的魅力;在腾格...
2025-09-21 0
9月20日,重庆大学开展2025年全国科普月“探科技星火,触未来建造”小学生科普活动。本次活动由山区土木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建筑科普...
2025-09-21 0
9月20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运满半年。投运以来,T3航站楼在枢纽建设、运输生产、航线拓展、运行效率、旅客体验、绿色能源等多个方面取得显...
2025-09-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