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AI科技文章正文

六个全国第一,青海绿色算力何以弯道超车?

AI科技 2025年09月30日 20:10 1 aa

中新经纬9月30日电 (袁媛)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兴起,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而青海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与能源禀赋逐渐走入全国数字经济的视野。9月,青海西宁宣布建成青藏高原首个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昆仑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并启动西部首个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城西区试点)。该项目依托青海清洁能源优势,实现“绿电变绿算”,支撑“东数西算”国家工程。

青海省数据局消息显示,青海在绿色算力领域已实现“六个全国第一”: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比居全国第一;绿色金融覆盖率全国第一;电网碳排放因子全国第一;率先制定绿色算力地方标准;建成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大数据中心;建成全国首个共享储能市场化交易平台。

在这片清洁能源大省,绿色算力正以近40倍的年增长速度扩张,青海不仅是国家能源的输出地,也正在成为算力产业向西布局的战略高地。在此基础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相继在青海布局零碳大数据中心和智算示范园,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产业深度结合。

清洁能源奠定绿色算力基础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能耗是发展的关键掣肘。青海的优势在于能源与气候的双重禀赋: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占比93%;新能源装机突破3800万千瓦,占比超过69%,位居全国首位。年均气温3.9℃、超过300天的自然冷却周期,让数据中心PUE(电源使用效率)值稳居1.2以下,制冷能耗较全国平均水平降低40%。

在“东数西算”和“双碳”战略推动下,三大运营商在青海落子不断:中国电信打造全国首个100%绿电可溯源的零碳大数据中心,中国联通建设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中国移动推进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基地。它们共同推动清洁能源向算力资源的转化,让“绿电变比特”,使青海在绿色能源大省的基础上又叠加了算力高地的新优势。

放在全国背景下,这一布局重要性凸显。2024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已达166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的1.68%。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进一步要求构建全国一体化绿色算力网。在此背景下,青海的数据中心普遍保持PUE低于1.3,甚至电信中心一度将PUE压缩至1.13,体现出清洁能源与气候优势的结合。截至2025年7月,青海全省已建在建机架约19万架,使用率超过90%,智算、超算规模超过1.5万P,初步形成了“通算+智算+超算”综合供给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运营商项目并非单纯的硬件堆砌,而是充分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形成差异化方案。例如,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和余热回收设计,将PUE压缩至1.2以下,实现了年减碳30万吨的成绩;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则采用“风光储充+算力中心”模式,每年可提供约1000万度零碳绿电,为大模型训练与科研创新提供算力支撑;中国移动的示范基地同样以液冷、间接蒸发冷却和AI(人工智能)能效调优等技术构建全栈绿色体系,预留至十万卡级算力集群的扩展能力。

算电协同驱动产业创新

如果说清洁能源是青海的“天赋禀赋”,那么算电协同就是推动绿色算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三大运营商的实践表明,绿色算力并非单一的低碳供电,而是涉及电力系统、网络传输、算力调度的全链条协同。

在这一点上,中国联通三江源绿电智算融合示范园走在前列。通过多能互补和智能调度,园区在保障稳定供电的同时,将绿电消纳率提升至100%,并成功入选“中国智算产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同样强调数实融合,不仅服务全国用户,还为青海本地制造业和科研院所提供定制化算力,帮助优化生产流程和科研试验环境。中国移动则提出“139”算电协同规划,将算力体系划分为通算、智算和超算三级,构建覆盖全国的可调度算力网络。

这种融合效应正在加速产业升级。以盐湖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例,中国移动的数据中心已在智慧盐湖建设中提供算力支持;在科研方面,中国联通的智算园为高原气象预测、天文观测等提供了专门的算力环境;中国电信则在医疗影像、智慧城市等场景中探索落地,推动AI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

据悉,青海省在政策上推动算电融合。目前,“1+2+N”布局已初步成型:西宁—海东为核心,海南州打造“水光风储算”一体化示范区,海西州建设离网智算基地,其他市州作为补充节点。这不仅让算力供给体系更加均衡,也为未来产业落地创造条件。盐湖产业、清洁能源开发、高原气象预测、天文观测等,都已成为绿色算力的应用场景。

青海移动政企客户部总经理陈亮强调,在当下算力产业发展上升期,青海具有“天时、地利、人和”多项禀赋资源利好条件及政策加持,成为驱动算力业务落地青海的强大引擎,青海算电融合绿算品牌逐渐打响,算力业务成为青海新的增长极。

融合竞合开拓高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海绿色算力产业的崛起过程中,运营商之间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了竞合并存的局面。中国电信率先树立了零碳标杆,中国联通强调“绿电、绿算、绿金”三位一体的协同模式,中国移动则以产业集群思路打造“3+7+X”布局。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青海绿色算力产业的整体图景。

以中国联通携手天合光能在西宁落地的全球首个“绿电直供”智能微电网算力中心为例,该项目依托青海丰富的光伏和储能资源,形成“光伏—储能—算力”一体化模式,年均可提供约10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相当于节约标准煤3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约8000吨。联通(青海)绿电智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饶润祥告诉中新经纬记者,不同于传统依赖电网调度的模式,这一算力中心通过微电网实现了电力生产、存储与算力负载的实时匹配,使得数据中心在全生命周期实现零碳运行。这座雪山环抱下的“算力牧场”,不仅是青海绿色能源直供算力的示范工程,也为全国“绿电变算力”的路径探索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在背后,设备商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兴通讯作为主要供应商,参与了电信、联通和移动在青海的多个项目,从集装箱电力模块到高原适配的制冷系统,再到智能母线方案,为高海拔环境下的大规模智算中心提供了稳定保障。

青海电信绿色算力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金惠瑛则表示,算力中心的创新点和竞争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绿色算力的深度优化,虽然青海已经有清洁能源的优势,但如何在技术上进一步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仍然是未来的重点。其次是应用场景的拓展,算力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行业结合,比如在AI、自动驾驶、医疗健康等领域,谁能更快地找到落地场景,谁就能占据先机。

当前,青海省绿色算力的未来趋势正在显现:一是规模化,机架与算力规模预计到2025年实现“双翻番”;二是场景化,重点支持AI训练、遥感数据处理、影视渲染和生态监测等应用;三是国际化,依托区位优势,青海将面向中亚、南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探索“丝绸之路”上的国际数据走廊。‌(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发表评论

长征号 Copyright © 2013-2024 长征号.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