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钱呢?打车时明明付了100块车费,结果,司机到手没多少,平台说自己利润薄,钱的流向一时成谜。最近,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把抽成上限降到27%,可翻完...
2025-10-29 0
钱呢?打车时明明付了100块车费,结果,司机到手没多少,平台说自己利润薄,钱的流向一时成谜。
最近,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把抽成上限降到27%,可翻完某平台财报发现,它的净利润还不到1%。
一边是司机的抱怨,一边是赤裸裸的财报数据,大家不禁疑惑,那笔巨额车费,到底去哪了?
打车这事儿,现在越来越像个谜团,乘客掏出手机,看着屏幕上比几年前贵了一截的价格,心里嘀咕“怎么又涨了?”
另一头,司机师傅方向盘后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看着流水单,叹气说“根本不挣钱”,而夹在中间的网约车平台,也摊开财报,一脸无辜地表示,自己忙活半天,净利润率还不到1%。
钱呢?一百块的车费,到底在路上被谁“截胡”了?这事儿还真不是简单的“平台抽成太黑”就能解释清楚的,它更像一场关于成本的“完美风暴”,卷入了行业里的每一个人。

很多人一提到网约车,第一反应就是平台抽成高得离谱,但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官方对外宣称的抽成上限是27%,听着确实不低,可行业报告一出来,发现月均抽成其实多在18%到20%这个区间里浮动。
更有意思的是,一家头部平台在今年的订单平均抽成,甚至只有14%,这数字怎么跟体感差这么多?因为平台的抽成根本不是一个固定值,它像个调皮的变色龙,随着时间、地点、天气随时变化。
早晚高峰,路上堵得水泄不通,平台为了激励更多司机上线接单,会把抽成调高一些,可到了上午十点这种订单稀少的“平峰期”,抽成可能就降到了12%左右。
更有甚者,如果你打个长途,比如从市区去机场,或者去某个偏远的郊区,平台给司机的抽成甚至能降到10%乃至8%,为什么?因为平台得补偿司机可能空车返回的成本,不然没人愿意接这种单子。

所以,抽成更像一个调节市场运力的杠杆,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利润工具,那么,平台抽走的这笔钱,哪怕按18%算,到底花哪儿去了?它可真没直接进平台的口袋。
这笔钱首先要拿出一大块来“还给”乘客,你每次打车用的优惠券、新用户红包、打折券,平均下来,每单大概有5到6块钱,都是从平台的抽成里出的,这是维持用户活跃度的硬成本,省不了。

然后,是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安全和合规开销,每趟行程背后,都有庞大的服务器在运转,有24小时待命的紧急求助团队,有车辆安全检测系统。
再加上客服团队的人力成本,以及审核司机和车辆资质的合规费用,零零总总加起来,一单又要花掉5到7块钱。

这么层层剥下来,平台真正能留下的净利润少得可怜,净利润率甚至不足1%,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平台还在持续亏损。
数据显示,第二梯队的两家平台在2021到2023这三年里,亏损额分别达到了惊人的70亿元和20亿元,所以说,平台根本不是什么“轻资产”的信息中介,它更像一个背负着沉重运营成本的基础设施服务商。

聊完了平台,再来看看司机的账本,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想入行的人,往往被光鲜的流水数字所吸引。
研究数据显示,全国网约车司机的月均总收入大约是7623元,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一个全职司机如果每天跑满8小时,月流水过万不是梦。

听起来很不错,但别急,流水不等于到手收入,在珠海,一个司机租一辆普通的新能源车,每个月的租金就要三四千块。
这还没算“油钱”——也就是电费,每天跑三百公里,一个月下来,充电费就得1350元,要是赶上冬夏两季,空调一开,续航刷刷往下掉,充电开销还得再多个270块。
这还没完,车辆的保险分摊到每个月,又是两三百到四百块,路上开车,难免有个违章,罚款这笔不可控的支出,一个月几百块也说不准。
这么七七八八一算,一个司机师傅还没开始算利润,每个月的固定支出就已经逼近5000元大关。

这笔账算下来,结果就有点扎心了,一个月辛辛苦苦跑了8000块流水,扣掉所有成本,司机真正拿到手的,可能也就4000块左右。
要是行情不好,一个月流水只有6000,那到手可能就只剩下2000块,这还没算上吃饭和车辆保养的隐性开销,路边快餐一个月要650元,洗车保养又是小两百。

更关键的是时间成本,全职司机一个月的工作时长,包括等单时间在内,轻松超过208小时,每天看似工作8小时,但真正轮子在转、在接单的时间可能只有6、7个小时,剩下的一两个小时,都在焦虑地等待系统派单。
这么折算下来,司机的平均时薪甚至不足20元,和一些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已经相差无几。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成本高,更深层的原因是市场环境的剧变,过去两年,全国持证司机的数量增长超过了50%,但订单量的增长速度却只有20%左右,车多单少,成了所有司机的噩梦。
杭州、成都等多个城市甚至都发布了市场饱和的官方预警,这种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接单效率的下降。
以前可能等十分钟就来一单,现在等二十分钟甚至更久都是常态,原来一天能跑25单,现在可能20单都费劲。
为了抢到单,司机们还不得不去接那些利润更低的特惠单、一口价单,收入又被进一步压缩了约10%,乘客觉得打车贵,司机觉得挣钱难,僵局就此形成。
面对司机挣钱难的困境,平台也不是没有动作,最近,就有平台主动把平均抽成从14%微调到了13%,别小看这1%,它意味着司机每跑一百块的订单,就能多拿到1块钱。
这是一种善意,但坦白说,它能解决根本问题吗?恐怕很难,这种单纯降低抽成的做法,更像是一种短期的“让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车多单少”这个核心矛盾。
而且,如果平台持续压缩本就微薄的利润,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在安全、客服等方面的投入,服务质量一旦下降,最终受影响的还是乘客和司机的体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前这种乘客、司机、平台“三方都难”的局面,本质上是一种成本在三者之间无效转嫁的零和博弈。
真正的出路,或许不在于纠结谁多拿了三五块,而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去共同创造新的价值,从根本上优化整个行业的成本结构。
怎么优化?可以从“节流”和“开源”两个方向入手,先说“节流”,也就是降低运营成本,这方面,平台的技术优势就能派上用场。
比如,通过更智能的调度算法,在司机送完乘客后,精准匹配一个顺路的返程订单,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驶里程,空驶少了,司机的单位时间收入自然就高了。
再比如,开发一个“充电导航”功能,实时告诉司机附近哪个充电桩价格最便宜、排队最少,别小看这几毛钱的电价差,日积月累下来,一个月也能给司机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
当然,司机们自己也在想办法,比如避开拥堵路段,或者利用在充电站休息室解决午餐,都是在为自己的“账本”减负。
“节流”是向内要效率,而“开源”则是向外寻找增量,存量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那就得去创造新的出行场景。
比如,针对通勤人群,完全可以开发从大型社区到写字楼的固定线路拼车服务,对乘客来说,比打车便宜,对司机来说,一趟能拉好几个人,收入稳定且更高。
还可以把目光投向家庭场景,现在很多家长为接送孩子头疼,如果能推出一种按月订购的、专门负责接送孩子的定制服务,由固定的、信得过的司机来完成,不仅解决了家长的痛点,也为司机提供了非常稳定的订单来源。
甚至可以跨界合作,平台可以和大型商场、旅游景区联动,推出“消费+出行”的套餐,比如在某个商场消费满一定金额,就返给你一张打车券。
这样一来,商场获得了客流,平台创造了出行需求,用户也得到了实惠,实现了三方共赢。
说到底,网约车行业的困局,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谁赚走了钱”的利益分配问题,而是一个深层的、结构性的成本问题,平台背负着巨大的隐形成本,司机承受着沉重的显性开支,而这一切最终都以价格的形式传导给了乘客。
未来的出路,也许需要我们跳出“追问钱去哪儿了”的思维定式,转而思考“如何共同创造价值、优化成本”。
这需要平台、司机乃至政策监管方共同努力,推动行业从相互挤压的“成本转嫁”游戏,升级到共生共荣的“价值创造”新阶段。
只有当整个生态的运行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新增的价值被创造出来了,行业里的每一个人,才能真正松一口气。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日单3700万却亏25亿,滴滴的钱到底被谁“顺”走了?》新浪财经2025-09-21 16:00
2.《果然财经|低价漩涡里的网约车:司机抱怨乘客受气,谁也没赢》齐鲁壹点2025-08-29 05:42
3.《网约车订单层层转卖 司机收入莫名缩水》光明网2024-08-09 08:30
相关文章
前言钱呢?打车时明明付了100块车费,结果,司机到手没多少,平台说自己利润薄,钱的流向一时成谜。最近,网约车平台集体宣布,把抽成上限降到27%,可翻完...
2025-10-29 0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29 14
亲,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的,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10-29 8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英伟达公司计划对诺基亚进行总值10亿美元的股权投资,这被广泛视为对这家芬兰企业从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转型为人工智能领域参与者的有力背书...
2025-10-29 0
证券之星消息,骏成科技(301106 10月27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提问:董秘你好公司产品有应用AI眼镜或者智能穿戴领域吗...
2025-10-29 1
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像人一样“会思考、能感知、有温度”。智慧城市建设需立足本地痛点,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城市需要通过知识分享与持续合作,...
2025-10-29 0
人民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杜燕飞 2025年我国云服务市场,正经历从“资源供给”向“价值创造”的转换。随着人工智能(AI 技术不断革新,对算力的...
2025-10-29 0
中新网北京10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 2025年10月适逢全国敬老月,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重阳节来临之际,中国科技馆围绕“智享银龄 科暖重阳”主题,...
2025-10-29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