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目标获取代表性强、准确度高、长期连续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用于验证宏观选址的结论,并为微观选址和发电量预测提供核心输入。二、测风...
2025-10-21 0
一、核心目标
获取代表性强、准确度高、长期连续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
用于验证宏观选址的结论,并为微观选址和发电量预测提供核心输入。
二、测风塔选址要求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位置选不好,后续所有数据都可能失去意义。
代表性原则:
必须能代表计划风电场区域的普遍风况,避免设置在局部地形(如山尖、孤立洼地)特征过于极端的位置,除非该地形就是目标安装点。
应充分考虑风电场未来规划的布局,测风塔应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或者位于风场的中心区域。
地形与地表粗糙度:
选择的地形应尽可能均匀,地表粗糙度(如植被、建筑物)在主导风向上保持一致。
如果风场区域地形复杂,可能需要在不同区域设置多座测风塔。
避让干扰源:
远离树木、建筑物、高压线等障碍物。通用准则是:测风塔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小于障碍物高度的10倍。
避开未来风机的基础位置和吊装场地。
交通与安全:
确保施工车辆和人员能够到达,便于安装和维护。
避开地质灾害区、洪水淹没区、军事禁区等。
考虑对周边居民和环境的影晌,避免引起纠纷。
三、测风塔结构与高度要求
高度要求:
原则:测风塔高度应不低于计划安装风机的轮毂高度。目前主流风机的轮毂高度在100米以上,因此测风塔高度通常为100米、120米或更高。
原因:可以直接获取轮毂高度处的风速,避免使用模型外推带来的误差。
结构类型:
桁架塔(拉线式):最常见类型,成本较低,安装相对方便。需要通过多层钢丝绳拉线固定,占地面积较大。
桁架塔(自立式):无需拉线,占地面积小,更安全,但成本和基础施工要求更高。
管塔:类似于风机塔筒,通常为自立式,主要用于永久性测风站。
基础要求:
根据地质条件和塔型设计合适的基础,如混凝土独立基础、桩基础等,确保测风塔在极端风况下的稳定和安全。
四、传感器配置与安装要求
风速仪:
类型:主要使用杯式风速仪和超声风速仪。
数量与安装:
至少在3层或以上高度安装。典型的配置层数为10米、30米、50米、70米、100米、120米等。
安装时需使用足够长度的水平悬臂(通常为塔身直径的3倍以上),以确保传感器远离塔身对气流的干扰。
应对准主导风向安装。
风向标:
安装:至少在2层或3层高度安装,通常安装在最高层和中间层。
同样需要远离塔身干扰,并要进行北对准校准,确保读数准确。
其他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和气压传感器:用于计算空气密度,这是计算风功率密度的关键参数。通常安装在2米高度或中部高度。
湿度传感器:有时也会安装,用于更精确的空气密度计算。
五、数据采集与管理要求
数据采集器:
应能连续、不间断地工作。
采样频率通常为1Hz或更高,然后计算并存储10分钟平均数据(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电源系统:
通常采用太阳能板+蓄电池的组合,确保在阴雨天气也能持续供电。
数据存储与传输:
本地存储:在数据采集器中安装存储卡,定期(如每季度)派人现场下载。
远程传输(GPRS/4G/卫星):强烈推荐。可以实时或定时(如每天)将数据传回数据中心,便于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和数据质量,发现问题可及时处理。
数据安全:
应采取防雷、防潮、防盗等措施。
六、测量周期与数据完整性要求
测量周期:
至少连续测量一整年,以覆盖所有的季节变化。
强烈推荐测量两年或以上,因为不同年份的风况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年际变化)。长期数据可以用于更可靠地对齐到长期气候基准。
数据完整性:
行业通常要求有效数据完整率不低于90%。
数据完整率 = (总记录数 - 无效记录数)/ 总记录数 * 100%。
七、安装与维护
安装:必须由专业团队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安全和质量。
定期维护:
初期每月一次,稳定后每季度一次。
维护内容:检查塔体结构和拉线、清洁传感器、检查电源系统、现场下载数据备份、进行传感器校准检查。
相关文章
一、核心目标获取代表性强、准确度高、长期连续的风速、风向、温度、气压等气象数据。用于验证宏观选址的结论,并为微观选址和发电量预测提供核心输入。二、测风...
2025-10-21 0
2025年10月16号,经常用支付宝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个新变化——芝麻信用悄悄推出了个子品牌“芝麻800”,专门给信用分800到950的“信用大佬”们准...
2025-10-21 0
2025-10-21:两个数字的最大乘积。用go语言,给定一个正整数 n,从它的各个位上选出两个数字相乘,求能得到的最大乘积并返回。若某个数字在 n...
2025-10-21 0
近期影视圈可谓热闹非凡,不仅有《毛血汪》秋季篇暖心回归,还有迪丽热巴的迷你剧《虽然不能同时拥有一切》正式官宣,易烊千玺的微电影《记忆奇旅2:最后上传》...
2025-10-21 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等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成功捕捉到突触囊泡释放与快速回收的完整动态过程,并提...
2025-10-21 0
本报记者 丁蓉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今...
2025-10-21 0
10月17日下午5点,南京雨花台区,中国(南京)软件谷F栋,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文广几乎小跑着赶回办公室。“不好意思,一直在车间测试...
2025-10-21 0
你知道ChatGPT背后到底经历了哪些训练流程吗?AI训练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篇文章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拆解大模型训练的三大阶段,带你看懂那些“看...
2025-10-21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