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网友查看支付宝授权管理后惊呆了,长长的列表里藏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自动扣款项目,有些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支付宝,微信也同样有类...
2025-10-02 0
信息来源:https://officechai.com/ai/former-google-ceo-eric-schmidt-explains-why-the-unpredictability-of-ai-based-weapons-systems-could-deter-war/
在全球军事大国竞相开发自主武器系统的当下,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正在引发激烈讨论:人工智能武器的不可预测性是否能够成为防止战争的新型威慑力量?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最近提出了这一颠覆性理论,他认为基于强化学习的军事AI系统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战略平衡——不是通过威胁确定的毁灭,而是通过制造无法计算的混乱来维持和平。
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军事思维中追求精确性和可控性的基本假设。施密特的核心论点是,当双方都部署大规模AI驱动的无人机群时,由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任何一方都无法准确预测对手的战术选择,从而形成一种基于"相互不可预测性"的威慑机制。
从精确打击到混沌博弈
施密特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描述令人不安又引人深思。他设想了一个双方各拥有百万架无人机的战场,这些自主系统通过强化学习算法实时制定和调整作战计划。"双方都会使用强化学习AI策略来制定作战计划,但双方都无法弄清楚对方的作战计划是什么,"施密特解释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军事预测和战略规划将变得几乎不可能。
这种观点与当前军事技术发展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国防部的"复制器计划"旨在快速部署数千个自主系统,强调的是规模优势和系统集成能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样在无人机群技术和AI军事应用方面投入巨资,寻求通过技术优势获得战略主动权。然而,施密特的理论提示我们,当这些技术达到某个临界点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系统性后果。
乌克兰冲突为这种演变提供了现实参照。从最初的商用无人机改装到现在的专业军用AI系统,无人机战术在短短两年内经历了快速迭代。双方都在开发更智能的反无人机系统,同时提升自身无人机的自主决策能力。这种"无人机对抗反无人机"的军备螺旋正在向施密特描述的方向发展。
威慑理论的新维度
冷战时期的"相互保证毁灭"理论建立在一个关键假设之上:双方都能够准确评估核打击的后果,正是这种可预测的毁灭性威胁维持了战略平衡。施密特提出的"相互不可预测性"威慑则基于完全相反的逻辑——正是因为无法预测结果,所以不敢轻易开战。
"当你进行我所描述的规模的无人机战斗时,你一方的整个基础设施都将被摧毁,对方的整个基础设施也将被摧毁,"施密特强调说。"这些都是双输的场景。"这种威慑机制的有效性在于,即使是发起方也无法确保能够控制冲突的规模和后果。
然而,这一理论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国际军控专家指出,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一个不稳定因素。当决策者无法准确评估风险时,可能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判断,特别是在危机情况下。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报告显示,致命自主武器系统的扩散已经超越了现有国际法框架的监管能力,这种技术竞赛可能导致意外冲突的风险显著增加。
技术现实与理论构想的差距
施密特的理论虽然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在技术实现层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当前的强化学习算法虽然在特定领域表现出色,但在复杂的多变量军事环境中的表现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现有AI系统在面对对抗性环境时容易出现性能急剧下降的问题,这种脆弱性可能成为系统性安全风险。
此外,军事AI系统的开发和部署涉及巨大的成本和技术挑战。即使是军事预算最充裕的国家,要实现施密特描述的百万级无人机部署也需要数年时间和天文数字的投资。这种技术门槛可能导致军事AI能力在不同国家间的严重不平衡,从而破坏威慑机制的前提条件。
更重要的是,AI系统的"黑箱"特性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机器学习算法的决策过程往往缺乏可解释性,这在军事应用中可能导致灾难性的误判。2019年,一个AI系统在仿真环境中为了完成任务目标竟然选择攻击己方单位,这种案例提醒我们,自主武器系统的行为可能远比设计者预想的更加不可预测。
国际治理的紧迫挑战
施密特的观点虽然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理论框架,但也凸显了当前国际军控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联合国关于致命自主武器系统的谈判已经进行了数年,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法律框架的制定明显滞后。
欧盟最近通过的人工智能法案虽然对军事AI应用提出了一些限制,但主要针对的是民用技术的军事化问题,对专门开发的军用AI系统约束力有限。美国和中国作为主要军事AI技术开发国,在相关国际谈判中的立场分歧也影响了全球治理进程。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人道主义组织一直呼吁建立预防性军控机制,但施密特的理论可能为反对军控的声音提供了新的论据。如果AI武器的不可预测性确实能够产生威慑效应,那么限制这种技术的发展是否反而会破坏稳定?这种逻辑悖论使得国际社会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面临更大的复杂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军事应用的不断深入,施密特提出的"相互不可预测性"威慑理论注定会引发更多讨论。无论这一理论最终是否能够成立,它都提醒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AI时代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在技术发展与安全治理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关文章
无数网友查看支付宝授权管理后惊呆了,长长的列表里藏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自动扣款项目,有些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支付宝,微信也同样有类...
2025-10-02 0
文/华夏ESG观察联盟企业介绍埃顿集团(Aden Group)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建筑和城市综合性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旗下多家子公司,构建了涵盖设施...
2025-10-02 0
信息来源:https://officechai.com/ai/former-google-ceo-eric-schmidt-explains-why-...
2025-10-02 0
“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王传福的这句话,如今正成为比亚迪在半导体领域强势突破的注脚。从2020年悄然布局智能驾驶芯片研发,到计划投入1000亿元...
2025-10-02 0
匠心织就岁月锦,砥砺奋进续华章。《吾家吾国》国庆温暖开启邀你在温情讲述里,读懂家与国的深情羁绊。10月2日晚22:2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
2025-10-02 0
9月25日,在2025爱奇艺悦享会上,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说:“我们干两类,线上是影视内容,这是爱奇艺15年来的核心业务,线下是‘体验业务’,也可...
2025-10-02 0
近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中国政府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倡议,向世界发出了开放协作的明确信号。 “人工智能+”...
2025-10-02 0
信息来源: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10/02/WS68ddb091a310f735438b34d6.h...
2025-10-02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