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数据 “不敢用、不愿用、不能用” 的困境,正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可信数据空间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基础设施,正从政策...
2025-10-11 0
现在打开手机,十个里有八个会说“先问问AI”——写周报,让GPT-4捋条理;孩子写作文,拍给AI改得像范文;连头疼脑热查原因,都先搜“AI推荐的缓解办法”;甚至规划周末旅行,都要让AI列好路线、订好餐厅。
AI确实方便,能帮我们省不少事。
可慢慢发现,不少人已经把“用AI”变成了“靠AI”,甚至迷信AI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你知道吗?
这种不加思考的依赖,正在悄悄毁掉我们的能力,甚至让有些人栽了大跟头。
我们总觉得“AI懂的多,用它准没错”,可慢慢就忘了:AI只是个工具,它给的答案不一定对,更替代不了“我们自己思考、判断”的过程。
当我们连“核对信息”“梳理逻辑”都懒得做时,能力早就开始退化了。
其实“迷信AI”的代价,早就有人尝过,而且不少案例就在我们身边。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那波“AI换脸诈骗”。
浙江有家公司的财务,某天收到“老板”发来的视频。
视频里的“老板”穿着平时常穿的西装,声音、表情都和真的一模一样,说“有笔紧急款要转给合作方,你先转500万,手续后续补”。
财务没多想——毕竟“老板”的样子、声音都没毛病,而且AI生成的视频里,连“老板”习惯性摸下巴的小动作都有。
她立刻按要求转了钱,直到下午真老板回到公司,说“没让转钱”,才发现被骗了。
后来警察调查,骗子是用AI技术,把网上找的老板照片、采访视频,合成了那段“指令视频”。
这些坑,本质上都是“迷信AI”惹的祸:我们总觉得AI能搞定一切,却忘了“AI的能力,代替不了我们自己的判断和技能”。
其实关于“别迷信AI”,早就有大佬提醒过,只是很多人没当回事。
最早发出警告的,是霍金。
2014年他在BBC采访里就说:“人类进化是缓慢的,一代人才有一点变化;但机器不一样,今天能学会算1+1,明天可能就会解微积分,后天说不定就懂怎么‘优化’人类了。”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科幻片里的情节,离我们太远”。
可到了2023年,被称为“AI教父”的辛顿从谷歌辞职,说的话让不少人慌了:“我本来以为通用AI(就是能自己学习、自己做决定的AI,不只是帮你写东西查资料)要20到50年才会出现,现在看,20年内就可能撞上。”
同年3月,马斯克带着上千位AI专家联名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的AI,至少半年。”
他们怕什么?怕AI的“智力”超过人类后,我们根本管不住——就像给跑车装了火箭引擎,却忘了装刹车。
还有国学大师曾仕强,早在2010年就说过:“科技越发展,越得回头看《易经》。任何东西太冒头了,都会出问题,科技跑得太快不回头,迟早要栽跟头。”
当时有人觉得“这是老掉牙的道理”,可2023年AI换脸诈骗、AI写论文作弊的事接连发生后,大家才懂:曾仕强说的“栽跟头”,不是指科技本身不好,而是指我们“迷信科技,丢了自己的判断”。
就像AI能生成好看的设计图,可要是我们连“怎么调整细节”都不会,最后还是会被淘汰。
到了2025年,斯坦福大学的AI指数报告里有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美国针对AI的法规数量,一年里翻了一倍,覆盖的部门从5个扩到12个;微软的研究者也公开说,GPT-4已经有了“接近人类智能的迹象”。
这些不是空架子,是真的在提醒我们:AI跑得越来越快,要是我们一味迷信它,把所有事都交给它,最后只会被它“偷走”自己的能力。
可能有人会说:“我用AI只是图方便,怎么会被毁掉?”
但其实,“迷信AI”对我们的影响,是慢慢积累的,等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1.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弱
以前写一篇文章,我们会先想“主题是什么”“读者想看什么”“用什么案例支撑”,慢慢能形成自己的思路。
现在一上来就问AI“帮我写篇关于XX的文章”,AI给了初稿,我们改都不知道从哪改——因为整个逻辑都是AI的,我们自己没动过脑。
久而久之,我们会越来越依赖AI的“思路”,自己的思考能力就慢慢丢了。
2.动手能力,退化得厉害
以前学设计,会从手绘草稿开始,一笔一笔打磨线条、调整配色;现在用AI,输入“要温馨风格的海报,有鲜花和文字”,几分钟就能生成几十张,很多新人连设计软件的基础操作都不会。
以前学写代码,会自己琢磨逻辑,调试bug;现在让AI生成代码,复制粘贴就能用,可一旦代码出了问题,连“怎么找bug”都不知道。
动手能力,是靠“一次次练习”积累的。当我们把“动手”的机会都交给AI时,自己的技能只会越来越差。
3.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变弱了
AI给的信息,不一定全对。比如有人查“怎么治失眠”,AI说“吃褪黑素就行,每天吃10毫克”,可实际上,褪黑素的用量需要根据年龄、身体状况调整,过量吃会有副作用。
但迷信AI的人,根本不会去查资料核对,也不会咨询医生,直接就按AI说的做。
慢慢的,我们会失去“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变成AI的“信息接收机器”。
4.陷入“虚假自信”,耽误成长
刘润曾提到一组数据:用了AI的新员工,效率能涨30%;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效率只涨10%。
为什么?因为新员工用AI写出好文章、做出好设计,就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是AI的功劳。
他们会陷入一种“虚假自信”,觉得“不用自己学,靠AI就能搞定”,结果错过了积累真本事的机会。
而老员工知道AI的局限——AI能帮着整理信息,但核心的创意、判断、经验,还是得靠自己。
其实不是不能用AI,而是不能迷信AI。
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话:AI是“助手”,不是“主人”。具体可以这么做:
1.给AI“划边界”,知道哪些事不能靠它
有些事,AI只能给参考,不能当答案:
健康问题:AI可以推荐“缓解失眠的方法”,但最终得听医生的;
法律问题:AI可以给“合同模板”,但得让律师看有没有风险;
专业工作:AI可以整理“项目数据”,但项目的判断、决策,得自己来;
孩子学习:AI可以“讲解数学题”,但不能替孩子写作业,得让孩子自己思考。
2.用AI前,先自己“动动脑”
比如写周报,别直接让AI“帮我写”,而是先自己列大纲。
列好大纲后,再让AI根据大纲补充内容。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留自己的思考,领导问起来也能说清楚。
3.别丢了“笨办法”,练AI替代不了的能力
有些“笨办法”,看似慢,却是积累能力的关键:
设计师可以用AI生成灵感,但也要练手绘,掌握设计软件的基础操作;
学生可以用AI查资料,但也要自己整理笔记,搞懂知识点的逻辑;
职场人可以用AI整理数据,但也要自己分析数据背后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还要多练AI替代不了的能力:比如情感沟通;比如一手经验;比如创意细节。
4.常问自己“如果没有AI,我能做到吗?”
每次用AI前,不妨问自己一句:“如果没有AI,我能完成这件事吗?”
要是能,用AI提高效率没问题;
要是不能,就先自己学,学会了再用AI帮忙。
比如不会写PPT,别直接让AI“帮我做”,而是先学“怎么搭PPT框架”“怎么选配色”,学会了再让AI帮着找素材、排版。
这样就算没有AI,你也能做出不错的PPT。
AI本身是个好工具,就像手机、电脑一样,能帮我们省时间、提效率。
但问题出在“迷信”——把AI当成万能的,什么都靠它,最后丢了自己的思考、判断、技能。
就像刀能切菜也能伤人,关键在握刀的人。
AI能帮我们做事,也能“偷走”我们的能力,关键在我们怎么用它。
记住:真正厉害的不是“靠AI做事”,而是“会用AI,还能保留自己的能力”。
别让工具,偷走了本该属于你的成长。
相关文章
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的今天,数据 “不敢用、不愿用、不能用” 的困境,正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可信数据空间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基础设施,正从政策...
2025-10-11 0
2024年初,朝鲜蜂窝连接数751万,占总人口近三成。 到2023年底,实际用户比例已到四成到五成,尤其平壤市区,差不多人人手一部。 2025年上半年...
2025-10-11 0
现在打开手机,十个里有八个会说“先问问AI”——写周报,让GPT-4捋条理;孩子写作文,拍给AI改得像范文;连头疼脑热查原因,都先搜“AI推荐的缓解办...
2025-10-11 0
一、本月导览与核心看点2025 年 9 月,SCALE 评测基准持续聚焦 AI 在 SQL 领域的应用前沿。本月,榜单新增了 Moonshot AI(...
2025-10-11 0
【无需打开直接搜索微信;-】 操作使用教程: 1.亲,实际上微乐湖北麻将万能开挂器是可以开挂的,确实有挂.2.在"设置D...
2025-10-11 0
这两天有个瓜还挺值得关注的:因为数据泄漏,40 万用户、4300 万条私密聊天、60 万张图片视频,被公开出来在互联网上 “ 裸奔 ”。一款未设防的服...
2025-10-11 0
近日,国务院印发《深化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重点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此国家政策东风下,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山东省...
2025-10-11 0
2025年《财富》中国科技50强榜单前几天正式发布,华为、DeepSeek、宁德时代分列前三。这份榜单里既有老面孔,也有不少新锐——比如成立不到五年的...
2025-10-1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