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英伟达4万亿 VS 外卖千亿混战:两个世界,两种命运

AI科技 2025年10月13日 11:15 14 admin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放在一起看,特别讽刺。

一边是英伟达,7月9号,股价冲到164美元,市值直接破了4万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值钱的公司。

另一边呢,是国内外卖平台,阿里、美团、京东,为了几块钱的订单,贴了快1000个亿,打得头破血流。

同样的2025年,同样在这个地球上。

一个公司,人均创造9000万美元的市值,全世界抢着给它送钱;另一些公司,每送一单还得倒贴,打到最后连利润都不剩。

这不是商业模式不同的问题,这是维度不一样的问题。

一个在卖“未来的石油钻机”,一个在卷“中午谁的红包更香”。

有时候你会发现,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你有多努力,而是你到底在哪个赛道上跑。

今天这支片子,我们就来拆一拆,英伟达和外卖巨头,到底差在哪?差的是逻辑,是生态,是时代站位,甚至,是人类认知的差距。

英伟达4万亿 VS 外卖千亿混战:两个世界,两种命运

第一章:英伟达登顶,安静得像一场革命

你有没有发现,英伟达这次登顶,没有什么热搜,也没有大肆宣传。

它没有搞什么新品发布会,也没有CEO上电视带货。

但它悄无声息地,变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4万亿美金,超过了整个德国股市的总值。

更夸张的是,它只用了3.6万人。

这不是一个什么超级庞大的跨国集团,它的人数,甚至比不上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局。

可它创造的市值,人均9000万美元。

你说这不是人类效率的奇迹,那还有啥是?

那问题来了,它凭什么这么值钱?

一颗显卡,能贵成这样?一个芯片厂,能撑起4万亿?

它值钱,不是因为卖硬件。是因为它卖的是未来。

咱们打开点视角:全世界现在都在搞AI,搞大模型。谁来训练?谁来跑算力?谁来搭基建?

绕不开英伟达的GPU。

从OpenAI、谷歌,到微软、亚马逊,再到德国政府、沙特王室,通通都得买它的东西。

而且它不只是卖硬件,它还把你整个生态都锁死了。

它有个叫CUDA的开发平台,150多万个开发者,几十万款AI模型,统统围着它转。

你一旦用了这个生态,想换家厂商?代价高得让你崩溃。

这就不是“你喜欢我”的问题了,是“你没得选”的问题。

所以英伟达根本不怕你讲价。

高端芯片直接定到245万美元一颗。你敢买吗?你不敢,但你得买。

像GB300这种数据中心级别的机柜,单价300万美元,毛利率70%以上,吓不吓人?

有人说,这是“科技版的中石油”。错了,它比中石油还狠。

石油你还可以找伊朗、委内瑞拉、沙特搞点;但高端GPU全球就这一家。

你可以不搞AI,但只要你想搞,你就得低头。

所以英伟达的市值,不是炒出来的,而是实打实的系统红利 + 技术锁死。

更狠的是,它不用请几万人送餐,不用建几十万家门店,不用天天烧补贴抢用户。

它不卷,它不打仗,它就是站在“通往未来的大门口”,收过路费。

这就是为什么它涨得安静,但结果惊人。

一个只卖3样产品的公司,把整个科技圈绑架了。

你不服不行,这不是“运气好”,这是算得清清楚楚的认知套利。

而且你知道它最“吓人”的地方在哪吗?

它的对手,不是阿里、美团、京东这些打价格战的对手,它的对手是时间,是范式,是下一个时代的风口。

它赌的是AI会变成人类社会的“电力系统”,而它正是这套电网的变压器、插座和电缆。

听着很虚对吧,但赚钱非常实。

如果未来全世界都在搞AI,那英伟达,就相当于全球数据中心的“地产开发商+材料垄断商+施工队”。

别人还在卖砖头,它已经在按平方米收税了。

这就是认知的差异——有人在抢地,有人在卖地,有人在印地图。

而英伟达,它在画世界。

第二章:外卖混战,血流成河的存量肉搏

再把镜头拉回国内,你看外卖这边,热闹得很,烟火气十足,几百亿的补贴,一单单送得飞快。

但这不是胜利的号角,这是“烧钱换命”。

先说阿里,最近花了500亿补贴,硬是把饿了么的日订单从4000万拉到了6000万单。

这成绩怎么样?非常亮眼。

问题是,花了多少钱?一年亏了410亿。

再看京东,强势入局,打出“免佣金+骑手全社保”的组合拳,短短半年,把日单量干到了1000万。

听起来像新王登基对吧?

但背后代价是——每送一单平均亏10块钱,一年亏260亿。

而美团呢?作为老大哥,当然不甘示弱,死守1.2亿单的全球纪录,硬刚到底。

可这一年下来,也没轻松:利润减少250亿,很多区域还得贴钱守盘。

你算算,这三家加起来,一年烧掉的,是将近1000亿。

这不是打仗,这是在互相伤害。

有人说,这很正常,是为了抢占市场。但你细想就知道,问题不是谁烧得狠,而是这游戏根本没出路。

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个存量市场。

中国外卖市场,早就是顶天花板了,3.9万亿的规模,再往上增长空间非常有限。

你今天多送了1000万单,意味着有人少了1000万单。

你多抢一单,就是从别人嘴里扒饭吃。

这个市场不长肉,它只是换碗。

用户是什么?用户是漂浮的。

一个红包、一次优惠、一个5元减4.9的券,用户立马换平台。

今天在美团点奶茶,明天京东送外卖0元起送,后天再跳回饿了么拿两张满减券。

你以为你抓住了人,其实你只是抓住了一时的便宜。

平台拼命撒券,打满天红包,拼的是平台战力吗?不,是谁能撑得久,看谁死得慢。

更关键的是,服务是高度同质化的。

配送速度你能快我两分钟?用户不在乎。

品类你能多我十种?不一定转化。

你补贴5块,我就补6块,你送券我就送满减——这个卷法,是个死循环。

所有平台都在比谁更会“倒贴”,可贴来贴去,不仅贴掉了利润,还贴上了路径依赖。

你越贴,用户就越不愿意花真价钱。

你一停补贴,订单马上跳水,像京东部分城市,补贴一收缩,直接断流。

这已经不是在做生意了,这是在上瘾式自残。

你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平台哪天说“我不贴了,恢复正常价格”,结果会怎样?

用户走一半,订单掉一半,商户不高兴,股价跳水。

所以你说这个商业模式到底绑住了谁?是用户离不开平台,还是平台离不开补贴?

再讲讲成本问题。

今年二季度,骑手社保强制覆盖落地。原来一单配送成本是3.2元,现在涨到了4.13元。

别小看这一块一毛,按每天上亿单的规模,这一涨就是亿级别的成本浮动。

美团为了缓解压力,拼命测试无人机和无人配送车。

听着很高科技,但目前的覆盖率只有个位数,而且基本只适用于封闭园区、高密度区。

你真指望无人机在北京五环送一杯奶茶?它还得看天气、空域、限高,不现实。

说到底,外卖平台不是没努力,也不是没技术,问题是这个市场结构决定了它注定难赚钱。

平台拼的不是科技,而是谁能更耐亏。

拼的不是生态,而是谁能再多熬几轮融资。

这和英伟达那个“全球通吃、标准垄断、客户粘死”的模式,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你说你是老板,哪个方向更香?

你会投一个一年净利润增长100%的卖芯片公司,还是一个每送一单亏5块,还得靠补贴撑住客户的外卖平台?

普通用户看不出来,但资本早就选边了。

第三章:一个在收增量红利,一个在拼命互相伤害

英伟达为啥让人看着那么轻松?说白了,它吃的是“增量红利”。

简单点说,全世界现在都在搞AI,搞大模型、搞智能化,数据中心建得比高铁站都快。

你看微软、亚马逊、谷歌这些巨头,每年砸进去的资本支出是多少?3500亿美元。

这不是小钱,而且重点是——这里面的40%,进了英伟达的口袋。

这笔钱,不是打广告砸出来的,也不是靠抢别人的客户。

它是整个地球上,全行业“新刚需”自然长出来的蛋糕。

而英伟达,就是站在这块蛋糕出炉口,张嘴接的那个人。

更绝的是,国家都在买单。

德国搞“AI工厂”,买了一万颗GPU,沙特、阿联酋直接上十万颗起订。

这不是普通订单,是带“战略属性”的大单子。

石油美元换成芯片美元,这已经不是一家公司在赚钱,是整个时代在抬它。

它吃的是全球的“新增算力红利”,根本不需要打仗,红利自己流进来。

这是“顺势而为”的商业模式。

你能想象一个公司,不去打市场、不搞价格战、不贴补贴,只靠卡住核心环节,就能让全球客户排队等货吗?

这就叫抓住增量入口。

再看外卖平台这边,现实得让人窒息。

它们也有市场对吧?也有用户、也有日活,也有营收增长。

但它们面对的,是一块已经被切得很碎、很薄、很扁平的蛋糕——中国3.9万亿的外卖市场。

已经很大了,但天花板也很近了。

没有新增用户,大多数城市外卖渗透率已经到了极限,年轻人都用上了,老人也不爱点。

你多出来的订单,从哪来?

只能从别人碗里抢。

于是就出现了今天这种局面——你补贴,我也补贴;你免佣金,我免得更多;你请骑手上社保,我再加绩效奖金。

你想涨价?不好意思,涨一块钱,用户跑掉一大片。

你打广告、做拉新、搞活动、送红包、搞秒杀,折腾一圈,用户确实来了。

但问题是,他是你的客户,还是补贴的客户?

京东外卖最早突击的时候,很猛。

有些城市几百万用户一周拉完。

但只要补贴一停,配送一慢,客户转身就走。

这不是忠诚,这是习惯性白嫖。

这种用户没有价值,反而是一种成本。

你留他,他消耗你运营;你不留他,他让你数据难看。

这不是“用户增长”,这是“运营陷阱”。

你再看它们的营收结构,也没多乐观。

你跑得快,毛利还行;你跑慢了,每单就是亏。

京东有区域,每送一单亏10块,光配送都不够本。

美团好点,但在成熟区域也压不下5块以下。

阿里靠淘宝导流,表面上是“生态协同”,实际上是一个业务在烧钱给另一个业务续命。

说到底,这种增长是被逼出来的,是互相“杀出来的”,不是市场自然生长出来的。

这就像是,一个在丰收的农田上捡果子,一个在贫瘠的土壤上刨树根。

你刨得越狠,土越硬,越长不出新东西。

这不是能力问题,是空间不一样。

英伟达那个领域,还在不断扩张,它面对的是整个AI时代的“新增需求”。

而外卖这边,已经是一潭死水,只能内卷,只能掐架。

所以你会发现,英伟达市值涨得飞快,外卖平台赚不到钱。

一个往上升,一个横着撞。

一个靠趋势抬着走,一个靠消耗砸出来。

资本不是傻子,它们选的不是公司,是方向。

方向不对,你再努力也是白搭。

你想赚大钱,得先站对风口;你想不赔死,得先避开死局。

而外卖这场仗,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共赢,而是消耗战。

最可怕的是——没有人能真的赢。

因为蛋糕是固定的,谁吃多了,别人就只能饿肚子。

你再强,也只能赢个阶段性胜利,长久下来,就是谁亏得更慢而已。

第四章:技术垄断 vs 商业同质化,护城河的本质不是钱

很多人一听到“护城河”三个字,脑子里就是:钱多、用户多、市场占有率高。

但你认真看看英伟达和外卖平台,谁的钱多?谁用户多?谁数据漂亮?

你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事实——护城河从来不靠规模砸出来,靠的是你有别人没有的东西,而且别人想学也学不了。

先看英伟达。

它真正的护城河,不是GPU性能,而是生态绑定能力。

你听说过CUDA吗?

一个程序员写AI程序,得用开发框架对吧?

你用PyTorch也好,TensorFlow也罢,最终底层的代码,得调用GPU来训练模型。

而调用GPU的语言,几乎全都得通过CUDA平台。

CUDA谁家的?英伟达的。

这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你买了它的电脑,还得用它的操作系统、它的驱动、它的服务接口,然后你的所有项目代码,也都写在它的系统标准上。

你要换家厂商?不好意思,你整个项目得重写一遍,还得重新适配兼容。

这迁移成本,重到让人不敢动。

这就是生态级锁死。

而且人家这个生态已经搞了十几年了,上百万开发者都习惯用这套系统。

它不是封闭,而是太成熟,成熟到你离不开。

所以你说它敢不敢涨价?它当然敢。

一颗高端芯片245万美元,一台机柜300万美元,你觉得贵,那你别买,结果你真没别的买。

你有需求,它有门槛;你有钱,它有话语权。

这不是产品力,这是话事权。

而这就决定了,英伟达不是靠“打赢”对手,而是让对手没法跟它玩。

你觉得这夸张?那你再看看它的毛利率——70%。

别的硬件公司能做到30%就谢天谢地,它直接翻倍。

你还别说贵,大家还都在抢着买、排着队下单、等着供货。

这就叫“技术壁垒”。它不是看得见的围墙,而是看不见的系统深水区。

谁进得来,谁出不去;谁绕不过去,谁只能乖乖掏钱。

再来看看外卖平台这边。

它也很努力,也有技术——调度算法、AI推荐、路线规划、无人配送……啥都在搞。

但问题是,这些技术你一搞,美团也能搞;京东也能抄;阿里甚至还能外包给团队升级一遍。

它的本质是同质化。

你说你优化算法,骑手送餐速度提升2分钟,用户可能感觉不出来。

你说你加了冷链、提升体验、页面设计得更漂亮……但最终影响下单的,还是价格和红包。

而这些用户,是不是你的“生态资产”?不是。

是“谁给钱我就用谁”的浮动人口。

说白了,你花钱拉的,可能是别人的客户;你烧钱养的,可能明天一券到期就跑了。

更关键的是什么?你这技术一搞,别人也跟着上;你搞的效率别人也能同步。

到最后大家比来比去,只剩下一个“卷”字。

你说这算护城河吗?这叫“护城水沟”,哪天没钱了,水一干,大家都摔沟里。

所以你看,英伟达的护城河,是别人上不来;外卖平台的护城河,是自己守不住。

一个在建立新秩序,一个在赌谁先累死。

而资本最爱什么?最爱不可替代。

你今天是第一,不重要;你不能被替代,这才是护城河。

英伟达做到了:它不仅卖GPU,它卖的,是全球AI基建的“水、电、煤”。

外卖平台做不到:它再怎么送、怎么快、怎么便宜,它解决的,是一顿饭的问题。

而技术的可复制性,决定了你卷的门槛越低,护城河就越浅。

你用钱堆起来的“山”,迟早被别人用钱填平。

技术+生态=长坡厚雪;补贴+流量=速生易死。这就是它们命运分岔的地方。

第五章:风口的浪与灰尘的战,谁在做系统,谁在拼命填坑

你仔细看英伟达在干什么,其实它早就不只是个“显卡厂”了。

它在做的是系统,一个涵盖底层硬件、开发平台、算法生态、AI加速库的超级系统。

你以为它卖的是GPU?

那只是入门门票。

它真正赚钱的,是你用了它GPU之后,整个生态都得跟着它走——

你开发得用它的CUDA、部署得适配它的架构、优化得参考它的参数,连培训教材都绕不开它家的文档。

这叫“系统型控制”。

它不是卖你一块砖,而是直接包了你家整栋楼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你今天用英伟达训练模型,明天你想换别家?不可能。

就像你用苹果做生态闭环之后,哪怕安卓便宜五倍,你也未必愿意跳槽。

这就是英伟达的“恐怖之处”——它做的是时代操作系统的角色。

而且这套系统,不仅企业买单,国家都得买单。

你看德国政府,投十亿美元搞“AI工厂”,用的还是英伟达的GPU;

你看沙特、阿联酋,一边出口石油,一边花几百亿美元买它的芯片;

连美国自己,搞军工、搞智能指挥系统,底层平台也跑不出这家。

这不是普通企业,这是新型基础设施运营商。

未来哪怕AI没有实现全部预期,算力需求也不会下滑。

生物医药、自动驾驶、军事系统、天气预测、能源系统……统统都要用。

它不只是在风口上,它在造风口。

你站在它那个位置,做一个动作,全球科技都要跟着调整步伐。

它站着赚钱,睡着赚钱,别人卷生卷死,它躺着收税。

再对比一下外卖平台——不是它不努力,而是位置不一样,格局不一样。

你说它也在做系统?也在技术升级?没错。

但它面对的是每天成千上万单餐食的低毛利、重人力、强履约业务。

这类业务的特征是:永远在补漏洞。

你今天提高了调度算法,明天骑手工资涨;

你这边提升了履约速度,那边政策又要求社保全覆盖;

你在城市A效率提升了2分钟,城市B又遇到运力短缺。

你做的再好,都是在一个“下沉式系统”里找优化空间,永远逃不出物理极限和人力成本。

它不是系统化思维,是战术性疲劳作战。

而且这类平台还有一个致命问题——你不能出错。

英伟达延迟一个月交货,客户咬牙等;外卖平台配送超时5分钟,用户立马投诉、退单、拉黑。

你做得好,是应分的;做得差,是致命的。

你的价值,不在你建了什么系统,而在你每一单都不能搞砸。

这是服务业的残酷逻辑。

所以你说这是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世界?

一个是:构建新世界的入口,向所有人收通行费;

一个是:在旧世界里拼命运转,靠效率赚最后一毛钱。

你可能会说,外卖平台也有自己的生态闭环啊,比如美团也有买菜、旅游、社区电商;阿里外卖能给淘宝引流;京东外卖转化成电商用户……

听起来很牛,对吧?

问题是,这些协同业务里,有哪个是赚钱的?

你拿一个亏本业务,去导流给另一个也还在亏的业务,这不是生态协同,这是生态透支。

你能养得起多久?补贴断了还活不活得下去?

没人怀疑它们有能力做运营,但大家越来越怀疑:这种用人力、补贴、流量构成的“复杂结构”,到底能不能跑出盈利模型?

你跑出1亿单,送出去2亿份餐,是不是就代表你是赢家了?

如果每一单都是负毛利,单量越多,你死得越快。

你没在做系统,你在填坑,边跑边填。

而这世界的规则很简单:做系统的人,掌握规则;填坑的人,永远活在别人的规则里。

第六章:一个怕天塌下,一个怕饭送慢——不同高度的焦虑

别看英伟达站在4万亿美元的巅峰,风光无限,但它自己也知道,头顶悬着两把刀。

第一把,是估值泡沫的信仰门槛。

现在市场给它的市盈率是多少?52倍。

什么意思?资本市场相信,它能把今天的利润,一路增长下去,持续十年不翻车。

只要增长一放缓、一个季度不及预期、客户延迟下单、订单砍一刀,股价就可能“自由落体”。

今年年初中国那家公司DeepSeek不是搞了个高性价比的AI方案吗?

一下子风声鹤唳,英伟达市值一周蒸发20%。

虽然没造成实质性动摇,但这说明一个问题——哪怕你是行业霸主,也怕技术范式被人偷袭。

AI是个新领域,对技术的忠诚度没你想象中那么稳固。

万一哪天出现一种更便宜、更通用的芯片架构,英伟达就不再是唯一解。

第二把刀,是地缘政治的多重博弈。

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一下来,英伟达一年损失超过100亿美元。

而且这个缺口到现在还没补回来,国内客户怎么弥补?你不能公开供货,灰色空间越来越小。

更头疼的是:美国政府一方面需要你撑起AI国家队,另一方面又随时能把你当“外交筹码”。

你自己也左右为难,既不能得罪美国,又不想丢掉中国市场。

你说它不焦虑?当然焦虑。

但它焦虑的是宏观变量,是未来世界的格局不确定。

而不是一张订单、一条工单、一次投诉就能让它翻车。

这就跟外卖平台的焦虑,完全不是一个维度了。

外卖平台怕什么?怕今天骑手请假,运力崩了;怕明天政策来了,人力成本跳涨;怕用户拿完补贴就跑,怕商户关店跑路,怕一个差评上热搜。

它的所有风险,都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

比如,今年二季度社保全覆盖正式落地。

原来骑手一单配送成本3.2元,现在平均上升到了4.13元。

这不是小数点游戏,是几亿单/月的量级,每一分钱都是大数。

你降不了价,还得给用户优惠;你涨不了价,还得保证骑手收入;

你想提效率,政策又卡你人均时长,安全规范、高温补贴、劳动仲裁一大堆。

你看得见坑,但你避不开。

更现实的是——你没护城河,用户忠诚度几乎为零。

京东外卖就是个例子。刚上线时主打“全免佣金+超大红包”,日单量猛冲1000万;

但只要补贴一停、运力一崩,订单就直接下滑。

连补贴都维持不住的时候,用户不是“流失”,是“消失”。

这不是“你服务做得不够好”,是“你根本没资格要忠诚”。

而平台内部最焦虑的是什么?不是亏钱,是“不能停”。

补贴不能停,广告不能停,用户运营不能停,骑手不能出事。

一停,就崩。

这就是所谓的“燃料型商业模式”——它靠烧才能动,一旦断油,整条系统都失压。

英伟达也烧钱,但那是研发投入;外卖平台烧钱,是为了一份送出去还要倒贴的汉堡。

你再细品这两个风险结构的本质,一个是高空缆绳断裂的担忧,一个是地面裂缝不断往上灌水。

英伟达可以有短期波动,但它背后站着的是一整个技术栈、国家订单、国际资源配置权;

外卖平台出了问题,就是今天的订单出不去、明天的用户掉一半、后天利润表直接翻红变绿。

你说哪个风险更致命?

其实不是谁的风险更大,而是谁更能承受风险,谁的系统更抗压。

英伟达顶多“市值缩水”,但它在整个AI产业里的位置,短时间内没人能撼动;外卖平台出事,就是生死线,不是慢慢死,是“倒地就别想起来”。

所以你才会发现,外卖平台在“维稳”,英伟达在“布局”。

前者盯的是明天午餐怎么送,后者盯的是五年后算力怎么定价。

这不是能力差,是结构决定了眼光。

而结构决定命运——你在哪个位置,决定了你承受哪种压力、拥有什么选择权。

第七章:一个靠认知杠杆撬世界,一个靠补贴喂饱系统

你如果走到这一步,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英伟达的成功,不只是商业模式上的胜利,也不只是产品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认知路径的彻底升级。

它代表的是一种新时代的增长逻辑——

不是“我能干多少活”,而是“我能控制多少环节”;

不是“我能争多少用户”,而是“我能占多少算力入口”;

不是“我给你提供服务”,而是“你只能从我这里拿资源”。

这是一种认知杠杆的力量:

别人在“供给”,它在“定义供给”;

别人在卷服务,它在重塑产业;

别人在做市场,它在做方向。

所以你看,它不再需要去解释“我凭什么值4万亿”,因为全世界的产业结构,都已经围绕它做了下注。

它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别人就得围着它转。

这不就是商业世界最顶级的存在感?

反过来看外卖平台,哪怕体量再大、单量再多、GMV再高、DAU再漂亮,只要它的模型不变,命运就是高烧不退。

它不是真的在做“食物分发的革命”,而是在用“系统化运营手段”缓解一个城市的用餐效率问题。

它拼的是调度、是骑手成本、是平均履约时长,而不是在重构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在创造一个新的消费习惯。

这意味着什么?

它的价值天花板,从一开始就已经锁死了。

而在这个结构里,它的所有优化,最终都会被用户对“低价”的预期给吞噬。

你效率越高,用户只会希望“你还能更快”;你价格越低,用户只会希望“你永远别涨”。

你给过一次红包,他就记得你“曾经给过”;你哪天取消补贴,他就立马跳去别的平台。

不是用户变坏了,而是商业逻辑注定了——你给的是优惠,不是不可替代性。

更大的问题是:你培养的不是忠诚用户,而是“价格流动性极强的临时顾客”。

而商业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有创造了“别人做不了的价值”,你才有资格长期赚钱。

你想赢,不只是靠效率,更靠结构设计的不可复制性。

这一点,英伟达做到了。

它不是只卖芯片,它卖的是“未来数据工厂的钥匙”;它不是做硬件,它做的是一套全球产业必须依赖的标准;它不是只拿风口,它在造风、控风、卖风。

所以,它能用3.6万人,撬动4万亿市值。

而外卖平台用上百万骑手、数千人团队、千亿补贴,也只能靠一点点拉锯用户。

方向不同,努力就会被高维碾压。

这不是谁更努力,而是谁站在了更高的杠杆点上。

未来十年,你会看到这种分化越来越极端:当德国政府为1万颗GPU支付数十亿美元的时候,中国的年轻人,可能正用0元券,换一杯减18元的奶茶;当硅谷工程师在设计下一代神经网络架构的时候,数百万骑手正在街头穿梭,为20元外卖拼命追时效;一个是站在技术起点定义新世界,一个是站在价格终点维持旧系统。

同样是平台,同样是高频场景,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命运轨道。

所以你看,有些公司赚钱,不是因为它们效率高,而是因为它们坐在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上;有些公司做得很辛苦,不是因为它们不努力,而是因为它们困在了“同质化”的深渊里。

这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是整个时代商业模型的对撞。

你站的位置,决定了你看世界的角度;你选择的路径,决定了你最终能不能翻盘。

英伟达和外卖平台,代表的是科技世界的两极:一个是认知高地上的收税者,一个是补贴战场上的卷王。

未来十年,你愿意押在哪一边?

你更看好谁的模式?

你觉得这种分化会继续扩大,还是会出现新的平衡?

你有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差距?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一起聊聊你眼中的这个“割裂时代”。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