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29日 20:50 0 admin

最近AI圈出了个实打实的大事,YoshuaBengio成了GoogleScholar上第一个引用量超100万的学者。

这数字光看没概念,但你换算下就懂有多夸张。

一篇论文打印出来大概1毫米厚,100万篇堆起来就是1000米高,比现在世界最高的迪拜哈利法塔还高不少。

这哪是学术成就,简直是用知识堆出来的“地标”。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提到Bengio,就不能不提他那俩老伙计。

他和GeoffreyHinton、YannLeCun合称“深度学习三巨头”,现在Hinton的引用量快到97万,LeCun也有43万,虽说都很能打,但这次Bengio是真跑在了AI领域的最前面。

本来想单夸他这百万引用多牛,后来发现得提一嘴法国学者福柯,人家引用量139万更高,但福柯是哲学家,跟纯AI领域的Bengio比,含金量和领域属性完全不一样,Bengio这成绩在计算机科学圈里,目前就是独一份。

Bengio的引用增长曲线也特有意思,几乎和AI技术从边缘走到世界中心的节奏完美重合。

你想啊,二十年前AI还没这么火,现在手机里的图像识别、语音助手,背后都有深度学习的影子,而Bengio的研究就是这些技术的“地基”。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所以这100万次引用,不只是对他个人的认可,更像给AI这二十年的爆发期立了块纪念碑。

Bengio能走到今天,跟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

他1964年3月5号生在巴黎,家里是从摩洛哥移民来的犹太家庭。

爸爸是药剂师,还兼职写剧本,在蒙特利尔搞了个犹太-阿拉伯语的戏剧团;妈妈以前也在摩洛哥搞过戏剧,后来跟爸爸一起办了多媒体剧团。

这种又有艺术氛围又重思考的家庭,难怪能养出爱琢磨的孩子,可能早早就给他埋下了自由思考的种子。

他12岁那年,全家搬到了加拿大蒙特利尔。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那时候的他,已经扎进了科幻小说里,阿西莫夫、雷・布拉德伯里、亚瑟・克拉克的书都没少看。

尤其是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里面“老师天天教机器认识世界”的情节,把他彻底吸引住了。

后来他回忆说“科幻小说是梦想未来的方式”,我觉得这话挺实在,说不定那时候他就偷偷想过,以后要搞出能理解世界的机器。

更早的时候,他11岁就开始用计算器编程了,对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越来越感兴趣。

他自己说记性不好,不擅长死记硬背,偏偏数学和计算机只需要推理,刚好对上了他的胃口。

而且他还有个弟弟叫SamyBengio,比他小一岁,后来也成了GoogleBrain的AI科学家,还是Torch的作者之一,现在在苹果管AI研究。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兄弟俩小时候几乎形影不离,一起研究一起聊想法,这种“学术搭档”式的家庭氛围,估计也帮了他不少。

1986年,Bengio考上了麦吉尔大学,之后一路拿了电气工程学士、计算机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这学历放在现在,也是妥妥的学术“硬通货”。

1991年博士毕业,他又去麻省理工学院(MIT)和AT&T贝尔实验室做博士后,师从MichaelI.Jordan这种领域里的大牛。

1993年,他回到蒙特利尔,加入蒙特利尔大学,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

这段经历就像给他的研究“打基础”,后来能在AI领域站稳脚跟,跟这些积累分不开。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从GAN到深度学习教材:Bengio的“硬核”学术遗产

Bengio的学术成果里,有不少“压箱底”的好东西。

根据GoogleScholar的数据,他引用超1万的论文或著作有19个,超1000引用的有96篇,其中两篇引用量还破了10万,这俩加起来就占了他百万引用的五分之一还多。

最厉害的是他跟IanGoodfellow等人合写的《GenerativeAdversarialNets》,也就是咱们常说的GAN(生成对抗网络)。

这篇论文的想法特别绝,简单说就是让两个神经网络“对着干”:一个叫生成器,负责学真实数据的规律,造出让人难辨真假的假样本,像个“伪造者”;另一个叫判别器,负责区分真实数据和假样本,像个“警察”。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俩网络在博弈中一起进步,还能用反向传播直接训练,避开了传统生成模型的不少麻烦。

后来AI画画、生成逼真人脸,好多都用的这技术,这想法放在当时,确实够超前。

另一篇破10万引用的,是他跟Hinton、LeCun合写的《DeepLearning》论文。

这篇就是深度学习领域的“入门圣经”,讲了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核心技术和主要架构。

比如在图像处理里大显身手的卷积神经网络(CNN),处理文本、语音的循环神经网络(RNN),都在这篇里讲得明明白白。

而且它还说了,深度学习能自动从数据里学特征,不用人手动设计,这一下就解决了传统机器学习的大难题。

现在好多AI应用能落地,都得感谢这篇论文铺的路。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有意思的是,他引用第三高的也是《DeepLearning》,不过不是论文,是他跟IanGoodfellow、AaronCourville合写的教材,现在引用量超8.6万了。

全球好多高校都把这本当教材,我觉得这比单篇论文影响还大,等于他不光自己搞研究,还培养了一茬又一茬AI人才,这种“传帮带”的作用,比单纯的引用数字更有意义。

现在Bengio已经61岁了,但还是没停下脚步。

2024年9月,他跟学生EricElmoznino在《Science》上发了篇《IllusionsofAIconsciousness》,专门聊AI意识的假象;10月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出了份《InternationalAISafetyReport2025》,根据新证据重新评估AI安全。

而且你看他最近的论文,名字常排在最后,在学术界这通常意味着他是项目的指导者,帮年轻研究者把关、给方向。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这种既自己冲锋陷阵,又带新人的导师,真不多见。

AI时代的“良心”:Bengio为啥敢当“吹哨人”

随着AI技术越来越普及,Bengio的想法也慢慢变了。

以前他主要琢磨怎么突破技术,但后来看着AI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开始担心了,怕这些强大的工具落到“坏人”手里,搞出像“杀手机器人”这样的危险东西。

2023年5月,他接受BBC采访时说,自己对毕生的工作感到“迷失”,因为AI被滥用的风险越来越大。

能说出这种话,挺需要勇气的,毕竟AI能有今天的热度,他自己是重要推动者之一,现在站出来说风险,等于要直面自己创造的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他想要的AI未来,是《星际迷航》那样的:人类靠民主治理,每个人都有好的医疗、教育和食物,没有战争,只有对未知的探索。

他说“我也在努力把科学和如何改善社会结合起来”,这话不是空谈,他确实做了不少事,比如推动LawZero这样的机构,专门搞AI伦理咨询,帮大家规范AI的使用。

但他也不是那种“技术恐惧者”。

他说把机器拟人化,觉得它们会有情感、会背叛人类的“终结者情景”很荒谬。

真正的风险不在机器“觉醒”,而在人怎么用、怎么管。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他举了个例子:“你不能因为代数被用来计算导弹弹道就去责怪代数的发明者,但我们需要明智地行动。

”这话我特别认同,技术本身没好坏,关键看使用者怎么把控方向。

Bengio拿过不少荣誉,2018年跟Hinton、LeCun一起拿了图灵奖,这可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还有加拿大勋章、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还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

但他一点没飘,闲暇时喜欢读斯宾诺莎的著作,或者在家附近的树林里散步,把学生当成家人。

他说“自信是不够的,你可能既自信又错了”,这种清醒和谦逊,在顶尖科学家身上挺难得的。

破百万引用!Bengio成AI圈第一人?还是技术“吹哨人”

现在回头看,Bengio的价值不只是那100万引用,也不只是GAN、深度学习这些技术突破。

更重要的是,他让大家看到,顶尖的科学家不光要能探索未知,还要对自己的创造物有敬畏心,敢承担起塑造未来的责任。

在AI这既有无限可能又有潜在风险的十字路口,他就像个“指南针”,努力把AI往更安全、更符合人类福祉的方向带。

那100万引用记录了过去的辉煌,而他现在的奔走和疾呼,正在为AI的下一个十年、二十年铺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