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饶毅教授说了一句话,竟让顾秀林恼羞成怒

十大品牌 2025年10月14日 04:28 0 admin

一场辩论中的科学与伪科学对决:2015年凤凰网转基因辩论会的关键交锋

2015年1月18日,凤凰网主办的“转基因安全争议”专题辩论会,本是一场围绕科学证据的理性探讨,却因反转基因代表顾秀林的“伪科学论据”与饶毅教授的“科学打假”形成尖锐对立。其中关于“塞拉利尼论文”的交锋,不仅成为揭露反转基因言论漏洞的经典一幕,更让“科学结论需经严谨验证”的核心原则凸显,折射出科学争议背后“证据”与“臆断”的本质区别。

当天辩论会现场,正反双方围绕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讨论逐渐升温。反方核心代表顾秀林(已故经济学家顾准之女,长期以“转基因批判者”自居)为支撑“转基因食品有害”的观点,在发言中突然抛出所谓“重磅证据”——2012年由法国学者塞拉利尼(Gilles-Éric Séralini)团队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她手持打印版论文摘要,语气坚定地声称:“这篇论文用大鼠做了两年喂食实验,结果发现吃转基因玉米的大鼠,身上长了巨大肿瘤,肝脏、肾脏都出现损伤,这就是转基因食品有毒的铁证!”为增强说服力,她还反复强调“这是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上的研究,不是我编造的”,试图用“学术论文”的外衣掩盖论据的缺陷。

然而,顾秀林的话音刚落,正方代表、时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教授便立刻针对这一论据展开反驳,逻辑清晰且直指核心。饶毅教授首先明确给出关键事实:“塞拉利尼这篇论文发表在2012年9月的《食品与化学毒物学》(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期刊,但仅仅一年多后,也就是2013年11月,该期刊就正式发布撤稿声明,彻底否定了这篇论文的结论。”紧接着,他进一步拆解撤稿的科学依据:“撤稿原因并非‘资本施压’,而是全球多位毒理学专家评审后发现,论文存在三大致命漏洞——第一,实验样本量极小,仅用20只大鼠(每组仅10只),远低于国际毒理学研究要求的‘至少50只/组’标准,数据统计毫无统计学意义;第二,实验用的大鼠品种是‘SD大鼠’,这种大鼠本身老年期(2年左右)就极易自发肿瘤,无法排除‘自然发病’与‘转基因食品’的因果关系;第三,实验过程未公开原始数据,其他实验室多次尝试重复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完全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原则。”

为了让现场观众和线上读者理解“学术规范”的重要性,饶毅教授还补充了权威机构的结论:“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ANSES)、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等全球20多个国家的权威机构,都针对这篇论文做过独立评估,最终全部得出‘实验设计不严谨、结论不可信’的结论。塞拉利尼本人后来也试图重新发表数据,但始终无法弥补样本量和实验设计的缺陷,没有任何正规期刊愿意接收。”

在戳破论据漏洞后,饶毅教授基于科学精神,向顾秀林提出了理性建议:“如果您真的认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并且有扎实的实验数据支持,我建议您或相关研究者,按照学术规范整理成完整论文,投稿到《自然》《科学》《细胞》这类国际顶级期刊。这些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全球顶尖科学家会对实验设计、数据真实性、结论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核——只要证据充分、逻辑严谨,无论观点是否支持转基因,都会被发表。这才是科学领域探讨争议的正确方式,也是区分‘科学结论’和‘个人猜测’的唯一标准。”

面对这番有理有据的质疑与建议,顾秀林并未正面回应“论文撤稿”的核心事实,也未提及“实验漏洞”的科学批判,反而情绪突然失控,当场提高音量打断饶毅教授的发言,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焦躁:“他们不许!我怎么投稿?那些国际期刊都被孟山都这些转基因公司买通了,根本不会发表反对转基因的论文!我之前找过相关研究者,他们都说投稿会被直接拒,连评审都进不了!”这番“恼羞成怒”的回应,瞬间暴露了其言论的逻辑矛盾——既无法否认“论文被撤稿”的客观事实,又不愿遵循学术规范提供新证据,只能用“资本控制期刊”的阴谋论说辞逃避质疑,甚至将“无法发表论文”归咎于“外部打压”,而非自身论据的缺陷。

事实上,顾秀林口中的“他们不许”完全不符合学术现实。国际学术期刊的核心发表标准是“科学严谨性”,而非“观点立场”。截至2015年,全球已发表的转基因相关学术论文超过10万篇,其中不乏探讨“转基因潜在生态风险”“基因漂移可能性”的研究——例如2014年《自然·生物技术》就发表过关于“转基因作物与杂草杂交”的研究,2013年《环境科学与技术》也刊登过“转基因玉米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分析。这些研究能顺利发表,核心原因是“实验设计规范、数据可重复”,而非“观点是否迎合资本”。塞拉利尼论文的撤稿,恰恰体现了学术期刊对“科学真实性”的坚守:即便论文观点足够“吸引眼球”,只要存在致命漏洞,就会被严谨的评审机制剔除,这与“资本控制”毫无关系。

更值得注意的是,辩论会结束后,有观众追问顾秀林“是否看过塞拉利尼论文的撤稿声明”,她始终回避正面回答;而饶毅教授提及的“样本量标准”“大鼠品种特性”等科学细节,也未被顾秀林反驳——这场交锋的结果清晰表明:反转基因言论常用的“伪科学论据”,在严格的科学标准面前不堪一击;而用“阴谋论”替代“证据”,更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附:“塞拉利尼论文”完整时间线(2012-2013)

1. 2012年9月:塞拉利尼团队在《食品与化学毒物学》发表论文,声称“大鼠喂食转基因玉米NK603+草甘膦后,2年观察期内肿瘤发生率显著升高”,引发全球关注。

2. 2012年10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率先发布初步评估报告,指出“实验样本量过小、对照组设置不合理,无法得出转基因食品致癌的结论”,建议进一步审查。

3. 2012年11月-2013年3月: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国家食品安全机构陆续发布独立报告,均否定论文结论,认为“实验设计存在致命缺陷,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4. 2013年5月:《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期刊启动“重新评审”程序,邀请全球6位毒理学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团,对论文原始数据和实验设计进行复核。

5. 2013年11月28日:《食品与化学毒物学》正式发布撤稿声明,明确表示“经过严格评审,确认论文实验设计不严谨、数据无法支持结论,不符合期刊发表标准”,塞拉利尼团队对此提出抗议,但未能提供新证据推翻评审结果。

6. 2014年-2015年:塞拉利尼团队试图将论文修改后投稿至其他期刊(如《环境科学前沿》),但均因“实验漏洞未弥补”被拒,最终仅在一家非核心期刊发表简化版数据,未被主流科学界认可。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