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与OpenAI合作下经销商涨停潮:逻辑、机遇与风险评析 2025年10月,OpenAI与AMD达成数百亿美元芯片采购协议并附赠股权认购条款的重磅...
2025-10-09 0
今年夏天,中国消费者又见证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对决。
淘宝、京东、美团近期为即时零售展开激烈角逐,一边砸重金投放广告,一边大规模发放补贴。
要知道,过去在传统电商平台买衣服,发货源头可能是广东的服装厂,也可能是浙江的服装批发市场,或是分布在全国的实体门店,本质是全国范围的供应商,服务着全国的消费者。
得益于海量供应商的存在,消费者既能在数万件商品中挑选款式,又能自由比价,不同审美与消费层次的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
但即时零售完全不同,受限于30分钟至1小时送达的时效要求,以及配送成本的控制,供应商只能局限在本地。
尤其是客单价较低的商品,仅能覆盖用户周边1-5公里内的商家。
对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而言,情况或许稍好。
尽管商品可选范围大幅缩水,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品类仍能勉强覆盖,消费者还能勉强接受“凑活买”。
可在中国广大的县、乡镇与农村地区,线下商品供给本就极度匮乏。
方圆几公里内往往只有零星几家小超市,除了米面油、卫生纸等日常用品,其他品类要么品牌单一、要么规格不全。
甚至连基础的服装款式、家居用品都难以满足需求,本地消费者早就习惯了通过传统电商购买这类商品。
过去20年传统电商的高速发展,已逐步挤压甚至掏空了线下实体零售的生存空间。
线下零售的基础设施长期滞后,许多地区不仅面临“买不好”的问题,更是遭遇“买不到”的困境。
而线下需求的持续萎缩,又进一步加剧了实体门店的凋敝,形成需求减少、门店关闭、供给更差的恶性循环,截止目前仍旧没能扭转这个局面。
即便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实体零售业的萎缩也肉眼可见。
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几大平台想让消费者转而选择本地商家的商品,显然不现实。
平台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速度问题,却无法填补“商品供给”的核心缺口,这既是限制即时零售规模的关键,也是不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根本原因。
这背后的底层商业逻辑很简单,一个行业的规模,很多时候由行业本身的供给水平决定。
电影业便是如此,优质影片集中上映时票房往往走高,缺乏好片时市场便陷入低迷,并非需求消失,而是供给不足。
智能手机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同样源于核心技术突破带来的供给升级。
即时零售行业不光受制于本地落后的供给水平,在价格上也缺乏优势。
在没有平台优惠券的情况下,许多商品价格高于传统电商渠道,且多数店铺设有起送门槛,还需额外支付配送费。
如果消费者急用两节电池或仅需一袋洗衣液,即便价格相当,也需凑单付费,倒不如直接前往楼下超市购买。
况且即时零售的主要商品品类,与社区超市供应的品类重叠度非常高,大部分商品社区超市都能买到,也更为快捷。
急用商品时,消费者或许愿意为时效多花钱,但非急用商品如果要溢价,多数人更愿选择传统电商节省开支。
对消费者而言,“找到心仪且价格合理的商品”才是核心诉求,“快”只能作为传统电商的补充,服务于“即买即用”或“懒得下楼”且对价格不敏感的小众群体。
而这类群体的规模本身有限,无法提供比传统电商更优的综合购物体验,因此即时零售很难达到传统电商的市场规模。
既然即时零售的增长空间有限,为何美团、京东、阿里仍要拼得你死我活?
其实并非京东、阿里主动想做,而是被美团倒逼入场。
美团虽已是本地生活领域的龙头,却始终未放弃“电商梦”。
从它们的战略布局来看,未来必然会向传统电商领域渗透,与阿里、京东、拼多多展开正面竞争,如今大力投入即时零售,更像是为其“大电商战略”铺路。
对阿里、京东这类传统电商平台,情况恰好相反。
即时零售不仅不是增量,反而会分流其原有存量市场,中国线上零售早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
美团做即时零售,本质是在抢夺阿里、京东的用户与订单,对美团是机会,对阿里、京东却是“不得不防的威胁”。
在这场博弈中,京东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
京东的核心竞争力长期绑定““物流速度”,“当日达”“次日达”其实是一种吸引用户的关键标签。
但美团30分钟即达的即时配送,直接冲击了京东的“速度优势”,如果消费者对时效的认知被美团重塑,京东的核心吸引力便会大幅减弱。
短期来看,京东的外卖业务最重要的使命不是赚钱,而是为零售主业务引流,同时与即时零售共同分担配送体系成本,保证配送团队的接单量稳定。
这也决定了京东不会推出独立的外卖APP,拆分运营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发挥最大价值。
阿里已将外卖与即时零售业务纳入淘宝APP的一级入口,同时发放大额外卖优惠券。
反观饿了么APP,不仅优惠力度远低于淘宝,甚至同一订单在淘宝下单比在饿了么更便宜。
这一差异释放出明确信号,阿里正在刻意淡化饿了么的独立品牌属性。
用户在淘宝点外卖时,可能会顺便浏览电商商品,为传统业务与即时零售带来额外订单。
如果用户仍在饿了么APP下单,阿里的商业价值无法最大化。
因此,饿了么在阿里体系内的地位已呈现“明升暗降”的趋势,未来阿里大概率会更多宣传“淘宝外卖”,逐步弱化饿了么的存在感。
对已有实体店的商家而言,即时零售前期确实能带来利好。
入驻平台后,门店服务半径从周边几百米扩展到几公里,能接触到更多潜在用户,获得额外订单。
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工具,也能帮助小微商户提升经营效率,降低转型门槛。
但对没有实体店、想纯靠平台流量卖货的人来说,风险极高。
这类模式下,商家的生存完全依赖平台,推荐算法调整、佣金上涨、补贴取消等变动,都可能导致订单大幅减少,自身没有任何经营主动权。
更需注意的是,即时零售平台的自营比例会越来越高。
平台掌握区域内的搜索与销售数据,能精准备货保证周转效率,在热销品类上拥有天然优势。
普通小店仅凭经验备货,易产生滞销库存。
未来大概率是平台抢占高周转热销品类,将低周转的长尾商品留给商家,形成“平台吃肉、商家啃骨”的格局。
多数即时零售消费者只认平台不认店铺,仅关注商品与价格,商家难以沉淀私域客户。
本质上,实体店只是平台的供应商或前置仓,而非深度经营者。
因此商家不宜过度投入迎合平台,优先经营好线下门店、服务好到店客户,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
回顾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商业模式的迭代从未停止,但多数新模式都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
8年前红极一时的无人货架、无人超市,如今已基本消失。
5年前兴起的社区团购,目前仅剩“半个玩家”,曾投入千亿却持续亏损的美团已基本退出,仅剩拼多多仍在维持,未来能否坚持仍是未知数。
一个行业若连美团这样的巨头都选择放弃,大概率说明其商业价值已大幅下降,并非优质赛道。
家乐福、大润发等传统线下卖场每年都在批量关店,线上电商平台也增长乏力。
说好听点,中国零售业正进入“成熟期”,各领域充分竞争。
但说难听点,行业或许已迈入“垃圾时间”。
零售渠道愈发分散,竞争无休止地内卷,即时零售便是卷出来的产物。
多数参与者只能在现有格局下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生存,即时零售纵然有利用的价值,最终也难以成为主流。
相关文章
AMD与OpenAI合作下经销商涨停潮:逻辑、机遇与风险评析 2025年10月,OpenAI与AMD达成数百亿美元芯片采购协议并附赠股权认购条款的重磅...
2025-10-09 0
家里有三部旧手机,其中,两部手机的品牌是HW,一部手机的品牌是SX。考虑到它们没啥用处,放在抽屉里也占地方,便打算将它们处理掉。先来说说那部“岁数”最...
2025-10-09 0
最近听说手机地图App突然成了年轻人的新玩意儿,这事儿真让人没想到,导航软件搞了个扫街榜,居然把抖音拼多多都压下去了,前两天同事说他们公司楼下那家小吃...
2025-10-09 0
今年夏天,中国消费者又见证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对决。淘宝、京东、美团近期为即时零售展开激烈角逐,一边砸重金投放广告,一边大规模发放补贴。要知道,过去在...
2025-10-09 0
外媒HC消息,据华为相关渠道信息显示,此前于9月19日全球发布的华为Watch Ultimate 2智能手表已在菲律宾正式开启预售,官方推出订金预订专...
2025-10-09 0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部的风洞,被网友称之为“开瓶器”,它既是多部影视作品的取景地。也是无人机爱好者非常喜欢穿越飞行的“孔洞”。(图一)图一,被网友戏称之...
2025-10-09 0
2025年9月25日下午,在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期间,5G新通话研讨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信通院)总工...
2025-10-09 0
10月8日消息,据CNBC报道,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周三点评了AMD与OpenAI本周早些时候宣布的数十亿美元合作,该公司向 OpenAI 提供了...
2025-10-09 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